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文于2005年12月6日)真是水火不相容、冰炭不同器。这边温铁军先生感慨:“城市化未必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出路”,那边牛文元先生又断言:“城市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不但是出路,而且是“根本出路”!
我是站在牛先生一边的。谓予不信,可以去读读我本人和同事于1998年10月成稿的《城市化:我国跨世纪发展的战略选择》一文。此文刊于《浙江经济》1998年第11期,《中国经济导报》1998年11月18日,《人民日报》的《内部参考》1999年第12期,后又被收入若干著作。此文在论证“要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城市化的重要意义”时,第一条就指出:“推进城市化进程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推进城市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个什么关系?似乎有人总是有意无意地要把两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而我在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找到了多种并行不悖的表述: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
——“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究其实,中央的战略意图,就是顺应“两个趋向”,“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既不要“城市偏好”,也不要“乡村偏好”。要的是“跳出‘三农’抓‘三农’,城乡一体兴‘三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更多的是侧重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但根本出路还是“产业融合、城乡一体”。如果简单地望文生义,片面地断章取义,似乎就“三农”论“三农”的思维又可以大行其道了,我以为这是对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的误读,是万万要不得的!牛文元:城市化是解决“三农”
背景文章:
问题的根本出路
记者孙自法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首席科学家牛文元教授认为,城市化是中国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中科院一日推出其2005年度“科学与社会”三大系列报告,牛文元领衔完成了其中《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并表述了上述观点。他说,中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大量减少农民的数量,而大量减少农民的数量,大量吸纳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唯有靠实施城市化战略才能够最终完成。
牛文元称,当农村人口数量降到全国人口的25%以下时,农村土地即达到市场化要求,此时土地的集约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才可能达到一定程度,农业的科技含量、服务水平和生产成本才有大幅度改善,农民收入水平和整体素质才有明显进步。这样,“三农”的一系列根本问题才能得以彻底解决。
中国如何推进城市化、为解决“三农”问题服务,牛文元提出六项基本措施:
——尽快修改《城市规划法》,放松对大型、超大型城市的规模控制,构建两到三个世界级城市作为中国城市体系的龙头。
——将中国城市发展视作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系统,进一步调整全国城市布局,优化城市功能和加强产业转移力度,放大城市扩散效应。
——认真规划国家大城市的规模和数量,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第三产业发展。
——加大中小城市建设步伐,重点提升城市建设质量,尤其要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服务业和社区建设力度。
——对于乡镇企业比较发达且分布比较集中、城镇密度比较高的地区,鼓励城镇集中合并,选择以中心城镇为中心、卫星城镇分布周围的方式发展小城镇。
——改革户籍管理制度,逐步打破“二元结构、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体制,积极引导,加强管理,实现人员自由流动,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一体化。
[来源:中国新闻网(经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