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能在泡沫中灭亡
2007-9-27 14:13:00
 

  中国的经济绝不可能完全回避泡沫,但也绝不能在泡沫中灭亡,因此唯一的选择只能是,在泡沫中趋利避害、发展和壮大自己。

  8月末的那一周,一篇名为《不在泡沫中疯狂,就在泡沫中崩溃——有关金融危机史的阅读札记》的文章,出现在代表官方声音的《中国证券报》上。

  文章作者显然富于忧国忧民之心,在这个显得有点微妙的时期对泡沫提出预警。但文章写得实在不能算好,虽然罗列了许多资料,但多数资料非常过时而且不够权威,所重点援引的学者加尔布雷思和马克思都实在算不上金融专家。文章最大的缺陷是缺乏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也没有展开严谨的学理分析,来说明泡沫的危害及其可能导致的功用。文章号称对金融危机史进行了研究,然而文章甚至没有列举和比较历史上不同类型的泡沫及其不同效果(例如美国式泡沫与日本式泡沫的区别,商品型泡沫与资产型泡沫的区别),这一点殊为不该。

  显然,这样的文章实在太过现象,或许能起到一些警示作用,但显然无助于认识中国当前的泡沫问题,也不可能真正解决中国的泡沫问题。

  综观世界经济史,泡沫的情形多种多样。大部分的泡沫造成了危害,但也不尽然。泡沫的效应是好是坏,坏到什么程度,完全取决于制度、时机。人类历史上既有日本式泡沫的失败之鉴,也有荷兰借助资产泡沫成就小国称霸的样板,还有美国式一再在泡沫中完成产业结构升级,强化国家竞争力的案例。事实上,美国历史上几乎所有的重大产业升级几乎都伴随泡沫,没有泡沫,也许就没有美国的产业成长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顺利展开。最近持续5年以上的美、英、澳大利亚等全球性房地产泡沫,不仅没有导致全球经济衰退,反而在互联网泡沫破灭后及时地支撑起了世界经济,也堪称在合适的时机下,坏事会变好事的经典案例。

  笔者曾经指出,中国有自己的国情,而最大的国情是,它仍然是全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仍然需要大量的资金来发展自己,才能实现大国崛起。以中国当前的发展水平,有相当大的几率通过资本市场的发展将流动性引入到实体经济之中,利用全世界的资金来推升产业结构,完成中国未竟的大国崛起使命。

  当前,尽管A股指数上升很快,但考虑到中国实体经济与金融资产的严重不匹配,考虑到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是美国的3倍,考虑到我们企业的盈利增长是美国的4倍,考虑到美国上市公司的总利润大概占到所有工业企业总利润的50%60%,但是中国只有20%30%,考虑到中国仍然处于低汇率、低利率时期,发展资本市场而不是因为对泡沫的恐惧而打压市场仍然是最硬的道理。

  近期,笔者正在研究政府的几大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资金短缺问题,其中一个初步的结论是,政府必须利用流动性过剩的有利环境,必须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以此来构建业已欠账累累的公共保障体系。如果政府在这一点上认错形势,贻误战略时机,则将犯历史性的错误。

  说到底,中国的经济绝不可能完全回避泡沫,但也绝不能在泡沫中灭亡,因此唯一的选择只能是,在泡沫中趋利避害、发展和壮大自己,将损失尽量降低,收益尽量做大。中国的调控政策也不能够以消灭泡沫为目标,而是要避免最坏的泡沫风险的结果。如果中国能像美国那样做到抑制住房地产泡沫,只将泡沫集中于股市,同时严禁银行和机构的资金进入,则泡沫的总体风险就是可控的,即使泡沫破灭,也不会导致经济崩溃。(时间:2007-9-10

 
 
发表评论: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我的公告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我的分类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文章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检索
维护主页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评论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留言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友情连接
基本信息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