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分配]如果不能成功解决收入差距悬殊问题就不可能成为发达国家
2024/10/21 10:58:00
 
  对此,我做过反复计算,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二十几年间中国的工资增速是显著低于GDP增速的。2000年以后工资增长加快,特别是2007年《劳动合同法》实施,工资增长进一步加快,工资增速超过了人均GDP增速。但这仅仅是过去几年发生的事情,具有偿还欠账的性质,是对过去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比重过低的一个补偿。
  当然,八九十年代的低工资有特定原因。中国正处于刘易斯所说的二元经济结构。在这个阶段,大量劳动力从传统农业部门转移到现代城市部门,造成劳动力无限供给的形势,所以它压制工资增长,使工资慢于GDP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增长。但这种状况不可能永远维持,当劳动力供求状况发生改变时就会随之变化。有人说工资增长低于劳动生产率增长是“铁律”,我认为不存在这样一个“铁律”。世界各国的经验也都没有这样的“铁律”。我们已经是中等收入国家了,劳动者工资就应该进入中等收入水平。想永远保持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是不现实的,也不利于未来发展。随着收入提高,产业必然逐渐向资本密集、技术密集、人力资本密集的方向转移。
  工资增长长期慢于人均GDP增长,劳动报酬占GDP的份额就越来越小,收入差距扩大,社会冲突增加,内需不足,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不平衡加剧。这种局面不能长期持续,必须改变。现在一段时间内工资增长快于劳动生产率增长,我认为是必要的。发达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都有劳动报酬占GDP比重上升的现象。过去劳动者在社会总产品中拿到的份额越来越少,现在要把它还回去。
……
 
 
 
[体制改革]市场化改革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关键
2024/8/22 10:56:00
 
  要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首先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市场经济体制,否则经济发展可能会失去动力。以中国为例,改革开放后,通过改革旧的计划经济体制,发展市场经济,释放了经济增长的潜力,实现了接近40年的高速增长。其次对我们来说,继续推进市场化改革是关键。我们还有很多方面的改革没有完成,要能保证改革势头持续,增长潜力就依然存在。另外,经济结构和收入分配的合理性也至关重要。许多拉美国家因收入分配不均、政府财政政策不当等问题,导致了恶性通货膨胀和增长停滞。因此,调整经济结构,保持收入分配的合理性,平衡消费与投资比例,是维持经济增长动力的重要因素。
  中国应汲取这些经验教训,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推动创新、优化经济结构等方式,确保经济富有持续增长的动力,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市场经济并不必然导致收入差距无限扩大。历史上,一些发达国家虽然曾经面临过收入差距较大的问题,但最终通过减少垄断和不正当竞争,扩大公平竞争,成功缩小了这一差距。此外,通过完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确保低收入群体也能分享到发展成果——如全面覆盖的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都是缩小收入差距的有效措施。通过改革和完善相关政策,可以避免收入差距的无限扩大。
  需要从多个方面改善收入分配:一是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法治,打击腐败行为;二是优化税收和再分配制度,通过累进税制等手段调节高收入群体的收入,并把这些收入用到合理的地方;三是加大教育投入,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就业公平;四是推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低收入群体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
 
 
 
[宏观形势]为什么中国会出现经济结构失衡的现象?
2024/4/18 13:16:00
 
  第一个方面,政府收入快速上升压缩了居民收入和消费。根据国家统计局城乡住户调查数据算,2000-2010年期间居民收入占GDP比重下降了5.6个百分点(另据统计局收入法GDP数据,同期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下降了6.4个百分点;据统计局资金流量表数据,2000-2008年期间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下降了5.7个百分点)。同期,政府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从13.5%上升到20.7%,提高了7.2个百分点。
  但上述财政收入数据并不包括政府的预算外资金收入、社保基金收入和土地出让金收入。如果加上这后三项政府收入,则政府收入在此期间从占GDP的20.6%上升到34.5%,上升了近14个百分点。这其中,土地出让金收入猛增起了最重要的作用,约占7个百分点,占涨幅的一半。另5个百分点来自预算内财政收入和预算外资金收入的增加,两个百分点来自社保基金收入的增加。考虑到预算内财政收入比重过去曾一度降得过低(1995年仅为10.3%),后来的回升有相当的合理性;更值得关注的是土地收入的大幅度上升。[1]
  土地收入的增加,主要源于随城市化加速而来的大规模土地开发和地价上升。近些年来房地产开发急剧升温,对土地的需求迅速扩大。而按现行制度,地方政府垄断了土地征用开发出让的全过程,也垄断了土地收入,从而把地价越抬越高。土地出让金弥补了地方财政的不足,对改善地方基础设施条件、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确有积极的一面。但土地出让金是土地未来70年使用权的代价。
……
 
 
 
关于当前和今后就业形势的几点看法
2024/3/19 9:45:00
 
  “城镇新增就业”和城镇调查失业率统计显示近年来城镇就业基本正常。但城镇就业人数的增长近几年逐年放慢,2022年受疫情等因素影响变为净减少842万人。“城镇新增就业”统计完全未反映上述变化,可信度不高。“城镇调查失业率”也只上升0.4个百分点,显然未充分反映失业情况。
  二、改善失业保险是当务之急
  以2022年为例,按城镇调查失业率5.5%计算,全年城镇失业保持在2500万人以上。但全年发放失业保险金人数仅615万人,占不到1/4。主要原因:一是城镇职工失业保险只覆盖了4.6亿城镇劳动者的一半;二是有较多参保失业者领不到保险金。
  建议一是把现行的降低失业保险费率的临时政策规定下来,在减轻企业负担的同时,也有利于鼓励企业给职工提供失业保险保障。二是简化领取失业保险手续,帮助更多失业人群渡过难关。三是在扩大失业保险覆盖范围的同时,对未被失业保险覆盖的失业和困难人群进行失业救济,并作为积极财政政策的一个重要部分。
  三、未来就业形势可能变差,需未雨绸缪
  1. 2024年经济增长可能低于2023年,对就业可能有不利影响。
  2. 人工智能的发展将持续对就业产生替代效应。未来AI人工智能替代劳动就业将是一个趋势。
  3. 人工智能在抵消人口老龄化减少劳动力供给问题的同时,也会给就业岗位减少带来了显著影响。
  4. 需积极采取措施扩大就业。
……
 
 
 
[体制改革]坚持改革的基本方向
2024/2/23 9:44:00
 
  我们一直在谈改革,但什么是改革,改革的方向是什么,在我看来好像并没有取得一个明确的共识。我来谈谈我对改革的基本方向的理解。
  我们国家从上世纪80年代基本确立了两大改革目标。第一是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要干什么?如果用一句话概括,我的理解就是用市场经济体制代替计划经济体制,用市场主导代替政府主导。第二是政治体制改革,这也是80年代确定的改革目标。什么是政治体制改革?我的理解就是用法治来代替人治,用民主来代替权力的过度集中。这两大改革的目标或者方向,其实有一个逐步明确的过程。我们不妨来看一看它是怎么一步一步明确的。
  首先说说经济体制改革。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来:“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改革权力过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这是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来的。当时提出来改革的方向,但是还没有明确的界定到底要改成一个什么样子。
  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来用“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代替计划经济。这个话什么意思?实质上就是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因为当时说的“商品经济”,大家都知道指的就是市场经济,但是在前面加了一个“有计划”的帽子。
  1987年的中共十三大提出来,“建立和培育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而且提出“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到此就基本明确了市场化改革的方向。
……
 
 
 
[财政金融]土地财政的四大负面影响
2024/1/19 9:58:00
 
  由于地价房价不断上涨,土地似乎成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源。土地财政的基础条件是城市化带来的效率提高,产生了巨大的溢出效应。随着土地资源商品化、资本化,成为巨大的财富源泉,政府的土地收入也确实在过去的经济建设中起了巨大的作用,推动了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条件快速发展完善,过去20年间对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作用不可忽视。
  但同时,土地财政体制的负面作用已经越来越大。
  其一,随着地价不断上涨,推动房价迅速上升,普通百姓购房、租房负担越来越重。
  2001年,全国房地产企业的商品住宅平均售价2017元/平米,2021年升至10396元/平米,已是原来的5倍以上。但这远远没有反映出大城市房价的涨幅。在一线城市,房价涨了几十倍。而此期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名义涨幅不到6倍。
  北京市四环路到五环路间的房价目前大约在5—10万元/平米,2020年北京市私营企业职工年平均工资9.06万元,只够负担1—2平米的房价。
  目前大城市有房居民和无房居民的生活冰火两重天,天价住房让外来年轻人望而却步或最终不得不离开。留不住年轻人的城市,未来可能是人口老化、人力资源枯竭的城市。
  其二,农民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宪法规定农村土地为农民集体所有,因此农民在符合国家的土地规划用途的条件下、应当有处置属于自己的土地和获得合法收入的权利。
……
 
 
 
[收入分配]收入分配与民营经济发展
2024/1/3 10:41:00
 
  民营经济“一道坎儿”
  我们先来看一组宏观数据:
  2017年至2022年,GDP(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为5.2%。居民收入实际年均增速为5.1%,其中城镇居民收入减速明显,五年间平均增长4.1%,低于经济增速。
  这组数据透露出一个好消息:2017年城镇人均收入为农村人均收入的2.71倍,至2022年降至2.45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收窄。
  但也有一个坏消息:这种差距的缩小,实际是城镇居民收入增速放缓所致。
  此外,城镇居民内部的收入差距逐步扩大。五年间,城镇居民中各占20%的高收入家庭和低收入家庭,人均收入差距从5.6倍扩大到6.3倍。
  民营经济为国家经济作出了主要贡献,城镇就业的80%以上是由民营经济承担,所以民营经济发展停滞必然导致就业机会减少,进一步扩大收入差距。
  此外,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之间不同的走势也是造成收入差距扩大的因素之一。
  2017年至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收用PPI(生产者价格指数)做价格平减之后,年均实际增长1.3%。其中规模以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营收实际增长3.8%,从全部规模以上企业营收中减去国有控股企业营收之后,剩余非国有控股工业企业营收实际增长仅有0.5%。
  可见近年来,民营经济面临着相当严峻的挑战,这是自改革40多年来非常罕见的现象。
  非国有企业以民营企业为主体。
……
 
 
 
[宏观形势]重回民生原点
2023/7/21 10:20:00
 
  我们先来看一组宏观数据:
  2017年至2022年,GDP(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为5.2%。居民收入实际年均增速为5.1%,其中城镇居民收入减速明显,五年间平均增长4.1%,低于经济增速。
  这组数据透露出一个好消息:2017年城镇人均收入为农村人均收入的2.71倍,至2022年降至2.45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收窄。
  但也有一个坏消息:这种差距的缩小,实际是城镇居民收入增速放缓所致。
  此外,城镇居民内部的收入差距逐步扩大。五年间,城镇居民中各占20%的高收入家庭和低收入家庭,人均收入差距从5.6倍扩大到6.3倍。
  民营经济为国家经济作出了主要贡献,城镇就业的80%以上是由民营经济承担,所以民营经济发展停滞必然导致就业机会减少,进一步扩大收入差距。
  此外,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之间不同的走势也是造成收入差距扩大的因素之一。
  2017年至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收用PPI(生产者价格指数)做价格平减之后,年均实际增长1.3%。其中规模以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营收实际增长3.8%,从全部规模以上企业营收中减去国有控股企业营收之后,剩余非国有控股工业企业营收实际增长仅有0.5%。
  可见近年来,民营经济面临着相当严峻的挑战,这是自改革40多年来非常罕见的现象。
  非国有企业以民营企业为主体。众多困难导致民营企业经营遇阻,进而逐步拉开与国有控股企业之间的差距。
……
 
 
 
[财政金融]警惕货币政策过度宽松
2023/4/26 10:06:00
 
  因此,中国的货币政策需要强调基本中性,给市场调节供求关系、恢复供求平衡创造必要的条件,给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健康稳定的宏观环境。
  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利于经济稳定发展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2年中国GDP实际增长3%,但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1.8%,比GDP实际增速高了8.8个百分点,比名义增速高了6.5个百分点。同期,社融存量同比增长9.6%,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1.1%,都大幅高于经济增长。
  今年1月~2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工业增加值同比只增长了2.4%(同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不仅没有增长,反而下降1.3%.)。但同期M2同比增长了12.9%,比工业增长至少高10.5个百分点,已经是大幅度宽松。
  当前条件下,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利于经济稳定发展。首先实体企业还处在疫情后的缓慢修复阶段,民营企业的信心也有待恢复,资金需求并不旺盛。实体经济恢复缓慢基本并非由于资金不足,而是市场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有待恢复。今年1月~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扣除价格指数后只增长了2%.当前,企业扩大生产的空间还有限,更由于产能过剩,缺乏有效的投资空间。
  在当前情况下,靠货币宽松并不能刺激消费,其主要功能是刺激投资。经验显示,民营企业面临硬的预算约束,较少盲目投资的冲动。在市场不景气的条件下,多数企业宁可采取保守的经营策略,等待有适当机会再扩展经营。这是合理的企业行为,也是市场机制合理调节供求关系、促进恢复均衡的必要条件。
……
 
 
 
[宏观形势]理解市场经济中不同形态的竞争与垄断
2023/1/19 9:41:00
 
  美国有一项研究还显示,小企业也是技术进步的源泉,因为大部分新技术在初始阶段都是由处于竞争环境中的小企业首创的,只是由于受到资金实力的制约,小企业通常无法独自完成从技术开发到产业化的全过程,最终往往要把开发的技术转让给大企业,由后者来完成产业化过程。
  大企业或者大企业的联盟在占有很大市场份额的情况下,通常会获得某种垄断地位。即,它可以影响该行业产品的价格形成和供给数量,通过操纵价格或改变产量来排挤竞争者,以获得垄断利润。市场的垄断程度通常反映在行业的集中度上。这指的是少数几家最大企业占有该行业市场份额的比例之和。很高的行业集中度说明该行业具有很高的垄断性。
  而一旦大企业获得了某种垄断地位,它可能就不必再致力于提高效率、改进技术等竞争手段来获得收益,而能够以操纵价格、限制竞争等手段更轻易地获得高额利润。因此垄断常常会带来因循守旧、效率低下,以及不公正的高价格对广大消费者的侵害。在垄断条件下,收入分配必然是不公平的,收入差距必然过大,必然有利于少数处于垄断地位的大企业及其所有者,而不利于广大中小企业和普通劳动者。
  垄断的存在也有其客观原因。在某些行业或生产领域,生产的技术特征决定了规模经济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在这些领域,达到一定生产规模的大企业,生产效率会显著高于中小企业。企业规模过小过散,互相过度竞争,不利于提高效率,不利于国际竞争。在这些领域,即便初始阶段有众多的中小企业参与,如果完全任其自由发展,它们中的绝大部分都会随着时间推移而被逐渐淘汰,在经过漫长的充分竞争阶段后,最终结果会导致垄断。
……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页次:1/11页  10篇日志/页 转到:
我的公告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我的分类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文章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检索
维护主页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评论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留言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友情连接
基本信息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