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文章]人文为魂 内化于经 文明交融
2024/8/22 10:11:00
 
  初步考虑,我认为基调可定位为“人文为魂、内化于经、文明交融”。架构大体可按五篇展开(总论篇、三个分论篇、结论篇)。这里,我围绕主题和立论,简明扼要地谈几点不成熟的意见。
  1. 首先界定“人文”的内涵,并把“人文思想”作为人文经济学之“魂”贯通始终
  人文经济学体系采用什么样的研究样式?是人文与经济“两个板块”式?还是“相互关系”式?又或者需要再创一种新样式?我考虑在研究人文与经济“交融互动、融合发展”的基础上,以“人文思想”(或称“人文精神”)贯通经济全过程,走一条二者“内化一体”的研究思路。既然以“人文思想”贯通,首先要讲清“人文”的内涵的界定标准。
  我所见的古今部分文献的界定标准可以说各有不同。例如《易经》讲的“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的“人文”,指的是人类社会创造的“文明礼仪及其规律”;《尚书》则把“人文”拆为“人”“文”,分别解释为“惟人万物之灵”“经天纬地曰文”。《辞海》则认为“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我认为,这一概括比较笼统,似乎未能抓住“人文思想”的核心要义。
  “人文思想”的核心要义是“人的发展和人文关怀”,简言之应突出一个“人”字。在这方面,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就为我们树立了理论典范。这里,我提供他们在不同时期一以贯之的三段论断作证。
……
 
 
 
中国对外开放“四性”论
2024/2/23 9:24:00
 
  中国的对外开放具有四个方面的特性。第一是地域上的协调性,这既与对国内政治形势的把握有关,也有实施国际战略的考量。第二是开放对象上的全球性,即中国的开放范围是全方位的,也是有针对性的。第三是对改革进程的倒逼性,我们要学会利用对外开放的倒逼性推进自身改革的进程。第四是开放的递进性,一方面表现在由“五个流”的政策性开放向“制度型开放”递进,另一方面表现在制度型开放本身也有一个递进的过程。
  在改革开放40周年时,笔者曾结合自己的学术研究,发表了《中国改革40年若干规律性问题认识》一文。现在,笔者结合自己的学术探讨实践,再谈几点有关中国对外开放特性的体会。
  一、国内开放地域的“协调性”
  我国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各有特色,而且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一直致力于构建多民族命运共同体。在对外开放中,怎么协调地区之间的关系?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发展战略问题,而且还要有政治方面对国家安全稳定的考量。
  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国家率先实行“沿海开放”战略,包括创办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这是正确的战略抉择,笔者也参与了其中的研究过程。1983年春,笔者到深圳调研期间,在对蛇口工业区的考察中发现:蛇口在政治上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在经济运行模式上,则采取类似于香港的市场经济模式,是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模式相结合的一个试验。随后,笔者写了一篇调查报告——《蛇口工业区开发建设的基本经验及其启示》,被《经济日报》选为1984年“莫干山会议”重点刊发的论文之一。
……
 
 
 
民营经济发展需要产权与法治两个“根本支撑”
2024/1/19 9:40:00
 
  民营经济的发展有两个根本性的支撑:产权与法治,简称“两个根本支撑论”。
  民营企业现在存在预期和信心问题,就是在中央相关文件中提到的“预期不稳、信心不足”。如何解决预期和信心方面的矛盾?一直有两个突出的问题没有完全解决:
  一个是产权未能得到有效保护。比如“张文中事件”和“顾雏军事件”两个典型案例。北京物美集团董事长张文中坐牢多年,后获平反,那张高法平反的照片现存在中国历史博物馆。这类现象也并没有完全杜绝,特别是有些民营企业“锅”被砸了之后,并没有补上。例如,顾雏军被砸的“锅”——格林柯尔的资产到今天没有解决。有关机构说,谁砸你的锅你找谁去。顾给几个省的书记写信申诉,产权问题至今没有解决。
  第二个是有关民营经济的法治尚不健全。民营企业家反映,他们头上悬着一把“剑”——“消灭私有制”,挥之不去,随时随地会落下来,心不踏实。如何妥善用法治的办法去掉这把“剑”?也值得研究。
  产权问题,即我说的保“饭锅”问题。我们什么时候强调“吃民营经济的饭”?什么时候又“砸民营经济的锅”?首先看,什么时候强调“吃民营经济的饭”。第一个时期,建政初期:毛泽东、周恩来领导制定的《共同纲领》,提出“五种经济成分论”。其中,“合作社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三种“主要形式”,都是民营经济。那些年,吃民营经济的饭,吃得很香。
  第二个时期,1960年到1962年“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刘少奇、邓小平提出“三自一包”,即自由市场、自留地、自负盈亏、包产到户等。
……
 
 
 
[战略规划]论欧亚新变局下中国东北与西北“双向联动”战略
2023/1/19 9:21:00
 
  2022年10月29日,在第88次中国改革国际论坛会议上,中国经济学者、马洪基金会名誉理事常修泽教授应邀作了《专论要素型改革》的专题发言,本文为作者在第88次中国改革国际论坛“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与东北全面振兴”专家座谈会上的发言整理。
  当今,世界格局特别是欧亚格局正在发生新的变化。在外部出现“新变局”和内部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双重新形势下,我们研究的思路也应拓展和更新。今年以来,我对东北和新疆先后作了几个月的调研。在调研中产生一个新的想法:研究东北全面振兴,既要钻进东北,又要跳出东北看东北。同样,研究新疆发展,也应既钻进新疆,又要跳出新疆看新疆。基于此,这里提出一个东北与西北(新疆)“双向联动”的构思。这是今年产生的一个新想法。下面对西东“双向联动”从四个方面作些分析。
  一、从国际大趋势看:一些国家出现“向东看”迹象
  2022年以来,欧亚局势发生重大变化,俄乌、俄欧、甚至俄美冲突持续。在欧亚局势发生新变化的情况下,有三点动向:
  其一,俄罗斯已经明显出现“向东看”趋势,在今年9月初的海参崴“东方论坛”上,普京总统已公开表明俄罗斯“向东看”。这是一个必然趋势。
  其二,从最近撒马尔罕举行的上合组织会议动态看,中亚五个斯坦也出现“向东看”的趋势,希望加强与中国的联系。
  其三,更重要的是西亚两个国家—土耳其和沙特,也开始“向东看”,尤其是沙特比较明显。二战之后沙特一直是美国的一个亲密伙伴,但现在围绕石油问题沙美之间产生矛盾。
……
 
 
 
[体制改革]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应把握哪些要害问题
2022/8/31 9:48:00
 
  如何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涉及一系列问题。如,“六大”要素市场如何科学排序?劳动力市场和土地市场如何安排?资本市场要不要把“非标资本”涵盖进去?技术市场如何与知识产权合并进行?数据要素如何处理好“国家安全”和“公民隐私”等一系列问题?特别是,如何弥补管理要素(企业家)市场的欠缺?各个市场应把握哪些要害问题?
  一、劳动力市场
  关于生产要素市场的理论顺序,现在普遍是把土地市场放在第一位,笔者更倾向于把劳动力市场放在第一位。这与笔者的“人本经济学”思想有关。虽然别的生产要素也从不同侧面涉及人的发展问题,但劳动力市场更直接、更密切。劳动力市场建设,在实践中可以把握以下三个着力点。
  第一个着力点: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传统户籍制度束缚人的积极性、阻碍劳动力的流动,使城乡就业人员有身份的区隔。现在仍然存在这种“二元”结构。其实,这不只是“农民工”的称呼问题,更是制度问题。大约两亿九千万“农民工”进城以后,没有完全解决户口问题,直接影响其工作和生活,如买房、买车、孩子上学以及分享城市社保福利等。
  怎么样让劳动力能够自由流动?下一步要大力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还公民以迁徙自由。
  第二个着力点:畅通劳动力和人才的社会性流动渠道,解决平等就业问题。现在就业存在一些歧视,比如身份歧视、性别歧视等,此外,到一些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就业还有某些壁垒。应畅通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的渠道,建立健全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克服“就业歧视”和某些壁垒问题,做到公开招聘、公平竞争。
……
 
 
 
[体制改革]新阶段如何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2022/8/31 9:48:00
 
  劳动力市场
  关于生产要素市场的理论顺序,现在普遍是把土地市场放在第一位,笔者更倾向于把劳动力市场放在第一位。这与笔者的“人本经济学”思想有关。虽然别的生产要素也从不同侧面涉及人的发展问题,但劳动力市场更直接、更密切。劳动力市场建设,在实践中可以把握以下三个着力点。
  第一个着力点: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传统户籍制度束缚人的积极性、阻碍劳动力的流动,使城乡就业人员有身份的区隔。现在仍然存在这种“二元”结构。其实,这不只是“农民工”的称呼问题,更是制度问题。大约两亿九千万“农民工”进城以后,没有完全解决户口问题,直接影响其工作和生活,如买房、买车、孩子上学以及分享城市社保福利等。
  怎么样让劳动力能够自由流动?下一步要大力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还公民以迁徙自由。
  第二个着力点:畅通劳动力和人才的社会性流动渠道,解决平等就业问题。现在就业存在一些歧视,比如身份歧视、性别歧视等,此外,到一些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就业还有某些壁垒。应畅通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的渠道,建立健全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克服“就业歧视”和某些壁垒问题,做到公开招聘、公平竞争。惟其如此,才能够使真正的人才“脱颖而出”。
  第三个着力点:完善劳动技能评价制度。劳动技能,它的价值怎么评价?应该发扬 1984年“莫干山会议”选拔参会代表秉持的精神:“以文选人”,“英雄不问来路”。今天要真正把劳动力市场搞活,就要打破条条框框。如果清规戒律太多,有很多有为的青年被这样那样的条条框框给束缚住了。
……
 
 
 
[体制改革]阻碍非公经济发展三个因素:观念、利益及政策
2022/8/31 9:47:00
 
  40年中国所有制结构改革的历程,是比较长也比较复杂的。“简要概括”的话,“四节点,两层门”。“四节点”指四个重要历史节点:第一个历史节点:十一届三中全会。正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中国开启了艰难的所有制改革之路。第二个历史节点:1992年的邓小平南方谈话及随后举行的十四大。从整个社会层面看,与国有企业进入“制度创新型”改革相向而行,非公有制经济也以旺盛的生命力蓬勃发展起来。第三个历史节点:1997年十五大。十五大报告关于所有制改革方面的概括是对此前中国20年所制改革经验的总结。十五大特别作出新判断,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标志着非公有制经济已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体制外”正式被纳入了“体制内”。这是对传统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和实践的一个重大突破。第四个历史节点,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全会决定特别提出“两个都是”,即“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明确“共同基础论”。在这四个历史节点期间,中国开了“两层门”。第一层“门”,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率先在国内开了“商品经济”之门。第二层“门”,2001年中国加入WTO, 向世界打开了“参与经济全球化”之门。
  2010年,我在分析“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是相得益彰、共同发展的”基础上,提出“共同基础论”。2013年进一步指出“民营经济发展理论和模式需要有重大突破”:突破点第一就是“共同经济基础论”。
……
 
 
 
[体制改革]东北体制之“锈”是“真命题”
2022/8/31 9:47:00
 
  在对中国东北长期调研并对其发展探索的基础上,笔者逐步形成“三重锈带”观点。“锈带”说,虽然受国际上通行的“铁锈地带”一词的启发,但笔者赋予其独特的内涵,属于一种“再创造”。“铁锈地带”一词,在国际上是指衰落的资源型城市或工业基地,如英国的伯明翰、美国的底特律、德国的鲁尔和法国的洛林地区等。国外的“铁锈地带”主要“锈”在资源枯竭和产业上,因此,这些地区都是“衰落的资源型城市或工业基地”。而在东北,除人所共知的此处“生锈”外,还多了其他。
  所有制之“锈”之一:国有经济缺乏活力。国企存在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1)国企市场主体地位未真正确立;(2)现代企业制度尚不健全;(3)国资监管体制需要完善;(4)国有资本运行效率不理想;(5)“内部人控制”;(6)国有资产流失严重;(7)计划经济遗留下的企业办社会职能以及其他历史遗留问题,等等。2015年东北三省的国有企业利润总额是-52.7亿元,三省的盈利面简单算数平均为49.56%,特别是作为经济效益重要指标的国有企业净资产利润率平均数为-0.3%。这就意味着东北三省,近1万亿元的国有净资产(加上银行贷款等超过2.8万亿元的国有总资产)经营一年,不但没有利润,反而整体亏损。
  所有制之“锈”之二:民营经济不发达。在2016公布的2015年全国民企500强中,浙江占134家,广东占50家,上海占14家,而辽宁只有7家,仅占1.4%,7家总营业额为3498.5亿元;吉林和黑龙江各只有一家,东三省远远落后于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
……
 
 
 
[区域经济]东北发展需要实现体制、结构和文明方式的转型
2022/8/31 9:46:00
 
  一、体制转型
  东北主要是体制问题,首先是所有制结构。为了给东北所有制改革提供理论基础,我提出国有民营“共同经济基础论”这个命题。大体走了四步:
  第一步,2010年提出:“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是相得益彰、共同发展的。他们都是党执政的经济基础”,简称“共同经济基础论”。第二步,2013年针对“此前一个比较流行的看法,‘只认为’国有经济是党执政的基础,‘否认’民营经济也是执政的基础之一,明确提出“民营经济发展理论和模式需要有重大突破”。重申此前提出的“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是相得益彰、共同发展的,它们都应是党执政的基础”。并系统阐述“产权体系创新:包容‘国有’与‘民营’”。
  第三步,2018年11月1日,中央召开民营经济座谈会,会上有两句话非常重要,第一句话:“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第二句话:“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这里的“我们”是谁?“我们”是指党。第二,“制度要素”的“制度”是啥?我认为是社会主义制度。
  第四步,2019年5月在《经济研究》高层论坛上,以《“共同经济基础论”再探讨》为题发言,从历史、理论、实践、国际四个维度进一步阐述和发挥了“共同经济基础论”观点。
  东北所有制改革下一步有三个问题需要解决。第一,国企怎么“增强活力”?东北国企主要不是“做大比重”的问题,而是“增强活力”的问题。例如,依据2020年7月最新的数据,东北某省全部159户地方国有企业中,112户亏损,占70%(“10个企业7个亏”)。
……
 
 
 
[其他文章]世界三大博弈与中国开放新局
2021/4/23 11:19:00
 

  研究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必须把握横坐标和纵坐标。“横坐标”是指全球视野,“纵坐标”是指时代眼光。把握中国升级版的对外开放走势,首先要从世界大趋势说起。
  我曾在《人本型结构论》一书中指出,当今世界有三大潮流: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全球化潮流、全球新技术革命潮流和人本主义发展潮流。值得注意的是,这三大潮流现在正面临着新的情况,出现了三大博弈。这将对中国下一步对外开放产生深刻的影响。
  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的博弈。特朗普当选美国新一届总统后,明确声言他上任后将实行贸易保护主义,表现之一就是将对中国输美产品征收高额关税。欧洲现在也出现了这样的苗头,频繁采取反倾销等贸易限制措施。在人们看来,这股贸易保护主义是一种“逆全球化”的潮流。但是,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走势来看,我认为全球化的浪潮是不可阻遏的。
  以2016年9月举行的G20杭州峰会为例,会议通过了未来“结构性改革的优先领域”相关文件,确定了G20国家九大结构性改革优先领域。其中,第一条“促进贸易和投资开放”、第六条“促进竞争并改善商业环境”,都意味着G20国家将融入全球化的潮流,在自由竞争的基础上开展贸易活动,都明确传递出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决心。
  时移世易,原来曾经狂热鼓吹全球化的某些欧美国家,现在居然成了或即将成为反全球化的力量,而像中国这样过去实行计划经济对外封闭的国家,现在则成了全球化的积极推进者和倡导者。这实在耐人寻味、发人深思。
  科技革命与“科技黑战”的博弈。科技革命里最突出、最令人激动的是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革命以及生物革命、新材料革命等。
……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页次:1/5页  10篇日志/页 转到:
我的公告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我的分类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文章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检索
维护主页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评论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留言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友情连接
基本信息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