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治理是一个宏观问题
2025/7/25 13:09:00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要“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无疑是一个非常及时且重要的举措。但如果以为治理的对象仅仅是企业,那就大错特错了。树木凋零看上去是植物的问题,但其原因却是气候的变化。内卷也是一样,一个企业打价格战,乃是正常的市场行为;如果所有的企业都打价格战,那就一定是宏观经济出了问题。
  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需要给内卷一个规范的定义。内卷的英文是involution,源于拉丁文involutum。有人(朱文辉,2020)查到是康德(I.Kant)在《判断力批判》一书中先提出了这个概念。但真正把内卷引入学术领域的是格尔茨(Clifford Gerrtz)的著作《农业的内卷化:印度尼西亚生态变迁的过程》(1963),在这本著作里,格尔茨用内卷化来刻画土地不变而增长的劳动力不断进入农业生产的过程。
  最先用内卷描述中国经济的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黄宗智。他的《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1986)一书用内卷(“过密化”)来解释所谓的“没有发展的增长”,使得内卷进入中国学术圈并最终导致这一概念溢出学术圈广泛流行。
  沿着这一概念的流变,我们可以给“内卷”一个更一般的描述,所谓“内卷”,就是当某种资源增加慢于其使用者增加进而导致人均资源减少的现象。如果用更一般的“资本和劳动”代替“资源和使用者”,就可以得出内卷的规范解释——所谓“内卷”乃是指劳动增长快于资本增长所导致的单位劳动资本减少的现象。
  在传统经济里,最主要的资本就是土地。一开始是地多人少,只要人口增加,经济就可以扩张。但随着耕地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人口的增加就不再带来财富的增加,而是人均财富的减少。这就是所谓的“内卷”。传统经济里,土地总量是恒定的,走出内卷的唯一途径,是天灾(洪涝、瘟疫)和人祸(战争),其会造成周期性大规模人口减少。这就是著名的“洪亮吉-马尔萨斯陷阱”。计划生育可以延缓但却不能阻止这一周期的循环。
  今天的“内卷”虽然早已超出“耕地”这一狭义概念,但由于人均资本(资源、财富、收入)减少导致的恶性争夺,依然是“内卷”最底层的原因。如果内卷的这个定义被接受,那么避免内卷的条件就变得非常简单,那就是资本的增长一定要快过劳动的增长。除此之外,任何个体的努力都难以避免整体性的“内卷”。
  人类什么时候开始走出内卷?这就要回到工业革命。今天很多人认为工业革命是现代经济的开端,殊不知,工业革命之所以发生,乃是因为现代金融的出现。就像诺奖得主约翰?希克斯(John R. Hicks)在《经济史理论》(1969)中所说的那样 “工业革命不得不等待金融革命”。
  正是由于金融革命,土地不再是人类生产的唯一资本,资本增长速度历史性地超过了劳动增长速度,现代经济也被恰如其分地命名为“资本主义”。所以我们今天看到,所有发达国家无一不具有发达的金融业,而拥有发达金融业的国家,无论人口多少,都是劳动短缺的国家。一旦金融体系出问题,无论这个国家人口多少,一定会出现失业(劳动过剩)现象。可以说,资本市场的大小和速度,决定了经济是否内卷。
  中国高速发展的经济为什么会突然出现广泛的内卷?没有别的原因,一定是资本增长速度放缓,导致劳动增长速度反超,进而引发恶性竞争和资源争夺。中国资本速度为什么突然放缓?这就需要理解中国资本市场的结构。在顺差(外国资本)、股票(企业资本)、国债(中央政府资本)和房地产(地方政府资本)四大权益市场中,房地产一直占据压倒性的权重。可以说,中国经济之所以走出“洪亮吉-马尔萨斯陷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房地产市场的迅猛发展。
  随着城市化接近尾声,房地产市场的增长空间受限,加之错误政策的打压,房地产这一最大的资本生成器突然熄火。导致资本增速骤降,劳动增长迅速反超,为了在缩小的蛋糕中维持自己的份额,内卷自然在所有的行业全面发生。要走出内卷,唯一的办法就是资本市场必须快速扩张,使得资本增长重新超过劳动增长的速度。
  回到本文一开始提到的问题,仅仅靠治理企业能解决“内卷”吗?答案是不能!这就好比在一个下降的电梯里,你个人跳得再高,也不能改变电梯下降的趋势。只有电梯本身停止下降或上升,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只有气候重新变暖,植物才有可能重新发芽、繁茂。同理,只有资本市场重新焕发生机,整个经济环境才能从根本上摆脱内卷。
  因此,治理内卷首先治理的不应当是企业,而应当是政府。其中,首当其冲应当问责的就是央行、财政部、证监会和建设部/自然资源部这几个宏观部门。因为这几个部门决定了中国内生资本市场的政策走向和调控力度,直接影响资本市场的扩张速度和规模。中国资本市场增长滞后,暴露出这些部门无论从理念到政策,都配不上中国实体经济(包括高科技)的高速发展。这些部门政策失误,才是导致中国经济出现广泛内卷的底层原因。
  需要指出的是,资本市场扩张并不容易。其难度绝不小于实体经济乃至高科技的发展。长期以来,资本市场一直受到小农时代金融观的抑制。对债务、资产泡沫、股权融资等有着先天性的误解和恐惧。例如,房地产被当做“建筑业”由建设部门主管;把“土地金融”当做“土地财政”来批判;严禁银行资本入市(股市、债市)等等。这些都说明了中国对资本市场理解的落后。
  可以说,没有资本市场观念的根本转变,中国经济难以真正走出内卷困境。只有当资本增长超过劳动增长,内卷的恶性循环才能被打破。一旦出现美国那样资本剩余劳动不足的情况,“企业低价无序竞争”就会不治而愈,自然消失,届时“外卷”(工资上涨、物价上涨)将会成为困扰宏观部门的新难题。
 
 
发表评论: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我的公告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我的分类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文章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检索
维护主页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评论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留言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友情连接
基本信息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