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又到关键时刻方向不容怀疑
2007-9-25 10:56:00
 

  我总的看法是,中国变革的过程,包括改革的过程不可能停下来。现在的情况不是改革要搁置起来,而是改革又到了最关键的时候。我们应认清这个形势,面对这个形势。可以说,这个世界没有一天不在改革,所以改革是家常便饭。但关键的问题是,怎么改?改革带来的结果是什么?这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话题

  关于改革的时局与选择,我想谈这么几点:

  第一点,从当前及未来几年看,中国改革的局面将变得日益严峻,事实上中国正面临第二次被包围,因此迫切需要通过加快改革来消除风险。我们必须认清严峻的改革形势,杜绝盲目乐观,否则会有大问题

  我的这个判断是怎么做出来的呢?是基于我近期作的一个关于中国未来五大风险的报告

  风险之一:总需求将下滑。中国过去的增长,外需是一大力量。尤其在2005年,外贸高速增长更是帮了宏观调控者的忙。1980年到2005年中国的外贸增长是16%,下一个十年再维持这样的增长基本上不可能,能够维持一半就不错,维持6%的增长也可以。所以外贸会稳定下降;投资方面,中国目前的投资率已为全世界最高。但是投资回报,从某些指标来看已达历史最低点。那么靠投资把经济继续往上提还有可能吗?可能性不大;消费方面,居民消费的增长最终将会受到收入和风险衡量的制约,潜力同样有限。所以,从总需求的动力来看,中国中长期经济增长从2006年开始将下行。下行到什么地步?谷底在什么地方?现在还不清楚。但是2006年经济一定会往下走,而且未来整体上中国经济增长的形势不容乐观,而增长的风险日益扩大

  风险之二:能源原材料的瓶颈。从总供给来看,2003年曾发生煤、电、油、运全线紧张。今后,随着电力供应的上升,能源、原材料严重紧张的局面会发生变化,但能源原材料瓶颈格局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价格的上涨或者价格上涨到一个比较高的地方很难回落的局面难以避免。这意味着企业的成本上升,意味着投资回报的下降,也意味着整个经济增长将减速

  风险之三:比较优势的衰退。中国过去20多年最大的比较优势就是劳动力资源,说白了是人口红利。但这个状况开始发生了改变,在未来十年,人口红利将接近尾声,现在的青壮年将变成老人,高储蓄就会消失,投资率也会下来

  风险之四:外部环境的变化尤其是国际摩擦凸现。未来从总体讲,人家可能更愿意限制你的发展,转而鼓励你周边国家的发展。所以我们看到2005年美国限制中国三类纺织品的进口,这一年印度对美纺织品出口以三位数的速度增长,而越南相关纺织业费用在美国发布这一消息后径直上涨了30%,表明投资者将弃中取越。2005年我们观察到的一个局面就是,周边国家经济增长加快。比如印度经济增长达到了8.5%,全球第二,俄罗斯已经连续几年处于全球增长最快国家行列

  众所周知,中国改革25年,真正的改革步伐迈得并不快,许多难关都没有闯,我们最成功的一件事就是保证了经济增长,从某个角度讲,经济增长快甚至可能是我们惟一成功的事情。然而,未来的趋势是,中国的增长将放慢,人家的增长将强盛。这时一俊遮百丑的现象再也不可能出现。因此,中国实际上正面临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关头:现在改还有机会,如果不能够抓住机会通过变革推进经济、社会与政治的进步,再过几年一定陷入被动

  风险之五:社会转型风险加剧。中国的二元结构转变以及大的变革还有相当一段进程,因此中国发展还远未到头。但是,有两个值得注意的影响层面:(1)中国贫富差距非常厉害,在全世界人口大国中是最严重的,国家承认基尼系数超过了国际警戒线;(2)中国受教育的人群迅速上升,尤其是扩招之后。增长的大学生意味着急剧增长的物质、精神、文化、社会表达等各方面的需求,但是社会的供应跟不上,经济与社会的转型跟不上,这时候就会出现非常大的反差,对社会和政府不满的情绪就会膨胀。可以说,当前很多思潮,包括批评改革的声音,正是在这些背景下,才有了这么大的影响力

  考虑前述这五大风险,我个人认为,中国将进入一个关键的历史时期,不改革或放弃改革是死路一条,只有改革才有生路,要通过变革化解风险,重建改革和发展动力,修复结构裂痕

  第二点,当前大家对改革出现怀疑乃至质疑情绪,我以为和1998年后的扩大内需政策有关。扩大内需的宏观政策影响到改革政策,扩大内需在挖老百姓钱袋的同时,一不留神也挖了改革的墙角。这一点可惜被几乎所有的论者忽略了

  我们知道,1998年中国遭遇亚洲危机的冲击,经济增长放缓。正是在那一年,扩大内需被提出,并成为经济政策的主基调。怎么扩大内需呢?就是把老百姓的钱从钱包中掏出来。如此,本来是针对需求不足的宏观政策,不幸变成了改革的政策,影响到改革已有的方向。正是从1998年开始,我们看到大的决策出了问题。政府光想到要扩大内需,把老百姓的钱掏出来,于是在教育、医疗、住房等改革上出招,叫市场化也好,叫什么也好,方向很清楚,都是要把老百姓的钱掏出来,以此扩大内需。这从宏观政策上来讲完全正确,从改革取向上来讲也很难说完全错误,比如是医疗改革市场化、教育市场化我认为也不完全错误

  但政府一只手伸向老百姓口袋的同时,另一只手要为他建设遮风蔽雨的社会保障,两手都要硬才行。我们的问题却是政府该给老百姓做的事情还有欠缺,公共产品和服务严重短缺。最近我发现,中国的投资率居高不下、消费率居低不上的原因不在老百姓,而在政府。政府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加起来占GDP10%,在全世界是最高的,这才是根本。政府喜欢投资,不喜欢把钱用于公共消费品的建设。这样一来,老百姓感觉,改革就是让自己花钱,却得不到任何公共品收益,自己实际上是被剥夺了,而且只有剥夺没有抚慰,于是他们对改革就会有不满

  20多年改革,经济学和经济政策有许多都值得反思或者商榷。扩大内需这个无意中的结果是值得反思的,它提醒我们,改革需要配套,改革需要平衡,因此要有大局观。如果说,世界上谬误最可怕,比谬误更可怕的是包含部分真理的谬误。那么在改革问题上就是,不改革很可怕,但半吊子改革,缺乏平衡和配套的改革,有时候比不改革还要可怕

  第三点,改革需要从内部人主导型转向社会参与型,这是重建改革动力的关键。过去的改革怎么改呢?部门改部门,企业改企业。我把这种改革称为内部人主导型的改革

  如何改变改革被扭曲的状况?关键就是要在整个改革过程中建立起全社会参与的机制,或者说改革应该保证相关利益者(stakeholder参与,我把这样的改革称做社会参与型改革。社会参与型改革是公平与效率兼顾的改革,是和谐的改革,内部人主导的改革通常都是不公平的改革,并带来不公平的社会分配结果

  第四点,我们迫切需要在改革的一些重大取向上取得共识。我认为改革的方向不容怀疑,国际化、市场化、私人产权、民主政治等方向都应该得到肯定。相反,违背了这些方向的改革不能称之为改革,只能说是改革被利用了,被扭曲了

  我希望借此机会呼吁一下继续坚持改革的这些重要方向。现在出现了一些不好的方向,比如否定市场化,不管否定者的初衷如何,但肯定都是有意无意的误导。比如有人说房地产是市场化搞坏了,其实,土地的市场化根本谈不上,是地方政府垄断土地的供应和需求,上下其手才造成一系列的问题

  所以,中国改革的方向不是回头,而是更加彻底、更加坚决、更加配套、更加平衡、更加规范、更加有序以及更加快速的改革。(时间:2006-3-6  来源:经济观察报)

 

 
 
  • 标签:能源 环境 教育 土地 
  • 发表评论: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我的公告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我的分类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文章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检索
    维护主页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评论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留言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友情连接
    基本信息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