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倍政权的经济脆弱性 |
2014-7-15 11:55:00 |
抛出“三支箭”的安倍晋三一度被描述为明治维新以来再造日本的英雄。但遗憾的是,“安倍经济学”并未给日本带来“神武景气”,相反却使泡沫崩溃后的日本经济社会的脆弱性进一步明显化。 面临“人手不足经济学” 6月27日,日本厚生劳动省发布的5月“有效求人倍率”(招应聘比率)达1.09倍,连续18个月上升,其水平可谓1992年6月以来22年最高。同时,失业率降至3.5%,为16年5个月来最低,几乎接近自然失业率水准。从景气分析角度看,如此好的就业状况,堪称“安倍经济学”的功绩,也更让其他发达国家眼红。美国三次“量化宽松”下的失业率至今才到6.3%,欧元区更是高达11.7%,即使经济增长状况不错的德国和英国也依然分别在6.6%和6.7%。 但是日本的低失业和高就业的背后,依然存在着人口减少的经济社会结构难题,预示着日本将不得不面对“人手不足经济学”的时代。 去年底,日本前总务大臣增田宽也发表了“地方都市消亡论”报告,给日本带来一场不小的“人口地震”,甚至安倍也不得不担心自己的选区是否会从“地球仪”上消失。该报告基于日本国立社会保障和人口研究所的推测数据,指出按可预见的“中值出生率”(育龄妇女生涯出生人数:1.35)算,到2040年,日本总人口将从2010年的12806万人,减少到10728万人,净减少2000余万人,届时将有500余市町村等地方行政区划因人口不足而消亡。 6月25日,日本总务省发表的“人口动态调查”对以上推测给予了证实:最近5年,日本总人口连续减少,年均减少23万人。这导致占全国80%面积的1440个市区町村人口在减少,“生产年龄人口”占比降至61.98%,而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比达24.98%。另一方面,劳动力人口和非劳动力人口同时减少,高龄者就业数反而增加。 这反映日本经济社会结构在人口层面上正在发生裂变,呈现不利于创新与活力的消极倾向。日本经济面临人口结构的脆弱性。安倍政府不得不提出捍卫“1亿总人口”的战略。 “能源困境”潜伏政治危机 将镜头推向日本能源领域。6月17日,日本政府的《2013年度能源白皮书》显示,化石燃料在电源中的占比达88.33%,超过1973年度(80%)。而地震危机前的2010年度,在电源构成中,化石燃料占比曾降至62%。这表明,第一次石油危机后,日本在能源安全上的努力以及构建的相对稳定的能源结构,因核电危机而遭到瓦解。 日本不得不重新进口化石燃料。其结果是,2013年度的电源构成演变为:天然气占43%(比2010年度上升14个百分点),煤炭占30%(同比上升5个百分点),石油15%(同比上升7个百分点)。这导致化石燃料进口扩大,能源自给率从2010年度的20%降至6%,甚至比石油危机时期的1973年(9%)还低。如此,2013年度日本化石燃料进口(包括石化制品)金额达27万亿日元,比2010年增加10万亿日元,加速形成了日本贸易赤字化结构。 尽管在“安倍经济学”下,日本出口年均增速达15%左右,按这个速度,意味着可实现“5年倍增”,接近“奥巴马的出口倍增战略目标”。但遗憾的是,化石燃料的进口增加,将日本打入“贸易赤字国行列”,经常收支顺差连续减少,接近枯竭,庞大的政府债务面临无人接盘的险境。日本经济进一步暴露能源脆弱性,日本政治潜伏危机。 日元贬值或使日失去“亚洲信用” 在此背景下,日本的政府借款却突破了1000万亿日元,日本经济深陷政府债务困境,日元信用正在丢失政府支撑。 在“黑田量宽”政策下,截至3月底,日本央行累计购买长期国债达201万亿日元,比上年增加51%,其持有国债的比例高达20.1%,超过保险(放心保)公司和商业银行,成为最大的国债持有者。而当前,日本国债发行余额为998万亿日元,日本央行以每月6万亿8万亿日元的速度购买,其月购买额约占新发国债的70%。 央行成为政府财政的补贴者,不仅导致央行资产急剧膨胀,也使得国债市场功能退化,交易麻痹。眼下,美联储已经启动量宽退出程序,市场预测明年中期可能重新提升利率。面对美国的先行调整,“黑田量宽”难以为继,不得不考虑在什么时机、什么位置上寻找“出口”。 从货币规律看,日本央行购买的国债不断累积,导致央行资产膨胀,“日元信用”缺乏支撑。与此同时,在消费税率提升条件下,日本消费物价指数涨至3.4%,导致实质工资上涨率为负值,个人消费或将再次陷入低迷期。 面对“人手不足”、“能源困境”,“日本供给能力”退化,日本版“财贸双赤字”加速,日元币值同时遭遇“市场信用”和“政府信用”双不足风险。安倍政府若想提升日元币值,避免日元陷入长期贬值,除了想方设法让亚洲各国购买日本国债外,似乎别无他法。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