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曙松表示,启动消费迫在眉睫,但不能将目光投向农村,促进消费的题中之意在于结构调整。随着消费热点的差异化,必须增加以最终消费为导向的投资。
启动农村消费要跳出农村
记者:有专家提出,提振内需必须将目光转向农村,以农村消费拉动整个经济增长。您认为这能否有效解决内需不足?
巴曙松:从缩小城乡、地区差距来说,必须要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增加转移支付。不过这是社会公平的问题。从宏观经济角度来看,要促进消费,我认为,不能过分寄望于农村消费带动整个消费和经济增长。因为农村消费占整个中国消费总量的比重非常小。今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96万亿元,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总额1.99万亿元,县及县以下0.97万亿元。可以说农村消费不到30%。其次,在工业化过程中,农业是弱势产业,它的劳动生产率、产出贡献度决定了不太可能像城市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收入增长那么快。所以,农村消费要从农村以外想办法。
记者:您觉得主要有哪些办法?
巴曙松:从农村收入结构看,真正靠农产品生产大多只能满足温饱,其他消费条件的改善相当程度上要依靠打工收入、分享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成果。因此,要逐步消除农民融入城市化进程、分享好处的障碍,并提供最基本的社会保障如就学、医疗等,这对其消费状况的改善有很大效果。
虽然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展开,但与世界同等收入水平国家相比,我国的城市化率即城镇生活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要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0个百分点左右,要达到这个标准,意味着还将增加1.3亿人到城市居住。这就需要服务业放开管制、交通设施、服务设施的配套等,而且这方面带动的内需完全可以替代出口和投资下滑。
排浪式消费难再现
记者:2003、2004年经济的高位运行,与汽车、住房两大消费热点的启动很有关系。在宏观调控下,这两大热点消费增势已经有所变化,您认为下一轮消费热点在哪里?
巴曙松:汽车和住房这部分消费与投资、进出口的波动相关度比较大,对铁矿石、钢材的进口和国内相关的投资有带动性。在目前情况下,要从过分强调重化工业化的投资转向服务消费的投资。
至于下一个消费热点,要看到,中国早期出现的排浪式消费,在于所有人收入高度近似。但现在随着收入的分化,金融机构、市场主体要了解不同收入阶层的需求,不能寄望于排浪式、集中式的消费热点,而是要提供差异化的解决方案,对于不同收入阶层提供不同的产品和服务。
投资应以最终消费为导向
记者:您提到说消费热点将呈现差异化的局面,这需要哪些配套工作?
巴曙松:最重要的是,投资应该从过分强调重化工业化的投资,转向以最终消费作支持的投资。随着最有消费实力的中产阶层收入的提高,需要更多更好的服务,其中有很大的消费热点,比如医院、剧院、体育场馆等在我国目前还很不够。而且,用于这部分的投资也很不足。要看到,这部分投资有实际的最终消费作支持,不会像重工业投资一样大起大落,相对比较健康。(时间:2005-8-10 来源: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