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中国大陆主要宏观经济数据。其中,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达到11.5%,创下11年来新高,而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3.2%,尤其是6月份当月上涨了4.4%,也让人产生不少惊恐。尤其是联系到投资加速以及外贸增长居高不下等因素,目前主流的意见认为当前经济有“由偏快转为过热”的明显趋势。
然而,判断当前经济“由偏快转为过热”证据并不充分。首先,我们不能以经济增长的本身的高低来论经济是否过热。虽然过去四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平均速度达到10%,超过了过去26年的平均增长,而今年上半年的增长又进一步攀升至11%的水平,超过了过去4年,却不可简单以GDP增长本身来断定经济是否过热。从理论上讲,经济是否过热最重要是是比较实际增长速度与潜在增长速度之间的差异。但这里面的问题在于,潜在经济增长率是不断变化的,用200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Finn Kydland和Edward Prescott的话来说,就是经济并非围绕趋势波动,而是“经济趋势本身就是波动的”,因此,我们不可以现在的增长超过了过去一段时期的平均增长就断言实际经济增长速度超过了潜在增长速度。
事实上,当潜在增长率水平提高时,完全可能出现的一种奇特情况就是,尽管实际经济增长速度在攀升,但只要没有超过潜在增长率的攀升,则高速增长非但不显示经济过热,经济的运行反而可能是更加平稳,并且有可持续增长的趋势。
从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水平变化看,过去几年尤其是2003年以来,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趋势就是,产能尤其是瓶颈产业的产能增长很快,这意味着潜在增长率大大提升(很有可能已达致11%的水平)。例如,过去三年里,中国大陆电力的装机容量居然增长了足足一倍多,这使得电力消费高增长的同时,“电荒”现象却逐渐成为过去。与电的供需改善相似,煤炭的供应也走向宽松,据发改委透露,今年上半年直供电厂的存煤持续处于正常水平。此外,当前国内的成品油、天然气市场供应也相对平稳。而在交通运输方面,今年上半年全社会货运量已增长12%,同比提高了3.5个百分点。很显然,“煤电油运”原来这些经常卡经济增长脖子的瓶颈产业如今在供应上悉数好转。这意味着,当前的经济增长尽管比2003、2004年大大提速了,更高于绝大部分历史时期,但经济运行并非过热,因为这是以供应能力进而供需平衡状况改善为基础的“增长加速”现象。
衡量经济是否过热、实际增长率是否超过潜在增长率的更加显性的指标是物价。而考察今年上半年物价攀升的因素,一是和去年价格上涨有关,其中翘尾因素达到了1.7个百分点,而今年的新涨价因素只有1.5个百分点,这说明今年的物价情况其实是比去年缓和了。二是和食品价格上涨有关。食品价格今年上半年上涨了7.6%,影响CPI整体上升2.5个百分点,贡献率达到78%。如果按照“核心物价指数”的概念,扣除食品价格影响,则当前居民消费物价实际上只有0.7%的增长,可以说仍处于超低状态,也说明2004年7、8月份以来物价稳中趋降的趋势并未发生根本转变。
从未来物价走势看,可以预料,由于粮食价格上涨的特点有一定的周期性,比如说生猪从母猪怀孕后生出仔猪再长成育肥猪出栏前后约需17个月的时间,再考虑到2006年物价基数较低的原因,2007下半年的价格肯定还会缓慢上升,然而物价其实在当前不足为虑,物价恶性上升的可能性很小。
说到底,由于供应能力的改善,因此在中国不太可能出现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消费商品(服务)的所谓恶性“通货膨胀”的现象。。
指责经济过热的另一大依据是投资的反弹。今年上半年,投资增长达到25.9%。这是一个比较高的增长水平。然而,这相比于去年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9.8%则并不算高。如果考虑到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幅回落明显,则投资显然并没有出现失控的局面。此外,投资的增长得益于信贷的增长,然而由于商业银行的信贷额度在今年上半年已用完全年的80%以上,因此下半年即便没有任何紧缩性宏观政策出台,信贷增长幅度也将下滑,投资也会因此放慢。
投资是否过热最重要的还是要看投资回报。如果投资回报高,那么投资高增长就是合理的,就不能算是“过热”。从货币投放看,上半年M2同比增长17.1%,增速比上年同期还回落1.4个百分点,这说明目前的经济运行是以相对较少的货币增长而能够支持相对更高的经济增长,国民经济运行的效益有所改善。而直接从投资回报水平来看,则可以清楚地看到当前的投资回报率事实上正处于1998处以来的最高历史水平,其中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的净资产投资回报率稳定在15%以上的水平。而从总体效益看,1-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增长42.1%,同比加快16.6个百分点。
更加广泛地考察国民经济运行指标,则可以看到当前经济运行非但没有过热,甚至还出现了许多可喜的新迹象,当前的经济实际上是没有高烧的高温。如,除政府财政收入以及企业利润继续大幅增长外,居民收入也保持了快速增长,上半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7052元,增长14.2%,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更加合理;在居民收入增长的同时,消费增长加快,上半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 42044亿元,同比增长15.4%(6月份增长16.0%),增幅为1997年以来的新高,消费对经济的拉动增强并与投资增幅差距缩小,这说明居民消费的发动机开始增强,扩大内需在消费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上半年,中、西、东部投资同比增长分别为35.6%、30.2%、22.3%,中西部的投资增长速度大大高于东部,这说明区域经济结构长期畸形的格局开始改善;另外,尽管中国目前正处于重化工业的发展阶段,然而高耗能行业增长出现回落,这也是值得鼓舞的消息。所有这些都说明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效益以及结构都在向良性方向变化,国民经济运行正处于改革开放以来最好的时候。
当然,国民经济并不存在“过热”证据,并不表明经济运行就完全没有任何问题。最大的问题仍然是外汇大量流入导致的“流动性过剩”的问题。虽然央行通过存款准备金上调等手段,基本上控制了M2的增长水平,但是,经济体中过剩的流动性追逐非贸易性资产的结果,还是导致了资产价格的不断上升,而央行用短期对冲来解决外汇导致的流动性过剩的空间日益狭小,因此流动性过剩仍然是困扰中国经济的最为重大的问题。笔者以为,政府有必要重新考虑外汇政策,将“渐进升值”路线改为一次性急升但几年内保持汇率稳定的路线。
困扰国民经济运行的另外一个问题是环境污染。2006年政府各项工作完成良好,但节能减排没有完成预期目标。节能减排牵涉到多方面的工作,但从根本看,这需要政府加快转变经济结构,特别是从战略上加快发展金融、证券、保险等现代服务业。据国家发改委测算,如果我国服务业占GDP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而工业增加值比重相应降低1个百分点,单位GDP能耗可相应降低约1个百分点,这说明改变经济结构才是改变高耗能经济的关键。然而,从2003-2006年,中国服务业占GDP比重却从 41.7%下 滑 到了39.5%。考虑到中国服务业发展长期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实体经济总量已相当于美国的1/3-70%,但金融资产只相当于美国的1/15,显然中国需要更加重视并加快服务业的发展,从战略上来根本平衡整个经济的发展。(时间:200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