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版宏观调控的喜剧效果
2007-9-28 11:04:00
 

  很多外国朋友都没有办法理解中国,感觉中国太复杂。对中国的宏观调控就是这样。许多外国朋友问过我,你们的物价很稳定,CPI不到3%,为什么要 “soft landing(软着陆)”。因为在外国经济学家的眼里,软着陆是因为通货膨胀,物价很高才需要做的事情。但中国的物价很稳定,那为什么还要软着陆呢?再就是宏观调控,外国人看我们老讲宏观调控,可是你们并没有看到我们正经八百地采用多少经典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相反,我们采用了许多的行政手段和产业政策,这算是什么?它也许什么都可以算,但就是不可以算宏观调控。

  对于这些关心中国而又不太了解中国的朋友,我通常和他们哈哈一笑,告诉他们,中国的词汇有着太丰富的含义,你不能太扣字眼,中国人做事很灵活、务实,未必能按书本来套的。说完,我还要加上一句,重要的不在于我们说了什么,而在于我们做了什么,重要的不在于我们做的是否和教材一样,和你们一样,而在于我们做的是否够好。我提醒他们注意诺贝尔奖得主布坎南的一句话中国是个谜,但是它管用(China is a puzzle, but it work!

  接下来我就要说到宏观调控。过去的几年,中国经历了又一轮宏观调控。对于这轮的宏观调控至今仍是众说纷纭,争论多多。尤其目前,似乎否定的意见很多,尤其是认为宏观调控并没有把房价调下来,所以是失败的。

  呵呵,问题并不如此简单。平和地看,虽然宏观调控政策也许是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效果也未必尽如人意,但也许是上帝眼下特别怜悯、祝福这个国家,崛起中的中国总是如此幸运,就连看上去未必那么规范、合符经典的宏观调控,也产生出喜剧效果,将中国经济推向最好的增长局面。

  试简要回顾一下宏观调控的过程。众所周知,本轮宏观调控最早是从2003年开始的。2002年,中国经济已经完全走出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的阴影,而确认这一点并对经济可能出现的新的过热趋势最为敏感的则是央行。因此,在2003年,央行扮演了宏观调控的先知角色,开始对经济发出紧缩的信号。其中一个非常清楚的标志就是央行出台了旨在控制房地产过热的121文件。然而,由于SARS的光临,经济前景变得不确定,导致紧缩性的信号中断,从中央到地方政府不仅没有真正地去贯彻紧缩政策,反而出台了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政策。其中的一大标志则是在121文件后,国务院出台了旨在强调房地产发展重要性的18号文,而地方政府甚至出台了更多的刺激经济的办法。而从事后我们清楚,SARS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并不大,因此政府刺激经济的政策就好比是在夏天快要到来的时候送暖气一样,导致了本来就要走向过热的经济一下子真的过热了。最明显的过热标志,是到了20041-2月,固定资产投资达到了53%的增长速度。这时候,所有的人都确信经济已经过热了,必须进行调控。怎么调控呢?中央政府在20044月采取了一个急刹车的办法,即以整顿江苏铁本为开端,启动了行政性的调控和产业政策的调控,硬是用铁腕将投资速度象自由落体一样在几个月内迅速降下来(如此强大的调控能力世所罕见,由此可见传统的组织资源的能力对中国经济依然有近乎绝对性的影响)。这一段的调控如果再进行下去,则有可能将中国经济带入硬着陆的危险,因此包括笔者在内的许多人纷纷提出警告。其结果,行政性的调控不到百日,即行停止,我们私下里称之为百日调控

  此后,宏观调控重新回到货币政策的调控。比如,CPI2004年的78月份达到最高峰后,央行即上调了利率。随后物价不断回落,宏观调控便重新进入到比较温和并保持在温和增长的地步。

  在货币政策之外,所谓的地根调控粉墨登台,主要目的是控制投资增长。特别是在2005年,政府认为,经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房地产这样的重点行业的需求与投资过热导致,因此要以房地产调控为重点来达到宏观调控的目标。其中的一个重点则是调控房价的过快增长,为此政府出台了许多旨在调控房价的措施,包括财税政策。

  然而,房地产调控的一个戏剧性效果是,在进入到2006年后,政府意识到,房价调控其实仅仅是房地产诸多问题中的一部分,甚至可能不是最重要的部分,相比之下,房地产的公共制度,房地产的发展模式问题可能更需要去清理。于是2006年,中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历史性的新文件,力图扭转房地产的发展方向,使之从单纯的效率导向转为效率与公平兼顾,从单纯的增长导向转为发展与民生并重,从严重的收入分配不公平的模式转向共享收益的和谐地产。这样的做法,受到许多专家学者尤其是民众的叫好,可以说是实现了中国房地产落实新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以及和谐社会理念的最关键一步。

  当然,期间政府当然还在汇率、利率、存款准备金手段上大做文章。这是因为,政府很早就意识到,在宏观调控中,汇率是个纲,中国必须吸取日本当年的教训,避免汇率在长期不升值后突然急剧升值的教训,必须让汇率动起来。但问题在于,汇率不能过快升值,否则可能伤害中国的出口,进而对每年在这个部门高达200万的就业增长造成不利,对中国最关键的就业问题造成冲击,政府在这方面有顾忌。另一方面,政府还清楚,比汇率升值更加关键的是要构造一个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并提供合适的金融品种,能让交易方进行避险操作,这比简单放开汇率更加重要、更具建设性。于是,权衡之下政府采取了人民币加大浮动、渐进升值同时培育市场的战略。这一战略,现在看来相当成功,事实上给中国经济未来持续、健康增长打开了一扇大门。

  汇改稳妥而成功。成功的标志就是出口继续保持旺盛,经济继续保持增长,而市场正逐步建立起来,人民币有望逐步走向均衡汇率,一个大难题解决了一大半。

  至于政府的利率等手段的操作也相当高明。其目的很清楚,就是没收流动性,即将过剩的流动性控制住。目前,流动性过剩已成一个最为热门的话题,而政府在流动性猛增的情况下,居然能不急不忙地做到不让流动性导致奔腾式的通货膨胀,也没有在资产领域出现特别明显的泡沫,堪称高手。

  这期间政府的财政政策和其他政策,目的亦在于减少货币的流入(如取消外资税收优惠、逐步取消出口退税)。总体也值得肯定。

  当中,唯一充满争议的就是房地产调控。这里面具体又可以细分为几个方面。首先,是关于房地产调控的方向,有些人认为需要调控,有些人认为不需要。其实,在房地产调控的方向上应该不存在争议。也就是说,经济的确需要调控,房地产也确实需要调控,而通过房地产调控作为调控的主要领域和重点来取得宏观调控目的肯定是正确的。其次,是关于房地产调控手段的争议。应该说这里面出现许多争议。最大的争议和批评是行政手段被认为用得过多,特别是到2006年,越来越从调控市场转向调控市长了,由此导致了地方政府官员的不满和力量的反弹,也导致了中央的宏观调控政策难以完全落实到位。关于这一点,批评者的批评应该说很有理由,但他们忘了一点就是,政策不是写文章,不可能完美。今天的弯拐得太急,是因为弯拐得太晚了。而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矛盾在房地产调控中公开化和显明化,也并非全是坏事,因为中国财政联邦主义的增长模式已经走向困境,必须进行变革,而在长期性、规范性的变革实现之前,人治难于避免。另一个争议,是政府较多地控制房地产需求也就是需求管理占了上风,但供给管理缺乏甚至做反了,因为政府没有通过土地的供应进而房地产建设面积的增加来平抑市场,恰恰相反,政府出台了许多限制供应、减少供应的办法,这无异于相当给房地产市场火上浇油。这一批评我以为最为有理,点中了要害。事实上,许多人通常将121文与18号文对立起来看,但笔者却一向以为,这两个文件事实上可以相辅相承,结合起来看最完整。即121号文强调的是需求管理。而18号文强调的是供应管理。按这两个文件的思路,中国房地产一方面紧缩需求,另一方面能够增加供应,就是最完善的思路了!政府可能担心耕地减少,然而死守耕地面积多少多少肯定是错的!理由很简单,政府最应该看重的是土地的使用效率是在不断提高还是降低,而不该过于关心土地是该用于农业还是用于工业或者房地产。

  总体上,回过头来看,宏观调控已取得喜剧性效果。虽然政府东一锒头西一梆子,但宏观调控的方向是对的,并且启动及时,是在治理泡沫危机最恰当地时点进入。这一点无庸置疑,更加重要的是,效果也还不错。至于手段,从近期曾培炎副总理的几次讲话可以看出,今后会更加重视扩大供给的举措,也就是说手段有望完善。如此,宏观调控应该得到相当高的打分。

  前述宏观调控效果是好的的判断,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看。首先,房价仍然在涨并不是衡量宏观调控的是否正确的标准。许多人看到房价没有跌,甚至还在涨,因此批评宏观调控就是失败的。其实,问题应该这样来看,如果没有宏观调控,房价可能涨多高,现在有了宏观调控,房价又涨了多高,这中间的差距便是宏观调控的效果,而不能仅仅因为房价还在涨就说宏观调控没有取到效果。

  假设没有宏观调控,中国的房价究竟会涨多高?这一点,我们很难估算,但可以对比两个数据。一是上海房价在没有宏观调控前曾经飞涨,二是股票市场没有针对性的宏观调控,因此在2006年的飞涨。根本这两个对比数据,可以相信,如果没有宏观调控,全国的房价有很大的可能都会象暴涨时期的上海或者暴涨的股票那样猛涨,也就是说,会比现在涨得更厉害,更加让人不可接受。而现在,房价虽然还在涨,但价格的上涨已经受到抑制。这就是宏观调控的效果。

  其次,因为房地产宏观调控对泡沫的关注,结果无意中导致房地产的游戏规则发生了变化,这将带来今后房地产发展的健康并增进整体经济的健康。这是一件喜事!

  第三,市场比过去更理性了。比如,开发商过去只要能拿到地就能赚钱,其他一概可以不考虑。中介在上海房地产最热的时候,根本不问价格,只要能拿到房就行。现在情况显然已不是这样。开发商更加慎重、理性,笔者参加许多会,发现开发商们不仅关注起企业竞争力、融资这样的实务,甚至开始关注责任地产和谐地产绿色地产这样的关乎行业发展的深层问题来。房地产的中介,也比过去更讲求服务质量。就连购房者也变得更加理性。一些人开始认真考虑租房还是购房的问题,还有的人开始等候,看看限价房以及经济适用房、廉租房更多推出后市场会有什么表现。所有这些,反映出这个市场现在正朝向更理性、更健康的方向走,这些也是宏观调控的贡献。尤其是当我们将房地产市场与浮躁、投机气氛浓厚的中国股市对比,与近乎不顾一切的基金经理们对比,就更显出宏观调控后相对成熟与宁静房地产市场的可贵来。

  这就是中国版宏观调控的喜剧效果。虽然未必是完全有计划、有预料,更多带有摸着石头过河的特点,虽然未来是完全的合符西方经济学的教材、概念,虽然未必所有的东东都很完美,但一步步走下来,效果还不错,it work!

  2007年的中国,无疑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增长局面:高增长、低通胀、高效益,而且经济增长开始显示出消费拉动的趋势。政府和企业活得很好,老百姓的收入也开始攀升,通货膨胀的压力不大,虽然有流动性过剩导致的泡沫风险,但由于政府动手早,早做预谋,早做防范,有很大的胜算可以避免历史上欧美、日本以及亚洲四小龙那样的大的危机。如此大局,恰是最有利于中国企业从小舢板长成大船,中国民众收获多多的局面。这样的局面单纯靠市场经济的看不见的手不可能取得,还要靠中国版宏观调控的喜剧效果。(时间:2007-4-29

 

 
 
  • 标签:物价 金融 房地产 汇率 
  • 发表评论: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我的公告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我的分类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文章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检索
    维护主页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评论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留言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友情连接
    基本信息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