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欧佩克决定减产背后的博弈 |
2016-10-13 15:43:00 |
最近,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在尼日利亚召开临时会议,达成事实上的“减产合意”,引起国际市场一片惊讶,各国政府广泛关注。市场的热情反应,折射OPEC协议背后的盟主沙特的政策转变。沙特与美国的抗争根本在于“石油权力”。 最近,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在尼日利亚召开临时会议,达成事实上的“减产合意”。根据14个成员国的一致意见,OPEC临时会议提出了总日产量限定在3250万桶~3300万桶水平的限产计划。鉴于这是基于8月总日产量3324万桶推算出来的,此次OPEC的限产指标事实上成了“减产合意”。此次的一致成为市场的“惊讶指标”,引起纽约等市场油价上扬,作为国际指标价的WTI直逼近期峰值的每桶50美元,引得各路投机者相继跟进。同时,金股汇、粮油矿等行情也再次活跃,呈兴奋型波动。 市场的热情反应,折射OPEC协议背后的盟主沙特的政策转变。此前,OPEC之所以连续8年不能达成有效的“减产协议”,根本原因在于世界最大的产油国沙特并不积极,甚至主导破坏了限产机制。沙特这么做的前提是美国石油政策的转变,及其对沙特为代表的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制约。而美国从中东石油市场的战略收爪,事实上瓦解了OPEC在全球油价机制上的战略影响力。无疑,作为美国的军事和金融双料盟国,沙特决心与其盟主美国展开石油政策的抗争,不惜撕掉限产保价机制,誓将世界最大的探明储量转化为现实产量,确保市场份额,展开石油阵地保卫战。 众所周知,OPEC探明储量占全球的70%左右,而其现实产量2015年占世界的42%左右,如果将储量转换为产量,与其他产油国打持久战,无疑有物质优势。但石油竞争似乎并不仅取决于储量与产量,根本在于政治。而政治的核心是权力。由此不难理解,沙特与美国的抗争根本在于“石油权力”。 国际石油权力,包括投资权、产出权、贸易权、运输权、储备权,以及使用和加工权。而最主要的还是“价格权”,包括对价格形成机制的掌控、货币的标价、计价与结算的专属权。上世纪80年代初,美国利用自由而博大精深的纽约金融市场,以及全球最大的石油需求方地位,推出WTI“石油期货”,形成全球多边的、由需求方形成价格的价格机制,同时,利用美国强大的政治、军事、经济实力及广泛而紧密的盟国体系,完成国际石油权力的美元标价、计价与结算体系,掌控了全球最有效、最有用的市场权力。市场与资本历来是全球治理的最有效工具。显然,美国在市场中建立的“价格制度”以及“美元支柱”具有权力建设的属性,其所构建的石油期货及定价机制,堪称国际石油政治体系的完成。 如果说美国主导的纽约市场与OPEC调整产量影响价格的机制一度形成了相对平衡,保证了全球油价机制的有效性,那么21世纪,其有效性面临供需双方的挑战。一方面,在供给上,俄罗斯、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及巴西等反美势力通过扩张产油量,抗衡美国主导的机制;同时,非洲等产油方广泛涌现,形成新的力量,导致石油枯竭论破产,致使OPEC减产保价机制暴露破绽。另一方面,中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进入石油市场,展开自我投资、自我贸易,甚至自主运输、自主储备,与产油方展开双边交易、面对面约定价格、依据市场供需商定计价与结算货币,平添了一个新的市场变量群,开始动摇美国主导的价格机制根基。 新的变化使美国不得不重新考虑油价机制。尤其是,奥巴马政权利用“页岩革命”,扩张原油产量,扩大WTI交易规模,利用“金融监管法”及其国际化,抑制全球油价投机。其结果,迫使沙特等石油输出国组织不得不放弃限产幻想,走向扩张产量确保收入的不归路。 而今,尽管OPEC达成了减产协议,但如何分配减产配额尚需11月底的总会再议。对此,伊拉克等国要求保持历史最高的现有的产出水准,伊朗则要争取被制裁后的生产权。尽管沙特等海湾国家拉开了经济结构改革帷幕,减少油价补贴,试图摆脱石油依赖体制,但眼下,产量不保,国家财政便入不敷出,直接影响经济增长,引发社会动荡。显然,内部的增产冲动依然是一种政治存在。 从俄罗斯等方面看,扩张产能已成有效对抗美国重掌石油权力的有力武器,“石油产能战”已成主战场。OPEC试图靠减产保价达到增收稳增长的理想,恐将面临美俄政治博弈的制约。从美国方面看,鉴于美国的页岩油技术快速进步,以及完善的遍布产油区的油气管道等基础设施存在,事实上,到2015年底,美国三大优质产油区设备投资的减量已经触底。同时,在油价低廉的背景下,战略投资者背离市场预期,开始增加页岩油投资。其依据是,随着页岩油技术的快速进步,生产率提升,使得投资的边际成本降至每桶27美元,即只要油价在27美元以上投资美国页岩油便有利可图。而年初以来,油价在40-50美元之间推移,为新增投资提供了空间。 在此背景下,OPEC“减产协议”无疑反成了各方增加投资的好消息。美国能源情报署预测,美原油产量仍将保持日量900万桶以上。而美政府最新公布的消息显示,当下美国原油库存连续2个月下降。OPEC减产协议将面临多方增产围攻,油价的表象背后仍暗含着激烈的国际石油权力的政治博弈。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