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实质是“化”农民
2009-12-31 16:53:00
 

(成文于2002年6月)城市化,实质是“化”农民。对于城市化更准确的表述,应当是农村人口的城市化。把城市化在事实上扭曲为一种“见物不见人”的“城建运动”,是在现今中国大地上的一种发展“异化”。

不过,话说回来,“化”农民的这种“化”,不是靠名分的人为调整,而是要靠主体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性变革。

但是,这种变革不能陷于空想。一旦离开城市这个现实的载体,这种变革就难以发生。试想,一个农民不去从事城乡联动的二、三产业,他的生产方式会发生变化吗?一个农民仍在村里过着自给自足的日子,他的生活方式会发生变化吗?

或许有人会说,中国已经创造了“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就地工业化的模式,不必非得进城。但在市场经济得以充分实行的条件下,这种过渡性的做法,难道最终不会因为竞争力的低下而穷途末路?浙江的乡村工业正在纷纷向城镇工业园区集聚,为的就是谋求借助于城市科技、管理、资金、信息、人才构建的竞争力,获得依托于城市分工协作体系和产业链达成的规模经济和规模效益。

至于有人说,城里人正准备住到乡下去。不错,国外就有“反城市化”一说。虽然在眼下的中国还成不了气候,但终究会多起来的。不过,那可是城市的扩散,而不是“回归”为农民。即便他去投资和经营农业,那也是“工业化的农业”。他是农场主,或最起码是个农业工人,而再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

 

中国农民在叩城市大门

叶紫/

 

国家统计局农村调查总队最近对全国30个省市区6万多个农户做了抽样调查,报告显示:去年(2002年,编者注)全国农村有18.6%的劳动力外出打工,达到8961万人,当年净转移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3.1%。这份报告认为,目前中国农村有剩余劳动力1.7亿人,解决他们的出路问题,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难题。

从经济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来看,农村劳动力从占社会全部劳动力的70%80%逐步减少到30%以下,是现代化进程的普遍规律,也就是说,现代化和城市化是紧密相连的。中国的发展状况也不例外。国家统计局在上述报告中称,近年来农村劳动力以平均每年1500多万人的速率向东部地区的大中小城市转移,主要转向工业、建筑业和服务业。这个情况,大致可以描述出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一个轮廓。有专家认为,中国的可耕地面积占世界耕地面积的7%,按照世界平均的农业生产率大致推算,中国的种植业最多需要5000多万个劳动力;如果中国在未来510年时间内,农村劳动力能够按照目前这种速度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才有可能保证留在土地上的农民的收入增长跟上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和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的速度,城乡间的关系才能比较协调。

应该承认,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有些是思想观念方面的,有些是政策上的。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二元体制,就是其中一个制约城市化发展的因素,我国一些省市已经开始为解决这个问题作出努力。另外,大量进城农民的社会待遇与城镇居民存在较大差距,他们在子女就学、医疗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租住或购买住房等方面,也有不少后顾之忧,这些都需要逐步加以解决。农民进城不是城市发展的负担,而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农民进城所从事的工作,有些是填补了城市发展的空白,有些是为开拓更大的城市就业空间创造了条件。现实情况表明,不是进城务工的农民抢了城市人的“饭碗”,而是许多产业部门和就业门路的开放不足限制了发展的规模。所以,应该改变以往对待农民的传统观念和做法,制定一些与时俱进的政策,为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创造更好的环境。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经删节)]

 
 
  • 标签:城市化 
  • 发表评论: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我的公告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我的分类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文章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检索
    维护主页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评论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留言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友情连接
    基本信息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