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日前表示,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关键期,民营经济既迎来了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机遇,也面临结构性矛盾与转型阵痛交织的挑战。银行业需通过完善“敢贷、愿贷、能贷、会贷”的长效机制,将政策导向转化为发展实效。
作为中国国民经济体系中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中国民营经济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以及80%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
不过,在巴曙松看来,民营经济发展仍面临四方面挑战。
一是结构性融资约束尚未根本缓解,民营企业贷款平均利率较国企高出1.5-2个百分点,且信用贷款占比不足30%,折射出传统信贷供给与民营企业轻资产特征的结构性错配;二是投资动能呈现阶段性收缩特征,民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较疫前收缩17%的背景下,需警惕并打破“预期转弱—投资收缩—就业下降”的负向循环预期;三是存在治理能力短板,全国工商联调研显示,34.6%的民营企业尚未建立规范董事会,产权模糊、代际传承风险等问题制约转型升级;四是如何在新的全球格局下及时拓展海外市场,顺利地出海布局,民营企业还处于非常初步的起步阶段。
面对上述问题,巴曙松表示,银行业需以“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为根本,有条件通过完善“敢贷、愿贷、能贷、会贷”的长效机制,将政策导向转化为发展实效。
第一,商业银行应积极创新融资供给机制,优化信贷服务流程,推动降低民企融资成本,构建更加适配民营经济的信贷供给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