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创新三阶段,激活企业成长动能
2025/3/19 11:05:00
 
  当前,科技创新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产业创新则加速让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为生产力。二者的深入融合,是新时代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实践方向。
  在“十四五”规划收官、“十五五”规划谋划布局的关键节点上,如何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显得尤为关键。
  从本质上讲,创新就是通过创造新供给来催生新需求,一旦资本、资源、人力资本开始向新供给集中,老产业的生存空间就会受到挤压,产能过剩才能根本消除,而落后产能出清后,整个经济不仅能够恢复平衡,而且能级上还会有一个大的跃升。
  当时国务院反复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意义就在于此。现在各城市、各大学、各开发区都在推进各类孵化器和小微企业发展,过程中要把握发展脉络。如果关键环节把握不住,就会事倍功半。其中有三大环节很重要。
  着眼创新的三个阶段推动“双创”
  创新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0~1”,技术创新无中生有。这是专家、教授和各类高层次专业人才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实验室、工程中心、企业研发中心做出来的,需要的是国家科研经费、企业科研经费以及种子基金、天使基金的投入。
  第二阶段是“1~100”,创新成果变成一定的生产力。包括小试、中试,也包括技术成果转化为产品开发,形成功能性样机,确立生产工艺等,这是各种科创中心、孵化基地、加速器干的活,目的是形成让人看得见、摸得着的产品。
  第三阶段是“100~100万变成大规模生产能力。比如一个手机样机,怎么通过量产变成几百万台、几千万手机,最后卖到全世界去呢?首先需要有生产基地,这是各种开发区、大型企业投资的结果。
  综上所述,因为创新是有阶段性的,所以要分类施策,如果”胡子眉毛一把抓“,效果就不会好。
  打造集合六大功能的创新平台
  一些地方搞孵化器,热衷于一栋楼不分青红皂白,孵化几十家、几百家企业,免几年房租,这种”捡到篮子里都是菜“的搞法,除了热闹,效果不会好。美国硅谷等成功的孵化器之所以孵化能力强,关键就在于集合了六大功能。
  一是项目甄别。聚焦专业领域,把好准入环节,不能散而杂。生物医药孵化器,不能引进一堆机器人孵化企业。
  二是培训指导。经过培训,创新创业者的成功率一般可从10%提高到30%。
  三是共享服务。公共实验室、专用设备或专业设施,由孵化器提供。
  四是股权投资。有种子基金、天使基金、风投基金、引导基金等多层次投入体系,覆盖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
  五是收购转化。通过上市、集团收购、合资合作、成果转让等措施将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六是资源集聚。孵化器应成为行业信息传递、知识交流、人才聚集的窗口。一个城市,其创新平台的竞争力不在于大批量、排浪式地去搞几百个、几千个,关键是要集合应有的功能,一个符合要求的创新平台可以孵化出上百家企业。如果贪大求多,最终可能很多会沦为空头平台,变成形象工程。
  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1~100),关键是抓好收益分配”三个1//3“
  有效的激励政策和收益分配,能够激发科技人员和机构的巨大创造活力。比如美国硅谷地区吸附了数千个专事成果转化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形成了上万亿美元的独角兽产值。之所以能够产生这种创新成果转化效应,很重要的原因是美国《拜杜法案》。
  《拜杜法案》规定,凡是科技投入产生的成果,其获得的收益”一分为三“:1/3归投资者(学校、研究所或公司),1/3归研发团队,1/3归把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创新企业或转化者。
  这与我国有哪些不同?
  计划经济时期,一切专利权归国家和单位所有;改革开放之后,成果发明人可以获得25%~50%的专利权,其余的归投资单位;2016年以来,政策进一步放开,成果发明人可以享有70%的股权。政策的着力点主要针对研发人员。
  但仅仅这样还是不够的。要知道,能搞出”0~1“的不一定搞得出”1~100“,成果发明人与专利转化者、生产工艺设计者、生产制造组织者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体系。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给了发明人50%甚至70%的股权,但是好像没看到多少千万富翁、亿万富翁出来,因为他们的专利成果没有变成现实生产力。我们应该参考《拜杜法案》,把科研成果的投资者、研发人员转化人员三方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发表评论: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我的公告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我的分类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文章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检索
维护主页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评论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留言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友情连接
基本信息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