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家战略层面推进京津冀一体化发展
2014-10-21 14:06:00
 

  目前,北京、天津、河北三地(京津冀)区域面积占全国1.9%,人口占全国8%,所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11.1%.未来,京津冀将是我国最具增长潜力的新兴增长极,也是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的理想区域。

  一、京津冀一体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京津冀地区取得了持续快速的发展,地区间协作联系不断加强,经济地位不断上升,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明显,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是地区间发展差距大,区内经济社会发展“鸿沟”严重。过去十年里,三地同自身相比经济社会发展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在京津冀之间,两城与河北的发展差距还有扩大趋势。在这个地区,既可看到全国最发达最先进的地区典范,也可以看到最落后的贫困地区典型。从经济指标看,三地人均GDP差距在过去十年从2002年的1∶2.439∶3.067缩小到1∶2.547∶2.391(以河北人均GDP为1),看似有缩小趋势,但河北与两市人均GDP绝对差额在明显扩大。2002年河北人均GDP与天津、北京的绝对差额分别是13021元、18699元,2012年分别扩大到50891元、30662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一样,河北与天津、北京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从2002年的1∶1.4∶1.87变化为1∶1.44∶1.78,绝对收入差分别由2658元、5784元扩到到9083元、15925元。三地间农村居民纯收入比和绝对差额都明显扩大了,收入比从1∶1.59∶2.01变为1∶1.74∶2.04,绝对差额分别由1594元、2713元扩大到5944元、8394元。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供方面,河北与两大城市间差距更大。

  二是三地之间缺乏协调机制。京津冀都有一亩三分地,自己搞自己的事,三地之间的要素资源配置关联度不高,相互之间不联合、不协调。两个大都市对周边带动作用不明显,而且还在吸附周边的要素。按道理,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应该向周边辐射,带动周边发展,但京津现在还在吸附周边的要素技术、资本、人才与产业。同时三地之间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也不是一体化,路水电气、社会保障等地区割裂严重,同城化水平非常低。资源要素配置不关联,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割裂,使得资源要素配置、公共服务供给效用难以最大化,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也不能发挥最大效应。

  三是产业结构既雷同又竞争。在无法一体化情况下,三地都在拼命发展本地产业,搞大GDP,做多财政收入。对此,三地都在争夺好产业、好项目,没有把本地经济和产业发展放在互补互赢格局中,做自己该做的事,发展自己应该发展的产业。比如说一般加工工业、传统服务业等,还在无序竞争。按道理来讲,北京、天津作为千万人口的超级特大城市,就不应该在此布局造纸、焦炭、烧碱、乙烯、塑料、水泥、平板玻璃、钢材等工业以及大规模养殖业等。北京、天津不能一边要求周边减少污染,一边自己又在发展“两高一低”产业。

  四是资源环境问题比较突出,在产业配置上没有做到跟环境相和谐,反而是破坏损害环境。北京周边聚集了2.7亿多吨钢铁、1.8亿吨生铁、2亿吨粗钢、1.7亿吨平板玻璃、1.5亿吨水泥、47万吨化学纤维、200多万吨烧碱,另外还有一大堆小五金、规模化养殖企业。这些产业每天向陆地、河流、空中排放大量污染物,在无法依靠人工力量防治这些污染时,只有依靠大风吹、暴雨洗。

  二、京津冀一体化的战略定位

  基于京津冀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潜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从国家战略高度考虑京津冀一体化。如果能有效解决京津冀存在的上述问题,这里将成为未来中国推行新型城镇化的典范。

  作者理解,今后京津冀一体化的目标是:要素在三地之间自由流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区内同城化,产业协调共赢,经济社会融合发展。但在现有体制下,达到这几个方面的目标还有许多工作要做。首要工作任务是,必须对京津冀地区发展进行功能定位,对此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战略思考。

  第一,将京津冀地区打造成为中国一个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极。这里有1.1亿人口,覆盖18.5万平方公里,有两个超级特大城市,还有一批大中城市。如果能通过统筹规划,协同发展,完全有可能发展成为基础设施一体相连、公共服务互开相通、产业分工合作、生态环境优美的一个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增长极。

  第二,将京津冀地区培育成为中国最具增长潜力的世界级城市群。京津冀地区是我国京哈、京广大通道上的一个重要枢纽,这里一个典型特征就是双核城市,在双核城市周围周围拥有十几个大中城市,还有一批小城镇,目前城镇集聚着6347万人,是目前我国几个城市群中较大的城市群之一。今后如果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能达到发达的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京津冀地区城镇化率达到80%以上,这里的城镇人口将有可能超过8000万人。因此,一定要在这里实施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战略,推进两大城市功能向周边辐射转移,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承载力,将京津周边的城市建设得跟北京、天津一样好,以此吸引京津的人口和产业向外转移。

  第三,创建创新型示范区和产业发展协同区。京津冀地区有三多:大学校园多、研发机构多、科技人才多,这里应该充分发挥三多优势,改革科研体制,搭建创新平台,构建自主创新体系,建立创新激励机制,设立科技创新专项,推行重大科技项目推广示范工程。同时,引导和支持产学研结合,利用本地科技优势,在三地开展产业分工合作工程,对传统产业进行现代化改造,走高端化、信息化、低碳化之路,改造产业工艺流程,发展中高端产品和中高端零部件,打造一批高端制造产业集群,提升京津冀地区的产业层次,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还有,这里既有几千年历史文明沉淀,又是世界现代文化科技交流重要地区,还是国内外航空门户、港口、铁路、公路交通枢纽。因此,京津冀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将这里建设成为全国最主要的文化交流中心、东北亚和中国重要的立体交通枢纽和现代化的物流中心地带。

  三、京津冀地区的空间布局与三地功能配置

  在空间布局上,京津冀地区要注意双核城市布局特点,合理调配公共资源,提高城市群中北京和天津两核的功能作用,北京和天津不能过度、过快扩张,要兼顾周边城市的发展,一些城市功能可以向周边转移,让周边城市在京津冀城市群中发挥更多作用。另一方面,要加强两大城市周边城镇的功能建设,提高周边圈层承接京津人口和产业疏散转移的能力,分解京津特大城市产生的各种压力。为此,沿京津周边要培育若干个现代化城市和新增长极,在双核城市周边形成一个极具活力、高度开放的城镇群落。京津冀都市圈,是2+9?还是2+11?按照传统规划是2+9:北京、天津,加上保定、廊坊、石家庄、衡水、沧州、秦皇岛、唐山、承德、张家口。但我认为,要从市场半径和京津冀地区之间的关系来看,邯郸和邢台应该纳入到京津冀圈里面,形成2+11的模式,使京津冀的圈层扩大,城市纵深延长。

  在具体空间布局和功能配置分三个层面。一是北京。北京是天然的政治文化中心,世界著名的文化古都,也是世界级的国际化大都市。在产业功能定位上,北京跟其他城市也不一样。应该是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技术研发、孵化、示范;金融、商贸、信息服务、文化会展旅游、高端性现代服务业;国际航空门户、铁路公路是交通枢纽。北京应该向周边转移一批加工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甚至可以将一些人居生活区转移到周边城市地区。

  天津是北方经济中心和历史文化名城,现代装备制造业,天津的电子信息、汽车、医药化工、新能源、环境设备这些方面是有比较优势的。天津可以作为北京的研发转化基地,北方的交通重要枢纽、传统和现代服务业。天津也应该向周边转移一批中低端加工制造业,也可以将一些人居生活区转移到周边地区。

  河北的产业功能定位是,先进制造业、原材料加工、机械装备、能源储备和调运基地;双核城市的后备发展空间,包括人口疏散和产业转移基地、生态屏障、科技转化基地,北京和天津的休闲度假基地,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在空间布局上,北京、天津的北部一定发展绿色经济,构建绿色生态经济带,在北京-廊坊-天津一带,严禁发展高耗能、高排放产业,打造京津高科技产业带,在北京-保定-石家庄这一带发展先进制造业,形成中高端制造产业带。南部地区邯郸-邢台-衡水-沧州一带,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在秦皇岛-唐山-滨海新区-黄骅港沿海一带重点发展高加工度产业和现代重化工产业。

  如果这样的设想能实现,会形成三个作用。一是减轻城市群的环境资源压力,在最大的空间上配置要素,释放城市的环境压力,同时又使京津城市功能向周边辐射,形成环境友好型地区。二是可以优化京津冀地区之间的公共资源和产业资源配置,形成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格局。三是形成一个现代化的城市群,就是2+11,在环渤海地区打造成新型城镇化示范区。

  四、实现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主要对策

  实现京津冀一体化必须建立三地协调机制,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产业协同发展、加快周边城市体制改革和城市功能建设、统筹治理大气污染和产能过剩等问题作为重点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推进。

  第一,建立三地协调机制。要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京津冀在三地之间可以建立一个协调机构,由国家领导人挂帅,三市省领导人为主要成员,下设办公室,赋予协调机构议事、规划、决策、部分政策执行功能。设立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基金,每年可从各市省的GDP总量中提取一定比例资金,组成发展基金,这些资金主要用于三地之间公共设施、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如机场、车站、轻轨、公路、天然气、通讯、供水排污管道建设等,还有地区间的生态补偿和援助帮扶。

  第二,构建一体化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京津冀城市群一体化,首先要实现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同城化,一方面要将北京、天津同周边城市用快速、高速铁路连接起来,形成半小时和一小时通行圈,另一方面缩小京津冀内部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差距,实现标准统一,质量同质。北京的路和河北的路是没有差别的,北京的管网跟河北的管网质量是一样的。在保定住和在北京住的生活质量也是同质的,出行、用水、用气、看病、上网都很方便。如此,人口不但不会向北京、天津聚集,还会向周边流动。这是分散人口、优化资源配置、产业转移的最根本问题。

  第三,三地产业要合理分工,实施差异化发展。北京和天津要坚决向周边转移一批产业。不适合的产业一定要转移,不要觉得这一块有GDP,转移了就损失了。北京和天津的重加工的零部件、一般加工制造业、化工、传统服务业应该尽快向周边转移。一些农副产品加工业,包括几十万头猪、几十万头牛的大型养殖场等,都不应该在城市郊区附近。河北要淘汰一批高耗能、高排放的落后产能,承接一批京津转移过来的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

  第四,京津周边城市要加快改革和城市建设,不断提高承接人口疏散和产业转移的能力。一是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路水气网房(保障房)供给能力,二是加快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放宽外来人口特别是在京津有稳定工作、有稳定收入,达到一定年限的,优先落户周边城市,并享受同当地市民同等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三是搞好社会服务业,增强外来人口的吸引力,四是办好产业园区,按功能定位积极承接京津的转移高端制造的加工制造环节、物流集散、商贸服务等产业。甚至也可以吸引两市教育、卫生机构的部分功能疏散落户周边城市。

  第五,要坚决统筹治污,加强大气污染和产能过剩的治理。北京和天津一定要支持和补贴河北淘汰落后产能。在这次治理大气污染行动中,河北淘汰落后过剩产能付出的代价相对较大,但受益较大的京津两市。比如到2017年,河北要淘汰6000万吨钢铁、6100多万吨水泥和3000多万标箱平板玻璃、4000万吨燃煤的生产能力。这些产能淘汰是必须的,但淘汰这些产业会带来了几十万人的失业,几百亿的财税收入减少,几千亿的GDP消失。这些损失靠河北来支撑恐怕有失公平,这些损失应由三地共担。因为环境是外部负效应,应对负效应人人有份。今后,要想继续加大淘汰落后过剩产能力度,必须在三地建立共同行动方案和协调补偿机制,明确生态红线,合理划分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和谐发展、友好发展、绿色发展。

 
 
  • 标签:战略 京津冀 一体化 
  • 发表评论: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我的公告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我的分类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文章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检索
    维护主页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评论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留言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友情连接
    基本信息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