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于《中国城市化》2004年12月号)胡鞍钢是知名经济学家,他的见解当然要格外重视。
虽然文章的题目冠以《“三农”问题是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但实际上,他说的话是“转移农民、减少农民才有可能富裕农民”。
浩如烟海的数据仅仅说明了一个问题:靠农业自身,永远解决不了“三农”问题;只有让相当数量的农民离开土地,才能从根本上“解放农民”。
首先,是通过城市化转移和减少农民。然后,再是通过产业化经营和推广应用科学技术,显著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从而大幅度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
解决“三农”问题,“大道至简”,出路无非以上两条。以往的农村政策只知其二、不认其一,结果力气费了不少,却收效甚微。近年来似乎更是走进了死胡同,几乎看不到解决问题的希望。
记得有中医和我谈起,凡是“久病不治”,就要琢磨一下原先下的药方是否对症,乃至施治的思路是否辩证。如果执迷不悟、一味加重,那就是《红楼梦》之所谓“胡庸医乱用虎狼药”了。不但病情不见转机,闹得不好,还要“误了卿卿性命”呢!
对此,我真希望党和国家的决策者们,能抽空读一读这些专家的真知灼见。国家振兴的首要问题是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是解决“三农”。那么,解决“三农”的首要问题是什么呢?应是不失时机地推进城市化!
背景文章:
“三农”问题是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
■胡鞍钢
“三农”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广大农民的农业收入的绝对数大幅度下降,而农民又无法大规模地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1996年以来,由于农产品市场价格持续下降,尽管全国每个农民出售粮食等农产品实物量在上升,但是出售农产品现金收入额在减少,从当年的1013元减少到2001年的637元,仅此一项,我们估计,在1997—2000年期间全国农民累计现金损失达4000亿元左右。农民农业剩余明显下降,实际已出现负盈余。
我国内需不足,GDP增长率低于潜在增长率,主要是居民消费需求不足,而居民消费不足主要是农民消费不足,而农民消费不足主要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相对于人均GDP水平太低且持续下降。扩大内需主要是要提高居民的消费需求;而提高居民消费主要是要提高广大农民的消费需求;要提高农民的消费需求,必须要提高农民人均收入水平;要提高农民人均收入,则必须提高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只有解放农民、投资农民、转移农民、减少农民才有可能富裕农民。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农产品生产国,但是农产品出口比例极低。当中国加入WTO后,部分农产品价格进一步下跌;农产品加工业可能受到强烈冲击;农民农业收入继续减少;农民农业剩余所剩无几;农业剩余劳动时间或剩余劳动力将进一步增加,由40%—50%上升为50%—60%;农民还会进一步减少对农业的各类投入,不仅减少资金投入,而且减少劳动投入。未来5—10年我国粮食产量还会持续下降减少5%—10%,不排除中国粮食生产出现“大滑坡”情形,甚至出现严重的生产萎缩现象。
这表明过去几十年我国农业生产是高度自给自足、以国内消费为主的类型,忽视发展高质量高附加值出口导向农业和绿色农业。当国内农业生产能力过剩,转向国际市场时,尽管我国在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产品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但还是受到发达国家“绿色壁垒”的出口障碍限制。仅有比较优势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技术优势、环保优势才能有出口优势。
[来源: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经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