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面对货币超发和低通胀长期共存、债务扩张和利率持续下行共生等一系列新现象,传统宏观经济理论解释力下降,同时财政和货币政策相互融合,产生了新型宏观经济政策,引起全球学者的反思。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成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刘尚希认为,上述变化的原因或在于随着经济金融化,经济运行的底层逻辑已经发生改变。
在CF40书系新著《货币之母与风险之锚——解码现代财政金融关系的新逻辑》中,刘尚希及其合作者,突破传统的宏观均衡、货币中性、财政平衡等理论,提出基于公共风险、货币状态论和财政货币一体化的新范式,强调现代宏观经济治理需从“风险循环累积”视角重构逻辑。为理解现代经济运行提供了全新的分析框架,对深化财政金融体制改革、防范财政金融风险具有重要启示。
其认为,现代经济中,财政起到货币基础、政策协同枢纽和公共风险最终承担者的核心作用。
财政是现代信用货币的母体。国家信用源于国家拥有的征税权,主权货币本质是国家信用的具象化。财政收支直接嵌入基础货币循环,赤字常态化体现货币的内生性。国债不仅是融资工具,更是资本市场定价基准和货币政策操作载体。人民币国际化需依托财政向全球提供无风险资产。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趋向一体化。经济金融化推动需求管理转向公共风险管理。央行作为“最后贷款人”与财政作为“最后兜底人”只是公共风险治理中的行为分工,稳估值优先于稳币值。
财政与央行的协同治理逻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