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于《中国城市化》2006年2月号)是本文的题目《城镇化考量政府的眼光》,吸引了我的眼球。但一读内文,大失所望:作者拿出本不存在的一个提法说事,显得有点“无病呻吟”。
从党中央的正式提法来看,从一开始就锁定在“城镇化”上。谓予不信,可以再读一下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2002年11月8日)。里面明明白白写着:“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作为展开,文中又写道:“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还可以再往前追溯,那就是对“十五”计划作出《建议》的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2000年10月11日)。《建议》中清清楚楚地将“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作为“十五”时期必须着重研究和解决的第七个战略性、宏观性和政策性问题,并提出“我国推进城镇化条件已渐成熟,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发展小城镇是推进我国城镇化的重要途径……要从各地的实际情况出发推进城镇化,逐步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
城市化作为学界常用的概念,本不为奇。至于地方党委和政府,也有不取城镇化而沿用城市化提法的,如浙江省。因为在他们看来,城市化和城镇化原本就是一回事。
我在2000年5月9—10日在北京·中国城市化战略国际研讨会上,特意就城市化和城镇化两个概念的联系和区别进行发问。至于这种“明知故问”,也无非是想说明一个观点,城镇化原本就是本土叫法的城市化,大可不必故弄玄虚。
究其实,在中国的《城市规划法》中,建制镇也是列入城市范畴的。至于说城镇化是强调了“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我看也无非是屈从“望文生义”者的浅薄。
我是自始至终坚持使用城市化概念的,但这不妨碍我在2000年的那次会议上说:“中国推进城市化不能走偏方向。对此,概括起来要说五句话。”其中第二句就是:“不能脱离大、中、小城市包括大都市圈多样化、因地制宜的发展,而片面强调大城市或小城镇某一方面的发展来推进城市化。我们的方针是:合理发展大城市和大都市圈,积极发展中小城市,有重点地择优发展小城镇,推进城乡一体化(注意:不是城乡一样化)。”
在我看来,以往城市化进程中确有“重‘市’(城市建设)轻‘化’(农民转化)”的毛病,但绝对不可以因此大“做文章”,谓之“虽是一字之差(尽管本不存在这种提法的变化——评论者加注),却道出了一个新时期的开始”。并进一步不分青红皂白,声称“换个思路发展中国,叫缓城市化进程”。
是什么问题就是什么问题,不必危言耸听。毛病出在“重‘市’轻‘化’”上,结果在大城市还是小城镇上来回兜圈子,究竟能解决什么问题呢?至于因此要和规律过不去,“叫缓城市化”,更是滑天下之大稽了。
背景文章:
城镇化考量政府的眼光
■陈伯君
一、重大转变与新的开始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5次集体学习就是解决对中国特色的城镇化的认识问题。这些来自中央高层的信息中,由“城市化”到“城镇化”的提法的变化包含了明确的信息。
从世界各国发展的情况看,城市化包括了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因而城市化是国家的发展战略。但我国已经走过的城市化,主要还是在“市”上做文章。从“城市化”到“城镇化”,虽是一字之差,却道出了一个新时期的开始,即我们从重视“市”的发展扩展到关注“镇”的发展。中国提出城市化发展战略,也仅有短短的10余年时间。中国的城市化实际上是“大城市化”,或“城市扩大化”。中国10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已经超过欧洲的总和。虽然中国的城市化率也才仅仅42%,与发达国家已达到的76%的水平相比,还相当落后,但我们从1978年的17.9%到今天的42%,仅用了20余年的时间,发达国家走完这段路程用了200余年的时间。200余年的时间可以消化很多矛盾,即便如此,城市化过程中留下的弊病仍在影响这些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近10年来,我国城市化速度几乎是“一路狂奔”,雨后春笋般竞相争长的建筑群落消耗的水泥和钢材分别占世界年总产量的1/2和1/3。西方国家城市化过程中留下的教训我们不仅没有吸取,反而在如此之短的时间里城市化的弊病集中爆发出来,带来严重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中国式的“城市化”与科学的城市化已经渐行渐远,已经扭曲、变异,需要抑制这种成本高、代价大、功能弱、效益低的发展惯势。正是基于这样的忧虑,我提出换个思路发展中国,叫缓城市化进程,旨在促使城市化回到科学的轨道上来,促使城市化顾及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促使城市化带来的应该是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同发展共繁荣。
基于城市化是国家发展战略,基于中国城市化的实情,五中全会的《建议》不使用“城市化”一词,而是使用“城镇化”,标志了我国城市化发展战略的重心由城市向城镇扩展。对这个重心的扩展要站在国家发展战略重大转变的高度来认识,这个重心的扩展必将带来中国经济社会结构和经济增长点以及增长方式的深刻变化。而这个重大转变和新的开始能不能做到开局良好,能不能扭转传统的城市化发展惯势,各级地方政府是关键,考量着政府的眼光、决心和能力。
二、谁在玷污“城市名片”
人们在探究城市化弊病的时候,总爱把眼光放在城市规划和实施上,认为规划不科学,实施不严格。我不认为症结是这些。无论是城市化还是城镇化,城市或者城镇都是载体,规划与实施都是最为重要的。但中国城市病的症结主要是在城市功能设计上。如果城市功能定位都出了问题,再好的规划,再严格的实施,都没有实质意义。
城市规模大,“形象工程”点缀其间。这时的城市,成为政府的名片。而名片也就仅仅是名片,为了这些既实实在在又冠冕堂皇的成就与荣誉,矛盾和问题都被“隐”去了,因而这是一张被玷污了的名片。城市化本身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而如此片面又极端的“城市化”,岂不是与科学的城市化背道而驰,岂不应该“缓行”。所以,五中全会的《建议》在用词上放弃“城市化”而使用“城镇化”,是对盗用“城市化”之名行“城市功名化”之实的釜底抽薪,促使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战略回到科学的轨道上来。
三、小城镇发展新思路
从理论上讲,城市化与城镇化内容完全重合。城市化也包含了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内容。从国家到省、市、县,都设立小城镇建设试点(示范)镇。这就是说,无论是专家的思想,还是国家城市化的战略布局,都重视小城镇建设这一块。但是在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小城镇建设被边缘化了。
就历史经验而言,城市化、工业化前期,重点解决“去农村”问题,以及农民如何进城并适应在城市的生存和发展问题。这是一场划时代的变革。在城市化、工业化后期,即今天,重点解决“去城市”问题,城里人如何生活得更好。这也是一次划时代变革的开始。虽然中国经济社会的水平还没有发展到城市化、工业化后期,但作为世界性的趋势,中国的特大城市已经有“逆城市化”的苗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快速发展,大城市的“逆城市化”苗头还会加重。乡村和小城镇建设需要与时代同步。我所说的“城镇化考量政府的眼光”,不仅包括要看到中国城市化发展战略重心的扩展,还要看到“逆城市化”的趋势。这样,我们在对城市规划和城市进行布局时,在空间上和功能上就会真正重视“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的协调发展,以构筑开放、流动、有序、互补的中国城市体系”。
[来源:学说连线网(经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