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能源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方面,它直接影响到国家安全、可持续发展及社会稳定。一般意义上的能源安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安全,即保证能源的供需平衡;二是生存安全,含义是能源的消费和使用不应该造成对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威胁,也不能造成对环境的污染。能源危机则是与能源安全相对立的概念,其一是指供不应求的供应缺口的危机;二是能源生产、使用和消费中的污染危机。
对于中国的能源战略,有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如何看待中国的能源问题;二是如何解决中国的能源问题。
目前,中国的一大问题就在于,能源的消耗速度在加快,而能源储备则不足。有专家测算出我国国内能源的缺口量:在21世纪初期将超过1亿吨标准煤,2030年约为2.5亿吨标准煤,到2050年约为4.6亿吨标准煤。除煤炭资源尚能满足21世纪的需求外,如果不考虑进口,石油、天然气和铀矿资源只能维持到2010年的能源消费增长。
这样的测算当然只是数学意义上的。从经济学的角度讲,是在用今天的技术眼光规划未来,用静态的眼光估算动态的发展。事实上,由于边际替代率的作用规律,技术进步有可能导致新能源的出现,以及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因而未来的一切都是变动的、不确定的,我们并不知道未来使用的可能是什么能源,我们惟一知道的就是:所有的能源在消耗完毕之前就会有变得不适合开采,从而永远封存起来的结果。姑且撇开上述估计的准确性不谈,中国的能源缺口在逐年增大,进口依存度将逐步扩大,我们首先应承认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也是未来我国能源安全的最主要问题。
能源危机不仅表现在能源消费的总量水平上,还体现在能源结构的变化上。中国是一个以煤为主的国家,然而,近年来,石油消费在能源消费中所占的比重也同其他进入工业化起飞的国家一样,出现了逐步上升趋势。据估计,如果按近5年的净进口增长速度推算,5年后中国的石油净进口就将突破5亿吨。显然,无论是总量还是结构,中国的能源供应的危机都难于避免。但以上的讨论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供需是价格和技术的函数,如果不考虑中国能源使用价格和能源使用效率问题,就有可能模糊中国能源危机的本质。
事实上,中国能源危机的本质并不在于供应增长不快,而在于需求太高,需求太高则是消耗太高、能源消耗效率极低。能源需求高、消耗效率低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有人指责企业非理性、浪费性地使用能源。其实,这只是表面现象,背后的原因则在于中国长期的能源低价战略和能源管制体制。
在计划经济时代,从事大量非比较优势产业的国有企业生存能力极低,因此需要低价格的能源供应,才能生存和维持下去。而要维持能源的低价供应,除非政府实施严格的管制,所以,中国在计划经济时代就内生性地形成了能源的强管制以及能源的低价格。这一体制本来应该随着改革而改变,然而,能源管制以及低价战略在改革开放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后,仍然保持着它的惯性,价格机制的作用在能源领域并不明显,传导滞后乃至失灵。低价的能源供应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鼓励日益市场化的中国企业、包括地方在大力发展本地经济时,根本不用考虑中国能源不足的事实,而是放开使用能源并且不用考虑能源的压力。管制的市场供应又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市场竞争不足,民间创新的效率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在能源管制和价格机制不到位的情况下,就只剩下一条路:那就是不断想办法提高供应。这当然是死路一条。
事实上,中国的能源发展速度并不低,如中国现在一年所建的电厂,相当于半个英国的装机,相当于一个巴西的装机,但即使是这样高的速度,也跟不上能源消耗的速度。可见,缺乏市场机制作用的能源市场,“填喂”办法能够延续多久,已成为一个十分令人担忧的问题。
针对所面对的能源危机,国内专家提出了很多战略。总结起来,大致可分三个方面:一、海外开拓战略。即参与国际能源资源的开发,参加国际能源市场的竞争,在全球能源领域占领战略制高点;二、节能降耗战略。大力节能、提高能源利用的经济效益,是我国解决能源安全问题的突破口;三、国家石油战略储备战略。
笔者认为,在这些战略中,石油战略储备只具有“军事意义”,不具有民用安全意义,因此可以忽略不计;海外开拓战略由于牵涉外交、军事、不可控因素,成本是非常高的,也不可能大量满足供应。因此,权衡之后,显然只有节能降耗战略是惟一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但是这一战略不可能按“规划”来实现。事实上,政府为此要做许多工作:其一,要像日本那样通过立法对企业的能源使用效率实施国家法制化管理;其二,最关键的,政府要改变过去管制型和低价型的能源供应体制,让价格来灵活地调节能源供需,并且改革投融资体制,允许不同所有制的企业、国内外的企业进入供应端,从而赢来能源供应生机勃勃的时代。
因此,能源战略的根本是市场化战略。在市场作用下,中国的能源供应不足恰恰有可能成为企业技术进步的最大动力,并通过技术进步、节能降耗来解决中国的能源供需问题。能源技术有没有可能成为第六次产业革命的突破领域,能源领域有没有可能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中国企业发展的新机会,市场化战略至关重要。如果中国的能源使用效率能够提高到韩国的水平,则可以支撑中国经济总量增长5倍;如果能够提高到日本的水平,则可以支撑中国的经济总量提高15倍。至于中国能源问题的解决,是通过节能来实现,还是通过新能源技术的发明来实现,都应交由市场来决定。(时间:2004-8-30 来源:经济观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