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是实现全面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2010-3-24 10:11:00
 

(刊登于《中国城市化》2003年9月号)《城市化进程与社会进步》一文,从另一个视角阐述了推进城市化的意义。

城市化对于经济结构优化的促进作用,人们已经谈得不少了。但对于推动社会结构转型的积极意义,却鲜有触及。在我看来,城乡二元结构不但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
    农民的收入低下,大家都看到了。但农村文化教育的落后,人口生育率高而素质不高,才是更大的、更要命的问题。中国现在的情况是,文化程度越高,生的越少;独生子女好不容易冒出几个读书好的,还去了国外。广大农村里那种相当普遍存在着的“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如果再不通过城市化进程来加以破解,几十年累积下来,又是一个类似批判“人口论”那样的战略性错误!

中国基尼系数值超过了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似乎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与我们党一向坚持的共同富裕的价值取向大相径庭。但是,最大的贫富差距,是城乡分割和对立所造成的城乡人口收入上的差距。就城乡而言,本来就业的机会就大不一样,加之受教育程度不同所带来的收入上的差别,使得城乡人口事实上的不平等在不断扩大。这难道不是一个更大的社会问题吗?

现在谁都能感觉到,城市化是实现经济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在这里所要强调的是,城市化还是实现包括社会进步在内的全面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背景文章:

城市化进程与社会进步

■刘晓薇

 

在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中,现代经济部门劳动生产率高,边际产出大,自然工资水平也高,而且由于市场需求弹性大,人才短缺,工资将继续增长;而在传统经济部门,一方面边际产出低,另一方面,由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存在,造成低价劳动力无限供应的局面,使其劳动报酬只能维持在较低水平。如果非熟练劳动力报酬提高,将会吸引农村劳动力参与竞争,使工资降下来,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使非熟练工人的工资不可能有大的提高。这种二元经济结构所决定的收入差距大的状况,只有靠二元结构归一才能改变,即加速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是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战略之一,逐步提高城市化水平,不仅有利于解决城市就业,而且有利于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升级,有利于全社会就业形势和经济形势的好转。

城市化是人口不断集中、经济和社会活动不断集聚的过程,这又使金融保险、房地产、商业、通讯、饮食业、交通运输、公共设施、医院、学校等服务业因经济效益提高而具有发展的动力。城市化程度越高,第三产业越发展。第三产业一般属于劳动密集型部门,拥有吸纳就业的巨大潜力,推进城市化成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

推进城市化要创造促进生产要素特别是劳动力充分流动的市场环境,取消歧视、排斥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的政策和条例,逐步取消户籍制度,给农民以自主择业的权利。农民是否进城主要取决于进城的成本收益分析,只有在进城务工的收益大于支出时才会进城。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减少,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进城务工的农民会减少,甚至还会有人从城市里返回到农村去务农。对于因农民进城务工所造成的住宅紧张、交通拥挤、秩序混乱、基础设施不足等问题,国家可通过农民进城所取得的税收加以解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会自动引导劳动力流动到效率高的地方去,政府的职责就在于合理规划城市布局,提供公共产品和信息服务,创造一个宽松的市场环境,维护市场竞争秩序,以保证城市的健康有序发展,加快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经删节)]

 
 
发表评论: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我的公告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我的分类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文章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检索
维护主页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评论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留言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友情连接
基本信息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