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于《中国城市化》2003年8月号)《城市化是副产品》一文的初衷是好的。它针对城市化进程中愈演愈烈的主观主义和追名逐利的现象,提出了辛辣的批评,不乏振聋发聩之语。
城市化的确是一个自然的、历史的过程,超越阶段、揠苗助长只能适得其反。但这并不等于说,我们在面对明摆着的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现状时,还无须赶紧把加快城市化的任务提到全党面前。我们反对空想主义,但也不能信奉机械唯物主义。如果一切听天由命,还要我们这些活人干什么?历史本身,就包含着主体的参与!
至于作者在文中指出的那些问题,的确也是存在的。但是,该是什么问题,就是什么问题,不要以偏概全,也不要一概而论。特别是如果就此把城市化这个眼下中国最大的任务给一笔勾销了,岂不是因噎废食、舍本求末?
中国的发展水平不高,现在面临“三农困境”、“产能过剩”、科教落后、服务业发展不足、竞争力低下等一系列问题,都与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这一发展的根本问题有关。加快城市化,是个大道理,大道理是管着小道理的。
就像当年邓小平同志提出“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而到江泽民同志为首的党中央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一样,英明的领导人,是善于把握客观规律,顺势应时、有所作为的;而高明的领导人,则更是善于驾驭发展大局,不温不火,恰到好处的。
背景文章:
城市化是副产品
■周其仁
“城市”——人口和各种资源在空间上的积聚和集中——而形成,从来是非常“主观”的事情。作为商业中心的城镇,向来是自由市场的产物。关于希腊“城邦经济”,史家和理论家一致得出结论,那是“自由民”的杰作。后来的伦敦、纽约和老上海,离开自由市场不可想象。我国明清年间的四大名镇,又有哪一个是靠父母官“规划”而成的?道理在于,组成城市的各种要素,一旦集中到甲地,就不得不放弃流向乙地。要比较每一种要素流向何地对它的主人为优,“琐碎信息”无数,需要靠“分权、自由流动、自主交换”的体制才处理得了。
可怕的“大奖”
正在升温的“规划城市化”,种种宏图伟略,不过是设了大奖的说梦比赛。这第一个大的“奖项”,就是那个“国土制”。农民的土地,只要转为城镇用地,立马变为“国土”,成为某一级政府的税外财源。如此重奖之下,“城市化”早就如火如荼,怕是不再需要学者为文“论证”了吧?第二个大奖项更厉害,叫“行政级别升等”。因为“圈地为城”是可能落空的,要是各方就是不埋单,政府圈地“升值”美梦可能破碎。但是,行政升等一旦发生就是“实”:官员的级别、人数、机构和预算,都因为行政升等而发生“在数目上可以计算的”变化。所谓“农民负担”问题,与此大有关系。
城镇化更危险
比较起来,“城镇化”比“城市化”还要危险。道理在于,乡镇是整个国家政权金字塔的底部,代表正规的国家机器直接面对农民。这一行政层次,官员的收入水平低、升迁的机会少,本来就内生着种种升级无门的“紧张”。现在“城镇化”大张旗鼓,还不是要把这种紧张大大释放一把。
愚见以为,在“行政规划和权力租金驱动”与“市场自由流动组合”之间作出取舍,比在“城市化”还是“城镇化”之间作出选择重要得多。也许,提高我国未来城市化程度的最好办法,是把“城市化”从未来发展大计的目标中一笔勾掉。
来源:法律思想网(经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