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于《中国城市化》2003年7月号)“我国农业的根本出路”何在?樊纲老师给出的答案是工业化。这原本不错,但我觉得仍不解“渴”。为什么?因为在一个城市化已经滞后于工业化的国度里,求解农业的根本出路,最有针对性的答案还在于城市化。
在“无工不富”流行的岁月里,我们搞了很多的乡镇企业。“离土不离乡”式的“就地工业化”,一度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但曾几何时,乡镇企业的风光不再。倒不仅仅是产权制度改革尚未到位的问题,而是因为“非城市化的工业化”道路,使得乡镇企业最终难以形成足够的综合实力,去参与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一旦由于社会管理的进步,致使乡镇企业种种“环境成本外部化”的做法难辞其咎,“就地工业化”的模式也该“寿终正寝”了。因此,笼统地去说明工业化是当今“我国农业的根本出路”,总显得有点苍白无力。
城市化本身就是工业化的产物。正是工业化所必然要求的规模经济,才导致了工业和人口向城市的集聚。这种集聚,又进一步推动了服务业的发展。而尤其是服务业的长足发展,才提供了足够多的就业岗位,使得城市承接大规模的农村人口转移成为可能。
因此,我要说,我国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工业化,更在于城市化,或谓不滞后于城市化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同步演进、良性互动的工业化!
背景文章:
我国农业的根本出路
■樊纲
农业问题和农村问题一直是中国经济的基本问题,而且是一些基本的难题。想在与农业有关问题的范围内做文章以求解决问题,目前来看都是难以奏效的,或者是难以实施的。
中国农业问题以及农村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工业化”,即农村人口就业的非农产业化,或称“农民的非农产业化”,也就是多数以至于绝大多数农民最终都能在非农产业中获得稳定的就业。说到底,中国的农业问题和农村问题的本质是农民问题;而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是使多数农民不再是农民!依赖于土地的人少了,土地的使用和农业的经营才能更有效率,农业才能真正实现现代化,农产品的价格也才能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发生应有的变动,留在农业中的劳动力才能从专业化、大规模的农业经营生产活动中获取更高的收入,农业和工业的人均收入的差距才会缩小,城乡收入的差距才会缩小。
从这个意义上说,要想真正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一定要超越“三农”的范围加以思考,反倒应该更加关注、更加重视如何发展工业、发展非农产业的问题,更加重视这些产业如何能够为广大农民提供更多的高收入就业,使这些行业所能提供的就业迅速增加。这里要认识的一个基本经济规律是,当人们解决了吃饭这个基本的生存条件之后,生活水平的提高,即收入的提高,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整个经济的发展,就不再主要取决于农业的发展,而是取决于生活消费中其他非农产品的增加。这时经济发展或经济现代化的基本标志就是从事农业活动的人数和时间越来越少,而人类的其他活动越来越多。只有充分认识到经济发展的这一基本趋势,并由此出发来制定经济发展的长远战略,才能逐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短时期不能完全做到的事,不等于现在就可以不去努力朝那个方向发展;只有现在开始努力了,最终才能积过去之努力而最终解决问题。短期内的政策制定,必须与长期发展战略相适应、相衔接,才能保持持续发展势头,不因当前的短期需求而耽误问题最终获得解决的进程。
[来源:中国农业信息网(经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