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理论探索 宏观政策透视 宏观战略研讨 宏观动态分析
   首页 中国战略思想库 中宏研究平台  
 2025年4月2日 星期三
 
把握创新三阶段,激活企业成长动能
2025/3/19 11:05:00
 
  当前,科技创新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产业创新则加速让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为生产力。二者的深入融合,是新时代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实践方向。
  在“十四五”规划收官、“十五五”规划谋划布局的关键节点上,如何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显得尤为关键。
  从本质上讲,创新就是通过创造新供给来催生新需求,一旦资本、资源、人力资本开始向新供给集中,老产业的生存空间就会受到挤压,产能过剩才能根本消除,而落后产能出清后,整个经济不仅能够恢复平衡,而且能级上还会有一个大的跃升。
  当时国务院反复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意义就在于此。现在各城市、各大学、各开发区都在推进各类孵化器和小微企业发展,过程中要把握发展脉络。如果关键环节把握不住,就会事倍功半。其中有三大环节很重要。
  着眼创新的三个阶段推动“双创”
  创新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0~1”,技术创新无中生有。这是专家、教授和各类高层次专业人才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实验室、工程中心、企业研发中心做出来的,需要的是国家科研经费、企业科研经费以及种子基金、天使基金的投入。
  第二阶段是“1~100”,创新成果变成一定的生产力。包括小试、中试,也包括技术成果转化为产品开发,形成功能性样机,确立生产工艺等,这是各种科创中心、孵化基地、加速器干的活,目的是形成让人看得见、摸得着的产品。
……
 
 
 
[产业发展]2025 打开产业互联网的3种模式
2025/3/19 9:58:00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产业组织方式。比如农耕时代,分工不那么具体,制造业采用作坊式,一个家庭几个人,一个师傅带几个徒弟,小而全,大而全,制作的是简单的工具。一家人做纺织,什么都是自己做,因为这个东西本身就不复杂。到了现代工业化时代,产业分工越来越细,这个时候公司制就诞生了。公司制是对农耕时代作坊制的一个升华,公司相对于作坊,结构更复杂,产业组织方式更精细,生产效率也更高。
  五大产业组织与企业运营模式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分工也不断细化,生产性服务业的业态也在发生变化,其产业组织和企业运行模式表现出五种不同的方式。
  第一种,成千上万个专精特新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这些企业分布在各个城市,为全社会各行各业开展不同的服务。第二种,一手抓生产性服务业、一手抓制造业的大型企业集团。它们两手抓,既搞研究开发、物流配送、售后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同时也是大规模的制造业企业,比如中石油、中石化、格力、海尔等。第三种,专注于某个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的《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比如法国的施耐德电气,为全社会提供绿色低碳、数字化转型服务。还有新加坡的普洛斯,为全球提供智慧物流服务。第四种,专做生产性服务业的链头企业。它们围绕着一些产业技术先进、市场需求巨大的世界级的工业产品,比如手机、计算机等产品,在产业链集群中只做与这些产品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制造全部外包给代工龙头企业。比如苹果、惠普、微软、华为,产业链十大生产性服务业都是它们自己管,就做链头,制造业都外包给富士康、广达电脑、比亚迪电子、立讯精密等代工企业。
……
 
 
 
[产业发展]我对2025年房地产的几点看法
2025/2/20 10:09:00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诸多难题,如城乡差距、地方政府65万亿沉重债务、资本市场长期徘徊3000点低迷不振、房地产严重不景气等,均需以改革思路化解,这里重点谈谈房地产问题。
  中国房地产历经二十多年发展,在2021~2024年出现重大调整。评判房地产常用五个指标:
  1. 建筑量:2020年为22亿平方米,据2024年前11个月数据估算全年约6亿多平方米,跌幅达65%。
  2. 一手房销售量:2020年销售18亿平方米,2024年约5亿平方米,跌幅超60%。
  3. 土地批租量:2020年为8.7万亿人民币,2024年预计3万亿左右,相比打了七折。
  4. 房价:到2024年11月,全国房价较2020年跌了40%,部分地区跌幅更多,总体跌幅在40%~50%。
  5. 房地产贷款融资:房地产贷款曾占金融系统贷款融资45%。2024年,百姓买房意愿下降,按揭贷款年度量较2020年减少50%;开发商因信誉及高负债率问题,融资能力也减弱50% 。
  五个指标中,三个指标跌了约三分之二,两个指标跌了50%。房地产自90年代兴起后,2000 - 2020年期间一路发展,未经历像样调整,此次出现二十年来最严重的调整也属正常。
  城乡融合提供基础性需求增长点
  中国此次房地产调整与日本90年代的情况截然不同,二者不可相提并论。
……
 
 
 
[产业发展]谁掌管生产性服务业,谁就是产业链的祖宗
2025/1/22 13:29:00
 
  首先要说的是我们新格局下的开放。所谓新格局就是指以内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
  我们整个中国从1950年到现在,已经经过了两个格局、两种循环状态。
  第一个循环状态是1950年到1980年左右,这30多年时间,是一个比较绝对的内循环的阶段。
  第二个循环状态是1980年改革开放到2010年,这个三十年是一个比较绝对外循环的阶段,也就是以外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的阶段。
  那么现在,我们进入到了一个以内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的阶段。这个阶段跟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内循环也是有区别的。那时候是比较绝对的内循环,现在是内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概念。
  这里边有一个定义要跟大家简单说一下,就是什么叫做内循环为主,什么叫外循环为主。理论上就是,进出口贸易占GDP的65%以上,那就是外循环为主体;进出口贸易占GDP的比例40%以下的,那就是内循环为主体。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国家在1950年到1980年,基本上进出口贸易占GDP的比重只有10%不到。比如1980年,中国的GDP是2000亿美元,进出口只占10%,只有200亿美元,所以这是一个内循环绝对为主的时代。1980年改革开放到2010年这期间,比如2006年,中国进出口贸易占GDP 的71%,这就是个外循环为主,大进大出的时代。
……
 
 
 
[外资外贸]中国对外开放的五大新特征和五大新任务
2024/12/23 10:55:00
 
  01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实现强国战略的必然要求
  什么叫作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
  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经济循环,如果进出口贸易(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占 GDP 的比重在 60% 以上是以外循环为主体,进出口贸易占 GDP 的比重在 40% 以内则是以内循环为主体。
  中央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对于我国来说是重要发展战略。我国从 1950 年到 2050 年这 100 年的时间里,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三种类型。
  第一个阶段,是 1950 年到 1980 年,我国经济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内循环。当时之所以封闭,不是我们不想开放。由于很多国家都对中国进行经济、社会、科技、贸易等全方位的封锁,想开放开放不了,每年进出口贸易占 GDP 不到 10%,所以那个时候是以相对封闭的内循环为主。
  第二个阶段,是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到党的十八大之前,是一个以外循环为主牵引内循环的阶段。这个阶段的经济运行特点是以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外循环为主,通过“三来一补”的加工贸易,经过近 30 年的改革开放,2006 年中国进出口贸易占 GDP 的比重达到 71%。
……
 
 
 
[体制改革]围绕城乡融合深化改革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所在
2024/12/23 10:39:00
 
  《决定》指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这一要求将极大释放新一轮发展红利、改革红利,从而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奠定基础。
  大家知道,由于中国经济地理分布上独特的“胡焕庸线”现象,导致了这条线的右边人多地少,36% 的国土面积上生活着 94% 的人口。全国现有 2.3 亿户农户,户均经营规模 7.8 亩,经营耕地 10 亩以下的农户有 2.1 亿户,小农经济特征明显,小农户对粮食供应的占比高达 80%。而同为人多地少的日本虽然人均耕地只有 0.7 亩,但农户平均规模为 22.5 亩;美国地广人稀,约有 220 万个农场,每个农场平均面积约 2550 亩;加拿大拥有 24 万个家庭农场,每个农场平均规模超过 4000 亩,而且规模两万亩以上的农场也并不少见。这些国家由于耕地规模相对集中,更加容易推广农业科技,农业劳动生产率也更容易提升。而中国由于户均规模上不去,规模经济难以体现,粮食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丰产不丰收的问题较为突出。这也是我国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面临的最大制约。
  对此,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为城乡融合发展进行了系统部署。《决定》提出,推行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推动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社会保险、住房保障、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等享有同迁入地户籍人口同等权利,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
 
 
 
[体制改革]我国未来开放的核心方向思路?
2024/9/18 14:08:00
 
  第一个内容就是当下我们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格局,在新格局下,我们怎样更高水平更深层次更宽领域的跟世界合作,向世界开放。在这样开放的过程中,我们这十年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果。
  第二个内容是当下中国对外开放的五大任务。
  首先要说的是我们新格局下的开放。所谓新格局就是指以内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
  我们整个中国从1950年到现在,已经经过了两个格局两种循环状态。
  第一个循环状态是1950年到1980年左右,这30多年时间,是一个比较绝对的内循环的阶段。
  第二个循环状态是1980年改革开放到2010年,这个三十年是一个比较绝对外循环的阶段,也就是以外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的阶段。
  那么现在,我们进入到了一个以内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的阶段。这个阶段跟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内循环也是有区别的。那时候是比较绝对的内循环,现在是内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概念。
  这里边有一个定义要跟大家简单说一下,就是什么叫做内循环为主,什么叫外循环为主。理论上就是,进出口贸易占GDP的65%以上,那就是外循环为主体进出口贸易占GDP的比例40%以下的,那就是内循环为主体。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国家在1950年到1980年,基本上进出口贸易占GDP的比重只有10%不到。
……
 
 
 
双循环新格局下中国对外开放的新特征、新成就和新任务
2024/9/18 14:00:00
 
  第一个内容就是当下我们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格局,在新格局下,我们怎样更高水平、更深层次、更宽领域的跟世界合作,向世界开放。在这样开放的过程中,我们这十年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果。
  第二个内容是当下中国对外开放的五大任务。
  01 当下,中国进入开放新格局
  首先要说的是我们新格局下的开放。所谓新格局就是指以内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
  我们整个中国从1950年到现在,已经经过了两个格局、两种循环状态。
  第一个循环状态是1950年到1980年左右,这30多年时间,是一个比较绝对的内循环的阶段。
  第二个循环状态是1980年改革开放到2010年,这个三十年是一个比较绝对外循环的阶段,也就是以外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的阶段。
  那么现在,我们进入到了一个以内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的阶段。这个阶段跟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内循环也是有区别的。那时候是比较绝对的内循环,现在是内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概念。
  这里边有一个定义要跟大家简单说一下,就是什么叫做内循环为主,什么叫外循环为主。
  理论上就是,进出口贸易占GDP的65%以上,那就是外循环为主体。进出口贸易占GDP的比例40%以下的,那就是内循环为主体。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国家在1950年到1980年,基本上进出口贸易占GDP的比重只有10%不到。
……
 
 
 
[宏观形势]黄奇帆:试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涵逻辑和战略路径
2024/8/21 16:32:00
 

  01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涵逻辑

  一、新质生产力是摆脱了传统生产力发展路径的增长跃迁,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物质技术基础

  理论上,一国经济增长和生产力发展本质上是一个经济剩余逐步积累的过程。一般有四种路径:第一种路径是通过持续的要素投入,如通过资本投入、劳动力增加和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使生产超过消费,产生剩余和积累;第二种路径是通过国际经济合作,比如通过国际贸易或国际投资获取经济剩余,促进经济增长;第三种路径是通过对外武力征伐、殖民等,掠夺他国的经济剩余;第四种路径是通过科技进步和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进而促进经济增长。

  第一种路径在历史上推动了世界上许多地区的经济发展,但也带来了资源枯竭、环境破坏和不平等等问题。中国过去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这种要素投入型增长模式,但近年来随着资金、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价格持续上涨,比较优势不再显著。而且长期形成的靠房地产、基建等投资拉动、债务驱动为主的增长模式日益难以为继。近年来,房地产及相关行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达14%左右,对地方财政贡献近60%,但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经济增速可能会受到一定拖累,需要探索新的经济增长引擎。


……
 
 
 
[其它文章]中央决策层为什么现在要推新质生产力?
2024/5/27 10:29:00
 
  第一部分,为什么现在中央政府要推出新质生产力。第二部分,就专门讲下技术进步。第三部分讲分工、合作。第四部分讲企业的组织、产业的组织。第五部分讲生产关系问题。后边这四块是跟新质生产力对应的技术进步、生产性服务、产业政策、以及生产关系。后边的这四部分,是我今天真正要讲的新质生产力所确定的内涵、以及路径。
  01第一部分现在推动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意义。
  当下中国经济推动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意义、也是我们高质量经济发展的内在选择。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一般有四种动力:
  1. 3个要素的投入:资源、劳动力、资金
  2. 开放红利:开放过程中,形成开放红利,推进经济发展:开放过程中,与别的国家取长补短、进行贸易、资金等各个方面交换,形成开放红利。
  3. 国家通过强权:军事强权、或金融、经济强权,对别的国家进行掠夺。
  4. 全要素生产力
  下面我从这四个方面来逐一分析下,中国现在处于什么状况。
  1. 从3个要素的投入来看:40年的发展以后,对这3个要素的投入我们国家都到了天花板,边际效应都开始不断下降。
  1.1 资源投入:从改革开放之初,到现在,资源方面,中国消耗各种地球资源比重越来越大。
……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页次:1/14页  10篇日志/页 转到:
我的公告
我的分类
最新文章
检索
维护主页
如果看不清数字或字母?请点一下换一个!
    
 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最新评论
最新留言
友情连接
基本信息
  • 日志:137
  • 评论:0
  • 留言:0
  • 访问:39162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公司介绍 CEO信箱
Copyright© macrochin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10117
北京中宏金智资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