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倍向非输出“日本模式”值得警惕 |
2016-9-14 11:14:00 |
冷战结束后,“经济发展模式”具有了意识形态属性。美日欧都曾为将自己的经济模式作为全球化的主打模式而展开政治博弈。 安倍二次上台后,高举“积极和平主义”旗号,周游世界,搞“俯瞰地球仪外交”,推行日式民主及其“价值观”。目前,安倍试图推动向非洲深度扩展,主张借鉴亚洲经济发展成功的经验,通过构建产业,推进非洲经济结构改革。而其实质是,通过将日本产业发展模式输出到非洲,构建以日本为蓝本的产业模式,推进非洲形成全新的经济结构,达到对非洲经济的体制性主导。 此外,安倍的算盘还包括,将对非开发、援助纳入国际政治视野,并与推进联合国改革,争取入常拉票一体化,突出其参与全球治理的政治姿态。 在肯尼亚举行的第六次“非洲开发大会”上,安倍官民并举,试图通过输出“日本模式”,与中国竞争非洲战略地位,力争入常选票,值得警惕。 此次,安倍政府承诺今后三年出资3.3万亿日元,加大对非洲支援投入,同时携70余家企业、20余间大学随行,签署73项备忘录,提升援助质量,促进企业投资,强化能力培养,全方位推进非洲经济开发、社会发展上的体制机制建设。 非洲开发大会始创于1993年。当时冷战刚刚结束,西方整体沉浸在历史终结的陶醉之中,由日本主导、以联合国和世界银行及非盟等国际组织为依托,形成了该会议机制。该机制自成立以来,事实上仍仅限于日本获取非洲资源能源的环境改善,而在非洲产业蓄积、市场形成和社会文明体系构建上,其作用可谓杯水车薪,功效有限。 安倍二次上台后,高举“积极和平主义”旗号,周游世界,搞“俯瞰地球仪外交”,推行日式民主及其“价值观”,将非洲定位在争取入常、参与全球事务,以及演绎政治支持率的票仓,加大战略投入,并与美国主导的“印太两洋战略”、印度主导的“环印度洋经济圈战略”结合,构建战略据点,展开战略博弈,谋求主导“世界最后市场”权利。 然而,围绕非洲开发,日本既要面临“早起的中国企业”的先行耕耘,又不得不对抗美欧的全面竞争,“非洲开发大会”(TICAD)事实上发展为在非洲大陆的全球竞争工具。 为确保这个战略工具发挥作用,日本产官学联手推出对非攻略,主打“日本模式”。作为发达国家的经济大国,日本依靠发达的学术,研究设计整套方案,编制出一系列对非开发、援助的方式方法。比如,安倍提出向非洲输出高质量的基础设施项目,应对中国项目数量多、覆盖面大的竞争优势。如,关于发电站输出方案,既要考虑到非洲经济、产业发展对电力的现实需要,也要考虑竞争对手的优劣强弱,拿出最适方案。 安倍上台后规划了完整的基础设施出口战略,组建了官民一体的海外基础设施出口促进基金,确保从争取项目、实施工程,到经营运营,乃至投资融资等全方位提供解决方案。 在本次会议的内罗毕宣言中,安倍主张借鉴亚洲经济发展成功的经验,通过构建产业,推进非洲经济结构改革。其实质是,通过将日本产业发展模式输出到非洲,构建以日本为蓝本的产业模式,推进非洲形成全新经济结构,达到对非洲经济的体制性主导。为此,日本学界提出,要借鉴当年日本对亚洲投资形成的亚洲经济发展模式,将其套用于非洲,形成新的日本产业技术和管理模式主导的非洲模式。 冷战结束后,“经济发展模式”具有了意识形态属性。美日欧都曾为将自己的经济模式作为全球化的主打模式而展开政治博弈。如,上世纪90年代初,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和德国总理科尔就曾联袂指责“日本经济模式”为“资本主义的异类”,这标志着日美微观层面的经济摩擦已经上升为宏观层面的“体制碰撞”,乃至政治层面的“意识形态对立”。 当前,围绕非洲,特别是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经济开发及其发展模式问题,主要国家开始从国际政治角度展开全球竞争。以新一轮“非洲开发大会”为契机,安倍将对非开发、援助纳入国际政治视野,并与推进联合国改革,争取入常拉票一体化,突出参与全球治理的政治姿态。 关于经济模式竞争,日本产官学提出三个要点:一是倡议搞“模仿能力培训”,利用开发援助的方式,培育非洲人的模仿能力,包括生产轻工产品能力,组织出口能力,市场开拓能力,以及企业经营能力,目标是培养一批对日友好的“企业经营者”;二是输出市场机制,以亚洲经验为样板,编制以制造业蓄积为龙头的产业体系,通过设计市场经营模式,主导形成非洲市场机制;三是用好撒哈拉以南已有“经济共同体”雏形,嫁接日本“地区统合思想”,在非洲大陆推进区域化,以集团化方式克服非洲国家过小、政治不稳的弱点,发挥日本政治影响力。 非洲人口快速增长,人口结构极其年轻,被视为21世纪新的潜在市场,具有替代中国和印度市场的可能性。围绕非洲开发及其模式构建,主要国家已经展开全球竞争,都积极的将对非援助升级到对非投资,过去散兵游勇的分散经营开始向区域化、集团化和战略经营化转变。体制机制的竞争将成为未来非洲竞争的主要特征。中国官方和民间的对非开发和援助政策面临新的挑战。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