作为世界工厂,中国始终长于创造供给,却短于创造需求。供给侧也一直是中国产业政策研究的焦点。现在能难倒中国制造的门类已所剩无几,但对如何创造需求,我们差不多仍是一无所知。
虽然早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扩大内需就已取代增加供给成为国家重要的宏观经济目标,但这些年过去,它却仍只是一个目标,我们始终无法通过将其政策化。
需求创造之所以没能进入中国的产业政策的核心,关键在于我们对需求的生成机制缺少深刻的理解,除非我们能需求产生的黑箱,否则,中国的产业政策在面对需求不足时,依然会手足无措,甚至会做出错误决策,从而引发意料之外的大衰退。
为缩短进度条,先给出我的结论:在现代经济里,需求是由宏观债务决定的--在供过于求的经济里,是债务端(需求侧),而不是资产端(供给侧)决定了经济是增长还是衰退。
任何一个新的观点,实际上都要在同已经被接受的认知(也就是“常识”)竞争--这些“常识”的力量并不来自个别结论的对错,而在于这些“常识”已经被体系化。只要没有替代的认知体系,即使每次结论都能被证伪,决策者下次还会按照既定的认知做出同样的错误决策。
为了让决策者理解并接受“反常识”的观点,其逻辑框架就必须高度简化--至少要比经济现象本身更简化。这个框架不仅要在“就业”“货币”“增长”等宏观变量之间建立起联动关系,还要尽量排除“技术进步”“经济制度”等微观变量的扰动。
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由于在不同维度上讨论可能带来的认知混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