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三农]重构新型集体经济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社保问题
2024/8/22 9:54:00
 
  近年来,农村地区城乡居民医保断缴的现象频繁曝光,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19至2022年间,参保人数同比减少了0.3%、0.8%、0.8%及显著的2.5%。折射出农民参保意愿下降,医保制度推广面临挑战。
  改革之前,我国农村实行的是人民公社体制下的三级集体所有制。在这一体系下,老人的养老、孩子的教育以及医疗等社会支出,均由人民公社统一规划与承担。彼时,城乡之间在社会支出层面的差距并不显著。无论是城市的单位制还是农村的公社制,其初衷均在于保障民众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
  1980年代初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标志着人民公社时代的终结,农户成为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为适应农村公共服务的新需求,如教育、医疗和养老等,“三提五统”制度应运而生。这一制度涉及向农民征收的多种行政事业性费用和政府性基金,具体细分为村级提留的三项费用和乡镇统筹的五项费用。“三提五统”自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实施,直至21世纪初逐步被取消,最终于2006年全面停止征收。当“三提五统”被取消并纳入税收体系后,理论上应由国家来全面接管农民的社会保障责任。但实际上,农民在增加税费负担的同时,并未能充分享受到国家应提供的全面社会保障服务。
  农民沉重的税费负担与农村贫困问题的交织,最终促使了90年代末期农村税费改革的全面启动。尽管改革持续至新世纪,但成效有限,农民负担未见实质性减轻,反而激发了多起群体性事件。面对这一困境,国家决定逐步废除农村税费制度。
……
 
 
 
[其它文章]农民为何弃保?城乡社保差距为什么这么大?
2024/8/22 9:52:00
 
  城乡居民医保出现“弃保潮”
  近年来,农村地区城乡居民医保断缴的现象频繁曝光,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根据国家医保局发布的《全国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自2019年起,城乡居民医保的参保人数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具体表现为2019至2022年间,参保人数同比减少了0.3%、0.8%、0.8%及显著的2.5%。具体数字上,这一期间参保人数从2021年的100866万人下降至2022年的98349万人,共计减少了2517万人。
  全国各地新一年度城乡居民医保的集中缴费期,通常设定在前一年的9月至12月之间,旨在确保居民能够连续享受下一年的医保待遇。然而,近年出现了多地医保局相继发布补缴通知,反映出实际缴费人数未达到预期,促使相关部门采取措施以“补救”。
  南开大学卫生经济与医疗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朱铭来教授等专家通过调研发现,城乡居民医保费用的逐年增长,已使不少农村居民感到负担沉重,参保积极性受挫。同时,各地医保缴纳时间的延长也进一步印证了这一问题的普遍性。鉴于此,多位专家呼吁,应考虑暂停城乡居民医保个人缴费的上涨趋势,以减轻民众负担,激发参保热情。
  而面对征缴难题,基层干部首当其冲承受巨大压力。部分地区甚至将医保缴纳率纳入乡镇考核,导致基层公务员和公立学校教师不得不利用休息时间入户催缴,这一现象不仅加重了基层工作负担,也折射出当前医保制度推广面临的挑战。
  此外,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公平性问题亦成为社会热议的焦点。
……
 
 
 
[聚焦三农]返乡下乡创业要利用好哪些资源
2024/8/22 9:49:00
 
  客观看待返乡下乡现象,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多项政策吸引各类人才返乡下乡创业创新,加快了乡村振兴,促进了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稳定扩大就业效果逐步显现。
  在此背景下,许多地方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与生态环境,一系列休闲旅游项目、郊野公园等应运而生,使得每到周末,便有数以万计的市民涌入这些乡村,享受田园之乐。乡村内部,同样紧跟时代步伐,不仅涌现出多样化的餐饮服务、特色民宿,还兴起了文化创意、手工艺品如编织、陶器制作等DIY活动,深受游客喜爱,形成了独特的乡村经济生态。
  不仅如此,乡村的经济发展版图更为广阔。县域内,传统的种养殖业与加工制造业等产业也在蓬勃发展,有效促进了产业在县域内的集聚,进而带动了当地就业,实现了产业与就业的双赢。
  在此之外,我们还需深刻认识到一些宏观因素的深远影响,它们对于未来无论是返乡创业还是下乡投资,都将产生规律性的导向作用。
  首先,我们需要关注的是高等教育领域存在的学生过剩现象。自教育产业化进程加速以来,大量资本涌入教育领域,尤其是高等教育,其高昂的学费成为吸引投资的重要因素。每位学生每年数万元的学费,乘以数千名学生的规模,便构成了高校庞大的经济收益。这种经济利益的驱动,促使了高等教育的快速扩张,从中专到大专,再到大学,形成了短时间内学生数量的激增,实质上是教育资源的过度集中与学生的批量生产。
……
 
 
 
[宏观形势]温铁军:农民为何弃保?
2024/8/21 16:40:00
 

  城乡居民医保出现“弃保潮”

  近年来,农村地区城乡居民医保断缴的现象频繁曝光,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根据国家医保局发布的《全国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自2019年起,城乡居民医保的参保人数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具体表现为2019至2022年间,参保人数同比减少了0.3%、0.8%、0.8%及显著的2.5%。具体数字上,这一期间参保人数从2021年的100866万人下降至2022年的98349万人,共计减少了2517万人。

  全国各地新一年度城乡居民医保的集中缴费期,通常设定在前一年的9月至12月之间,旨在确保居民能够连续享受下一年的医保待遇。然而,近年出现了多地医保局相继发布补缴通知,反映出实际缴费人数未达到预期,促使相关部门采取措施以“补救”。

  南开大学卫生经济与医疗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朱铭来教授等专家通过调研发现,城乡居民医保费用的逐年增长,已使不少农村居民感到负担沉重,参保积极性受挫。同时,各地医保缴纳时间的延长也进一步印证了这一问题的普遍性。鉴于此,多位专家呼吁,应考虑暂停城乡居民医保个人缴费的上涨趋势,以减轻民众负担,激发参保热情。

  而面对征缴难题,基层干部首当其冲承受巨大压力。部分地区甚至将医保缴纳率纳入乡镇考核,导致基层公务员和公立学校教师不得不利用休息时间入户催缴,这一现象不仅加重了基层工作负担,也折射出当前医保制度推广面临的挑战。


……
 
 
 
[战略规划]全球化危机与中国战略转型
2024/7/19 10:03:00
 
  研究者的责任是“格物致知”,“格物”即将各种不同的问题梳理成范畴,在范畴之间寻找相关,进而构建本质性相关的过程,“致知”即对本质性相关做出解读。“格物致知”是现在分析宏观形势的一个重要认识论,即要把各种各样的纷纭复杂的现象大致梳理成可以致知的认识。
  逆全球化下的国家竞争
  全球化的分化解体是必然的,现在建立底线思维已经是防患恨晚。
  因为,日本战后再工业化崛起,主要得益于消费品工业的市场空间,比如电器和汽车大量向美国出口。由于美国依然需要在世界上维持军事霸权,不可能将工业生产能力转向民用,那就竞争不过日本;于是,在美国限制日本搞军重工业约束下日本工业能力大量转向民生工业。1970-80年代,日本是美国最仇恨的工业国家,朝野一致把日本叫做“经济怪物”。
  日本国家主权的控制和中国不一样。日本长期被美国军事占领,而中国是主权相对完整的独立国家,所以美国对中国表现为排斥。中国是发展中的资源大国,只要不断地维持着资源货币化、资产资本化,经济长期趋势必然是向上增长的,由此大量的资本涌入中国,希望参与资源的资本化进程;海外资本大量流入中国,是对美国最大的威胁,因为这是个驱使海外资本流入才能维持虚拟经济扩张的国家。
  当前之所以发生美国主导的“新冷战”,是中国被西方列为了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被说成“修正主义”。然而,西方社会的不满原因,是中国没有完全放开本币自由兑换,认为这涉及国家金融主权,没有放任外资参与中国经济的金融化过程。
……
 
 
 
国家战略转型中的民族地区生态化振兴
2024/7/19 10:02:00
 
  民族地区具有国家生态化转型的后发优势。我们要利用边疆民族地区空间生态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努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们还有大量深化改革的工作可以做,不要只看现在经济指标到底是增长了还是降低了,不要拘泥在这些讨论上,要把我们的聪明才智用在对中国与世界都需要的包容性可持续发展的制度设计上。
  1. 提升弱势群体自我积累能力
  不仅在国内,我们在世界上很多发展中国家也在做比较研究,发现有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很少被人们提到:大多数弱势群体,无论是以国家、地区、村社的形式,还是以户的形式存在,都有一个基本问题,就是自我积累能力差,这是导致弱势群体普遍贫困的内因。
  例如,在农村地区,人们需要辛苦劳动,才能够形成一些积累,然而这种积累能力和所面临的风险是不对等的。因此,在世界范围内,脱贫攻坚是一个大难题,原因就在于缺少办法,能够有效帮助弱势群体提升自我积累能力,有效应对风险。
  为什么中国的脱贫攻坚能够取得重大的成绩?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国家特别是国企发挥了弥补弱势群体积累能力不足的作用,这也有利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必须承担社会责任。国企能够帮助弱势群体实现他们不可能做到的重资产投资,而任何一个地方的乡村产业要升级,没有一定的重资产投资的能力,是很难实现的。
……
 
 
 
城乡融合要将产业留在县域
2024/4/18 11:29:00
 
  十四五规划更加强调的是“城乡融合”,而不再像过去那样强调“城市化”或简单地称之为“城镇化”。
  城镇化作为国家战略的提出,可以追溯至2005年,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新农村建设战略,而其核心经济发展内容便是县域经济的发展。县域经济的两大支柱分别为中小企业发展和城镇化发展。由于大城市门槛较高,中小企业进入大城市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它们更适合进驻门槛较低的城镇,这些城镇主要指的是县级城关镇和建制镇。当时,领导人也对此进行了解释,中国确实需要加快城市化进程,但这主要应通过城镇化来实现。这意味着,我们不能仅仅依赖大城市化,尤其是那些超大型城市。而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发展过度依赖大城市,导致乡村衰败,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最终只能涌入大城市的贫民窟,“空间平移,集中贫困”现象相当普遍。
  在过去,人们常常将城市化与城镇化混为一谈,并在实际上已经大幅改变了十一五规划中关于县域经济城镇化的原始设想,实际上转变为超越县域经济的范畴,等同于将城镇化重新定义为城市化,大力推进大中城市及特大城市的发展。同时,我们将产业集群布局在城市带之上,大部分省份都是以省会为中心,构建一小时经济圈。
  城市扩张挤占了大量的土地,而人们对食品的消费需求越来越多。为了让土地有更高的投入产出比,那就只有不断地使用化肥,到处大棚泛滥,造成食品的品质越来越低……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随着中国当代中产阶级的财富和文化崛起,一种以中产阶级为主导的“去城市化”群体行动正在日益兴起。
……
 
 
 
[聚焦三农]关于乡村振兴的10个最新观点
2021/4/19 13:51:00
 

  1、乡村振兴是未来最重要的任务
  进入新世纪以来,乡村工作出现了几个重要的节点。
  首先是2002年党的十六大正式确立三农问题,将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其次是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也是这一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了5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方针。再一次就是今年,疫情影响下的全球化挑战,更凸显出乡村振兴是应对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压舱石。
  这是一个重要的信号,乡村振兴是未来整个社会最重要的任务,也是在全球化挑战下,练好内功、强化发展动力的重要工作。在今天,振兴乡村是安全的发展方式,同时也是巩固脱贫攻坚最好的方式,所以,不论是观念上还是行动上,未来的工作,都要积极转向乡村振兴。
  2、乡村振兴是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压舱石
  现在中国进入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在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国工业产品的总量就已经是世界第一了,所以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这就是农村发展成为国家重中之重的由来。
  从这个过程看,进入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来的乡村建设不是停止了,而是被国家承担了。
  新时期又开始重新强调推进乡村建设行动,一方面是中国已经进入到工业化一个新的阶段,不用再从农业提取积累了,还有更为重要的一方面:最近中央文件一再强调的去发展乡村,向乡村倾斜性投入各种各样的政策和优惠。
  这是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压舱石,练好内功,夯实基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战略,这个战略的基础是什么?乡村振兴。
……

 
 
 
[其它文章]新时代生态化需要基础理论创新
2021/4/9 14:25:00
 

  原编者按:在12月20日召开的“中国政治经济学40人论坛·2020”上,温铁军教授发表了题为《新时代生态化转型与基础理论创新》的演讲,演讲内容经整理且经作者审定将刊载《政治经济学报》第20卷,格致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敬请关注。
  一、概述:贯彻习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实现高质量发展
  应该知道,拜登接任美国总统即将要开打的环境战,是继特朗普的贸易战、科技战、金融战之后试图挽回美国“退群”损失、重组西方反华阵营的主要策略。大家也知道中国现在的污染是非常严重的。中国2003年进入所谓“黄金十年”的高增长之前,美国的污染以碳排放为标志比中国多,到2005年两国大致持平;从那以后15年过去了,现在中国的污染已经是美国的两倍。所以美国带领西方对中国打环境战,有牌可打。
  1、中国的战略调整与新经济的两个领域
  在2000年以后世界气候暖化速度明显加快的挑战下,中国首先是做出发展理念和战略的调整:早在2003年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时候就已经明确不再以追求GDP为发展目标;2006年提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两型经济”目标,2007年进一步提出生态文明发展理念,2012年确立为国家发展战略。
  也是在这个时期,习近平同志的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基本上已经正式确立了。新世纪开始的时候,“两山”思想在福建和浙江相继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当然是一个通俗的说法,后来在东北增加了“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但在理论上,意味着新时代生态文明战略下的新经济所内在的生产力要素的拓展。当然,这也是这次五中全会强调的发展方向。
……

 
 
 
[农业问题]时空变换背景下的中国农业发展
2021/3/25 11:26:00
 

  乡村社会变迁的时空条件与宏观背景需要得到高度重视。任何关于乡土社会及其文化传承的研究要想言之成理,都不可能就事论事,而需把研究对象放置到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之中。否则,按照与西方中心主义相辅相成的经济学、社会学、文化研究和人类学等学科规范所做的微观领域的计量分析、案例观察和白描式的跟踪记录,虽然对研究者有资料性价值(或许也有符合知识分子趣味的审美意义),但却难以据此发现客观世界不同范畴之间的相关本质联系,也就难以进行理性分析,现实意义和政策价值也会因此打折扣。当然,我们也应该包容某些个性化的“把玩式”微观研究——只愿意对某个客体断面的局部做观察或者本来不打算做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理性思考。
  时间与空间的变化,是中国重大发展战略变化的基本条件。我们的认识也随之改变:从产业资本麇集于城市而导致城乡二元对立体制下的城市消灭乡村,甚至以“消灭农民”、占有地产而推出激进的城市化,逐步演化为生态文明战略下的“市民下乡”、“农业进城”,形成新型的“社会化生态农业”,有利于推进城乡民众融合的新趋势。
  一、国家战略调整的时空之维
  之所以需要关注时空条件的变化,这是因为,一方面从经济形势研究上看,宏观局面内部有时空条件转换;另一方面,乡土社会发生的影响深远的重大制度转变,都与国家不同阶段面对的主要矛盾有关。现在就连发展主义主流也开始强调乡土社会和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各地不论官方还是民间都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过去几近破败的、被说成是应该消灭的乡村,也从过去“被资本遗忘的角落”,变成了可能吸纳过剩资本的“绿色经济”。
……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页次:1/12页  10篇日志/页 转到:
我的公告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我的分类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文章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检索
维护主页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评论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留言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友情连接
基本信息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