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台湾金融体系出现了令人不安的征兆,包括金融体系不良债权的积累、股市和房地产泡沫的破裂和岛内悲观的预期等。这和台湾当局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尤其是台湾1998年企业财务危机之后,对银行和基层金融机构的重构力度不足密切相关。台湾金融局势是否会恶化到爆发危机,取决于台湾当局化解金融风险,防范金融危机的政策效能,也受到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
一、台湾金融危机争议的由来及征兆
1、 台湾可能爆发金融危机争议的由来
金融台湾政局和金融的动荡一直引人注目,但台湾将爆发金融危机的问题再度备受关注的导火线,则可能是英国《经济学家》在11月9 日发表的一篇题为《台湾金融体系:债务过多》的文章。此文的论述过程是:首先,1998年下半年,台湾股市受到金融风暴的冲击,大约30家公司快将破产时,国民党要求银行为其解困。一些财团随后便买下银行,或是自己开银行,这种以掩盖问题代替解决问题的手段,和一些出现经济危机的亚洲国家尤其是日本颇为类似。其次,国民党执政时期形同以纸救火的财经措施,却被台湾当局所沿用,加深了市场的不安。结果民进党执政以来,台湾股市总值缩水了35%,房地产价格指数从1995 年以来已跌掉50%,台湾大财团正日益面临偿债困难。最后、台湾对有问题的银行给予支持,这样最终会影响到目前尚为健全的银行。《经济学家》的结论是:台湾面临种种棘手的金融问题,最终可能在2001年春节前后爆发金融危机(1)。
2、 金融危机的征兆之一:金融体系不良债权的堆积
事实上台湾金融体系存在巨大隐患并不是一个新问题,早在2000年5月,美国《商业周刊》就已经警告台湾金融体系的不良资产问题最终会不可收拾;而10月《经济学家》另篇文章《动荡中的台湾》同样也对台湾金融局势表示悲观(2)。在2000年5月份,台湾前"财政部长"许嘉栋就表示﹐台湾金融机构积累了一些问题﹐估计至少有50家以上的金融机构已濒临破产边缘。但当时台湾的政局不稳分散了人们的注意力。根据台湾"财政部"公布的数据,在1998年台湾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比重只有1.5%,在1999年,台湾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比例为5.67%,2000年一到三季度分别上升为5.86%、5.93%和6.25%,到九月底台湾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总额已超过9500亿新台币,是历史新高。目前一般估计台湾银行体系的坏帐率达到了10-15%。而世界银行的Thomas.Glaessner等在1998年的《金融部门的软弱性是否损害了东亚奇迹》中的统计表明,在爆发危机前的东亚国家,其银行体系的不良资产率也不过在10%左右(3)!由于台湾不是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员,因此较难得到有保障的外部危机救助。
3、 金融危机的征兆之二:股市和房地产泡沫的逐渐破裂
1999年台湾当局允许商业银行介入股票市场,也允许其投资于非自用性的房地产。加上当时台湾还致力于金融国际化,将外资在台湾股市的持股上限放松到50%,台"央行"也表示有取消银行存款准备金下限的设想,结果岛内股市和房地产泡沫急剧吹大,今年破裂是很自然的,美国股市的波动和政局不稳只是表象。在《经济学家》发表台湾可能爆发金融危机后的第4天, 台北股市暴跌了将近5%,收报5793.52点,成交量萎缩至新台币603.5亿元,而到11月30日更跌落到5200点左右。此前当局以"国安基金"进场干预的效果除了不理想之外,其可动用的头寸也差不多到了极限。
4、 金融危机的征兆之三:政府和民众的悲观预期
目前台湾政府和民间对金融和经济的预期趋于悲观。例1是J.P摩根于2000年11月30日对亚洲货币市场进行了《消费信心和亚洲汇率》的调查,结果显示,台湾在2000年1季度以来,公众消费信心下降,导致新台币对美元的汇率从超过30:1跌到将近34:1(4) 。例2是台湾怡富投资理财网最近进行的调查,结果53%以上的台湾人认为台湾金融体系暗藏危机,24%的人则认为实际上台湾已处于金融危机中,17%的人认为应处惊不变,仅有4%的人认为台湾金融体系没有问题。总体对台湾金融体系表示不安的台湾人高达80%,显示出目前台湾对其金融体系出现信心危机。例3是相当部分的台湾学者对当局阻止金融危机出现信任危机。台湾新党在台北举办“如何化解本土性金融风暴”座谈会中,一些台湾财经专家表示对当局化解金融危机“毫无信心”,其理由是:目前岛内银行的坏帐比重已很危险,但台湾当局却未加以调整;而当局成立的“九人决策小组”,其成员均为法律或政治专业,难以对台湾的金融经济情况有准确的把握(5)。例4是台湾已经出现囤积商品的势头,近来台湾卫生纸、砂糖、汽油、米酒等必需品的价格均趋于上升。据说目前高雄小港台糖糖厂外,出现了糖商排队抢购砂糖的事件,台湾囤积美元的风气也有所抬头(6)。对金融危机的悲观预期甚至蔓延到了一些较重要的政治家,台湾国民党主席连战11月15日就称,民进党当局执政半年以来,经济情况恶化,产业发展失衡,失业率攀升,股市、房市下跌,资金严重外流,竞争力大幅下降,导致银行放款与投资增长锐减。因此2001年台湾的经济发展前景不容乐观,岛内本土型金融危机可能一触即发(7)。
二、酿成台湾金融体系巨大风险的根源
台湾金融体系的稳健性之所以遭受蚀空,和台湾当局在亚洲危机后将临时性的、刺激经济增长的措施长期使用,以及缺乏对台湾金融机构进行重组的勇气密切相关。东南亚金融危机虽然使台湾经济景气受到一定打击,其经济、金融之基本层面并未出现明显动荡,但1998年下半年开始岛内爆发了企业财务危机。由于台湾当局当时应对无力,政府企业财务危机最终导致了台湾金融市场的动荡不安,并埋下了今日台湾金融恐慌的祸根。
1 、台湾当局没有对企业债务危机采取强有力的解决措施
台湾于1995年爆发了当时历史上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在政府介入后予以平息,而1998年爆发的企业财务危机较之1995年更为严重,被财务危机所困的大企业包括广三集团、禾丰集团、新巨群集团、瑞联集团、安峰集团、中央票据、宏福票据等,至少有20多家上市公司无力及时履约,其巨额的银行贷款转化成银行的不良资产、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受到极大的影响,金融机构不良贷款金额急增,多家金融机构出现严重亏损(8)。导致企业财务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在亚洲危机之后,台湾当局为了避免意外紧缩对台湾经济的负面影响,采取了松货币政策,但这种应急措施运用的时间过长,导致银行放贷松弛。其次,台湾大企业集团中存在着争议颇多的交叉持股现象,交叉持股对企业的高股价有直接影响。母公司可以通过将股票质押取得贷款,然后以贷款建立由母公司100%控股的投资公司,而投资公司则以购入母公司股票维持前者的高股价。交叉持股的大企业集团也可以通过战略联盟来互相拉抬股价。大企业集团纷纷过度运用股票质押贷款的结果是依赖银行融资的负债型扩张,股市下挫马上引起银企的双双危机。最后,爆发1998年企业财务危机时,台湾当局不是及时调整扩张性货币政策,而是通过“央行”和“财政部”强制银行对问题企业提供贷款,这样暂时掩盖问题的做法给台湾金融体系埋下了更具破坏力的种子。
2、台湾金融机构竞争日趋激烈、基层组织资产质量恶劣
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台湾当局并没有根据岛内外经济格局的变化调整其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的步伐,反而加速了金融混业和金融准入。其中包括放宽外资在台股市的投资上限;修改《银行法》,允许商业银行从事证券、信托和投资银行业务;允许商业银行在一定范围内,投资非自用不动产,但投资总额不得超过银行净值的20%。另外,从1991年以来,台湾还新成立了16家新银行和13家票据公司,金融市场的竞争更为激烈。一些金融机构不惜降低授信标准以争取客户,金融风险也因而增加。激烈竞争和加速自由化带来了严重后果,台湾银行业股票质押放款和不动产投资规模急剧扩大,使得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财务状况与股市和房地产泡沫密切相关。从金融机构的损益状况看,根据台“中央银行”的统计, 1998年全台金融机构税前纯利较1997年减少了17%,其中有6家银行出现税前亏损,1999年台湾地区银行获利能力急速衰退。实际上目前台湾金融体系的风险和股市、房地产的泡沫问题是盘根错节,难以区分的。
以农渔会信用部为代表的台湾基层金融机构资产质量更为恶劣,但问题却迟迟得不到解决。据台湾财金当局估计,台湾银行、三商银、合作金库、土地银行与台湾中小企业银行等七大行库到1999年2月底的不良贷款额已突破3000亿新台币。从台湾"中央银行"的资料看,52家信用合作社的贷款余额为5761亿新台币,300多家农渔会信用机构贷款余额为8148亿新台币,估计基层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至少在1462亿新台币。另据台湾“中央”存款保险公司的统计,至1999年底止,信合社、农合信用部、渔会信用部的不良资产率分别为7.8%、11.7%和12.7%。这与1998年发生财务危机的企业都均有高额银行贷款不无关系,这些问题企业的银行贷款总额超过2400亿新台币,足以让台湾银行业利润下滑甚至出现亏损。当局不尽恰当的金融自由化,加之缺乏切除经营状况恶劣的基层金融机构这块毒瘤的勇气,台湾金融自然难免埋下今日的危机隐患。
3、台湾当局的金融重组计划执行唯艰
台湾经历了企业财务危机之后,从1999年1月开始暂停批准设立新银行和票据公司,着手整顿金融市场,加速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的化解,引导金融机构的合并,加强金融监管等,但举步唯艰。
在强制银行加速不良资产的化解方面,台湾当局放宽了银行冲销呆坏帐的条件。过去的“公营银行逾期放款催收款及呆帐处理办法”规定呆帐核销条件较为严格,台湾“财政部”于1999年对此作了修正,公市“银行逾期放款催收款及呆帐处理方法”,规定6个月到2年的贷款逾期扣除可收回部分后,可转销为呆帐。并于1999年6月30日公布了“银行加速转销呆帐办法”,限期银行必须加速不良资产的化解,在2003年7月后,不良资产比重仍高于2.5%者,当局将强制合并或增资(9)。
为了给金融机构冲销坏帐提供实质注资,台湾当局调降了金融机构营业税税率。其中包括将金融机构营业税率由5%降为2%,而这部分税收减免则专门供金融机构作为其坏帐核销准备金来使用,估计在从1999年7月到2003年7月这四年间台湾金融机构因此可增加1700亿新台币坏帐准备金,金融机构如果没有在四年内把营业税降税利益转为坏帐准备金,“财政部”将依法可以追回税款。但银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感到困难重重,首先是因为不良贷款比例已经较高,呆坏帐核销不可能在短期内见效;其次是银行为了应付当局加速坏帐核销的要求,反而可能通过扩大贷款来掩盖不良资产比率,从长期看更容易造成未来居高不下的不良资产。
从总体上看,1998年以来,台湾当局对彻底解决金融体系中的隐患显得比较犹豫,行为滞后。金融危机的发生具有突发特性,只有健全微观金融基础、完善危机预警和处理机制,才能真正予以化解与防范。而近几年台湾对防范金融风险一直是以临阵磨枪,上述一些化解风险措施缺乏长远的体系性,导致其金融体系风险不断增大。
三、台湾有可能爆发金融危机吗?
1、金融危机是否可能爆发取决于当局应对措施的效能
为化解金融业危机,自1999年7月以来,台湾当局试图希望通过金融机构的合并来提高银行的经营规模与效率。为规范金融机构并购行为,当局已拟订了“金融业合并法”草案,决定采用所谓“中性政策”,由市场自发促成金融机构间的合并,该草案涵盖了银行、票据、证券、保险、期货等行业,金融机构合并后可享租税优惠。值得注意的是:台湾当局对农渔会信用部有强制合并规定,但合并的具体办法却须由“财政部”与“内政部”另外订定。此外台湾当局还准备成立资产管理公司,处理基层金融机构的呆坏帐问题。目前由于台湾农渔会信用部呆帐规模巨大,台湾“中央”存款保险公司已经无力进行危机救助,故台湾“财政部”准备出资300亿新台币成立资产管理公司,专门处理基层金融机构的巨大隐患。当局还撤除了台湾合作金库监管基层金融机构的职能,由“中央”存款保险公司负责监管已参加存款保险计划的基层金融机构,而那些没有参加的基层信用社则由地方政府监管。
但上述计划力度似乎不够,被动的防御性合并仍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金融机构的深层隐患,这在日本和其它东亚国家近年来的尝试中已经暴露出来(10)。将近一兆亿新台币的银行坏帐仅仅靠降低3个百分点的营业税;以及问题严重的基层金融机构仅仅靠300亿新台币的财政出资,很难在短期内比较有效地降低金融风险,化解当前金融风险必然要求更大规模的财政注资。此外,台湾当局的部门协调也制约着应对措施的效能。台“中央银行”早就考虑成立资产管理机构或金融重整公司,但“财政部”犹豫不决,后者认为台湾金融问题还未严重到需要设立此机制,直到最近“财政部”才有所决断。当局对规范引导金融机构合并也立意不坚,在1999年7月份东港信用合作社弊案爆发后,再次暴露出“地方民意代表”涉入金融机构的弊端后,台湾 “财政部”提出了所谓“金融监理一元化”方案,其主要内容是将金融监理总署改为民间组织,再由“行政院”授权,赋予法人地位,以期彻底解决政商勾结的危害,但此方案已提出多年,却仍因政治压力迟迟未能实现,即使金融监理总署得以成立,仍然面临台湾政商勾结型政治体系的严峻考验。如果台湾当局应对政策效能太弱,就不能排除岛内金融体制恶化乃至爆发危机的可能。
2、金融危机是否可能爆发取决于当局金权政治的演变
台湾金融机构资产质量恶化与政治人物,政府官员、金融机构和大企业集团关系过于密切,“关系为本”是亚洲奇迹和危机的根本原因(11);同样,“金权政治”、“政商体制”的演变方向同样也决定着金融危机是否可能从潜在转化为现实灾难。台湾金融机构的问题并不是突然爆发的,而是渐进积累的结果,在民进党上台之前已发生中兴银行违贷案、台湾土地公司不当交易案、台湾银行国债盗卖案,目前还有几家银行处在危机中。台湾金融机构呆账问题已经到了戕害台湾整个金融系统的地步,而其中许多是具有政治因素的贷款。据估计,目前台“立法院”224名“立法委员”之中,至少有50人与政治黑金有关。“地方民意代表”与黑金有关者超过1/3。另一方面,从1992年开始营业的16家民营银行,都控制在长期从事股票与房地产投机的大财团手中。目前台湾最大的6家银行仍处于“立法院”监督之下,由于行政当局仍然拥有这几家银行过半数股权,银行肆意向政治人物施惠(12)。而众所周知的台湾基层金融机构的“财务黑洞”问题,尽管使得挤提事件频繁发生,尽管大部分基层金融机构本来足以倒闭好几次,但由于岛内地方派系对基层金融影响颇深,基层金融改制迟迟无法彻底,以强制倒闭或合并的方式裁撤农会信用部几乎不可能。最近台湾当局的思路仍是寻求设立资产管理公司接管呆账、监督清理银行账务、并将鼓励比较健全的银行出面接管羸弱的银行等,金权政治如果不能从基层开始彻底清理和杜绝,而仅仅靠动用公共资金、靠银行以好托坏,最终会使台湾金融机构资产恶化状况变得不可收拾。某种程度上说,台湾金权政治能否肃清决定了金融危机是否可能爆发。
3、金融危机是否可能爆发取决于台湾政局和外部环境
直至目前,台湾金融体系的问题仍然集中在少部分商业银行,尽管台湾股市动荡不定,但其汹涌的跌势并不与台湾实质经济的基本面完全一致(13)。《经济学家》在2000年11月预言台湾即将发生金融危机,主要着眼于股市、房地产及银行坏帐等方面,但整体上台湾在2000年中小企业仍富有活力,外贸出口保持强劲增长,新台币汇率也相对稳定,加上外汇储备庞大,短时间内尚不至于立即爆发危机(14),但这种短期判断能否在中长期成立还取决于台湾政局能否趋于稳定,取决于台湾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首先,2000年5月以来,台湾政局的动荡直接恶化了台湾民众对未来经济增长的信心,使得金融风险的变化高度不确定。其次,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尤其是美国资本市场和经济的变化可能对台湾金融产生直接影响。美国2000年前三个季度GDP增长维持在4.3%-5.0%之间,国际原油的价格波动也没有对美国经济造成非常严峻的影响,加上目前高技术产业对美国GDP增长的贡献率已接近35%,过去5年来美国劳动生产率增长幅度从1.40%提高到 2.75%,这都有利于台湾对外贸易和国际收支的改善;但另一方面,美国1999年贸易逆差增幅高达57%,2000年1~5月逆差累计已达3550亿美元,美国纽约股市和Nasdaq市场均在近期出现了剧烈波动,这些因素又给台湾金融经济局势带来了更大的不确定性。如果台湾政局和国际经济形势发生重大逆转,那么已是风声鹤唳的台湾金融终成危机也并不是匪夷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