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通货膨胀的压力在中长期 |
2012-8-15 10:47:00 |
7月份CPI继续回落至1.8%,并创下了30个月以来的新低。CPI涨幅持续走低主要是受到短期需求萎缩的影响,矛盾在需求端,但中长期看,CPI的主要压力来自于潜在供给条件趋弱产生的影响,随着中国劳动力、资本以及全要素生产率的趋势性变化,中国会面临更长时期、更大范围内成本推动型和结构型通胀的压力。 当前,CPI单月涨幅下降趋势已持续近一年半时间,这主要源于以下因素:一是农产品价格涨幅持续回落。2012年二季度农产品价格同比涨幅为2.96%,较去年同期回落15.07个百分点,一向被视为扰动CPI重要因素的猪肉价格持续回落;二是国际输入性通胀压力大为减轻,以CRB指数来计算,2011年下半年以来,CRB指数不断下跌,2012年6月底较去年同期下降13.6%;三是实体经济需求不断萎缩,过剩产能难以消化、工业利润增加难度大。1-6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下滑2.2%,增幅同比回落了30.9个百分点,企业产成品库存压力较大,而作为CPI先行指数的PPI同比降幅从上月的2.1%进一步扩大至2.9%,说明PPI持续下行正进一步传导到CPI上。四是其他因素。比如翘尾因素不断减小、成品油价格“三连降”等因素也对平抑物价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短期通胀压力减轻不等于中长期通胀压力减轻,成本型和结构型通胀正在逼近中国,中国廉价要素比较优势的减弱已经成为不可逆的过程。未来长期经济产出的潜在供给能力下降、要素价值的重估、劳动力成本价格的趋势性上涨都会让企业和消费者感受到无形的压力。 当前,对价格总水平影响非常大的是劳动力和资源成本长期处于低水平的背景正在转变,中国正逐步走出刘易斯拐点的第一阶段,这预示着,资本的原始积累初步完成,劳动力的低工资时代即将结束,劳动报酬将加速上升,这意味着现代工业部门已经不能再用“不变工资制”来吸收“无限供给”的劳动力,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正在供求不平衡推动下逐步回补,这样工业部门的利润有可能越变越薄,更多的资金从实体经济出走,尤其在流动性的推动下,资本品价格(某种程度上农产品也可被视为类资本品)将以更快的速度上涨。而另一方面,技术进步较慢,低端劳动密集程度较高的农产品和一些非贸易部门价格的趋势性上涨,系统性地推高了整体的CPI中轴水平,价格总水平易涨难跌。 与此同时,随着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和深化,未来土地供需不平衡的矛盾将仍然存在,并在发达城市和地区更为凸显,土地价格上涨的长期压力不减,再加上资源能源的日益紧张,未来一个时期,依靠劳动投入和资源要素投入的产能将受到来自“市场规律”和“政府调控”两个方面的制约,经济由于面临高成本阻力,其增速也将逐步放缓。 可见,与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相比较,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会在短期内造成比较剧烈的波动,形成比较大的外部冲击和经济压力;而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在一般情况下,影响会相对温和,但它也将是长期的、全面的和复杂的。成本推动型通胀会使得做实体经济的企业感受的更真切,如果成本大幅提高,但销售价格却不能有效提高,那么在双向挤压下,很多实体企业的利润就会迅速变薄,并陷入所谓的“三明治陷阱”,这正是当前很多企业正在经受的考验。 从下半年通胀走势看,经济回落和需求不足导致的CPI下行会出现变化,央行多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显示我国货币政策开始走向宽松,随着政策刺激力度持续加码/经济增长放缓触底,以及新一轮投资启动,再加上国际粮食价格暴涨、国际油价快速反弹的传导,7月CPI1.8%的涨幅很可能成为年内低点,因此根本不用担心会陷入通缩的情况,通胀和价格上涨的压力依然是中国经济长期面临的挑战。 由于更大的压力来自于长期供给,因此管理通胀之间的长期取向应该放弃短期的周期性调控,而实现由“需求管理”向“供给管理”转变,通过“供给管理”加强经济社会中的薄弱环节,也就增加了宏观经济中的有效供给。加大要素投入的力度和制度改进,通过技术创新、人力资本积累以及劳动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来化解要素成本上升带来的通胀压力。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