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国进民退”,研究行业特点
2009-12-6 17:20:00
 

在天则经济研究所「“国进民退”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影响研讨会上的发言  2009115

 

       我觉得天则所这个会开得很好,一个是针对目前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展开讨论,再一个是把持不同观点的学者请到一起来,大家共同讨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事儿。借这个机会,我简单说点想法。

        首先,有没有国进民退的现象?今天这个会上绝大部分人认为有,我个人的感觉也是有的。国进民退是不是个值得担心的事?对我来说也确实是个值得担心的事。为什么呢?我们国家的改革是从国有制垄断、从计划经济走过来的,1978年为什么开始进行改革?就是因为当时的经济模式走不下去了,那个经济模式事实证明是一个低效率的,不能促进高速、持续发展的模式,所以从那个模式走到市场竞争的模式,我觉得改革30年来,这个大方向是对的。

        那么今天有没有可能出现往后退的趋势?我是有这个担心:会不会往后退,会不会一步一步再向国有化那个模式靠近。更值得担心的一个问题是,实际上完全回到改革以前那种国有化的计划经济模式,可能性微乎其微;但是很有可能走到一个权利和垄断势力结合,追求既得利益,掠夺社会,这么一个官僚垄断的市场模式。会不会走到那一步去?我是有这个担心的。

        但是,我觉得现在咱们讨论这个国进民退的问题,还需要更深入一点。仅仅说国企好还是民企好,或者说应该国进民退,还是民进国退,我觉得这样讨论问题还是太简单了。因为有些更具体的问题需要研究。一是在讨论这个国进民退问题的时候,需要区分垄断性行业和一般竞争性行业这两种不同的情况。再一个是在垄断性行业中间,需要区分资源性和天然垄断性的行业,跟人为造成的垄断行业这两种不同的情况。

        不同的产业、不同的行业,它的特点非常不一样。如果笼统地拿一个模式去套,恐怕都会有问题。比如说私有化这个说法,我觉得在竞争性领域大规模地鼓励民营企业发展,最后通过竞争导致民企占主导地位这么一个格局,是理所当然的,是没有问题的,改革其实就是这么走过来的。但是还有一些行业,可能就会有问题。比如说,俄罗斯在90年代搞休克疗法的时候,石油、天然气这些行业一夜之间都私有化了,形式上“国”退了,“民”进了,但是不是符合改革的大方向呢?事实上这些原来国有的大石油公司,都给了少数私人寡头,这些人几乎是无偿地取得了国有资源。福布斯排行榜中世界前100位最大的富豪中,财产多少亿,单俄罗斯一下就冒出来14个。而这14个人,基本上从事的都是石油、天然气、或者是矿山、银行等其他资源性、垄断性的行业,似乎没有一个是从竞争性行业一步一步走上来,变成世界超级富毫的。

        这样一种私有化,实际上就是掠夺,就是这些人靠和掌权者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靠幕后交易等等,就把这个企业拿过来了。我认为这不是一个好事,不是改革的方向。如果不分领域,不分行业,简单地说国企好还是民企好,应不应该私有化,我觉得是不合适的,不应该一概而论。像石油这样的领域,如果简单地把它从国有垄断变成私人寡头垄断,我觉得不是个好事。它会进一步恶化收入和财富差距过大等问题,造成更大的分配不公平。

        像石油这样的行业,不可能形成完全竞争,因为地下的资源是排他性的,不是谁想进入都可以的。这个行业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也都不是一个完全竞争的行业,因此,对这些不同的、有自身特点的行业,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当然,还有一些垄断性行业情况不完全一样。比如说金融。全世界也没有哪一个国家的金融部门是完全竞争的。但至少它可以形成垄断竞争。另外,在金融领域里,实际上市场是分割的。比如说大银行和小银行,地方性银行、地方性的民间金融机构,它们面对的市场是不一样的。我们国家现在的问题是小的民间的金融机构没发展起来,这是我们国家金融领域最大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小企业融资难,贷不到款?因为它面对的是像工商行、建行这样的大银行,它当然贷不到款,而小型的、民间的金融机构没有发展起来。因此,像金融这样的领域,至少可以让更多的民营机构发展起来,形成一定程度的竞争。那么关键就是,你的门槛是不是定得太高了,是不是限制太多了,是不是该让人家进来的地方没有让人家进来,或者该帮助人家一把的地方,你根本没有帮助。所以,即便是在垄断性行业中,不同的行业也有自己不同的特点。要根据这些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改革的方案。

        像资源性的,像石油这样的行业,和其他一些天然垄断性行业,它面临的是什么问题呢?在我看来,不是一个简单的公有还有私有的问题,而是需要建立一个制度框架的问题。就是说,既然它不可能形成完全竞争,它必然要有垄断存在,要么是国有垄断,要么是私人寡头垄断,那么你就需要针对这样一种情况去建立一个制度框架,对它进行监督,限制它利用垄断地位侵犯社会公众的利益。现在大家在讨论国进民退问题,我觉得在这些领域,不是简单的“国”进还是“民”进的问题,而是制度设计问题。例如在资源性行业,企业应该得到的是经营收益,而资源收益应该属于全民,应该纳入公共财政。原来的资源税一吨交几块钱或几十块钱,是象征性的,没有形成一个合理的资源税体系。据说发改委搞了一个资源税方案,但是到现在还没有执行。我不知道发改委的方案是不是到位了,但应该是比原来的情况进了一步。这方面的改革迟迟不实行的话,对解决现在面临的很多问题是不利的。

        再有像国有企业利润上交的问题,听说已经开始实行利润上交了,不知道是10%还是15%,但利润是交给国资委掌握,而不是交给财政。它变成在国有企业内部循环。本来国有企业是公共企业,资金是国家资金,企业的红利理所当然应该进入国家财政,应该进入公共分配,但是没有。国资委自己掌握这个钱,变成第二财政,我觉得这恐怕是不合适的。且不说10%或者15%的利润上交是不是比例太低了。国资委的职能是监督、管理国有资产的合理有效利用,不是一个经营性机构,不要再变成一个投资机构或分配资金的机构。

        再有,像对垄断性行业的垄断利润,即由于其垄断地位带来的、显著高于竞争性行业的超额利润,应该征收垄断利润调节税,应该进入公共财政,拿它去搞社会福利,公共医疗、教育,给老百姓办事。这些都涉及到了制度框架的问题,涉及到现行的财政税收体制和整个政府管理体制的问题。

        再一个方面的问题就是,关于国有企业和公共资源管理透明化的问题。即便税收和管理制度都健全了,如果不透明的话,还是难以起作用。对于公共资金的使用,应该向社会透明,应该建立一套透明化的、有社会公众监督的体系。

        这里实际上涉及的是一个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问题,说大一点,就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这方面的改革,长期以来是滞后的。改革30年了,经济上市场化了,但是政治体制改革原地踏步或者进展有限。包括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政府管理体制问题,其中最关键的是财税体制进一步改革这样的问题,都还没解决。像土地问题,每年有大量的土地进入市场,上万亿的收益,这些收益的分配是不透明,不规范的。难道连卖地的钱都可以不进财政吗?这说明我们的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一些最关键的问题还都没动。

        最后一点,一个值得担心的问题是竞争性行业里面,是否发生国进民退的现象。这些行业如果发生了这种国进民退,而这种国进民退又是基于不同等的竞争条件,比如我有资金,你没资金,我可以贷到款,你贷不到款,或者我有政府补贴,你没有补贴。我利润不用分红,你利润要分红。如果基于这些不平等的竞争条件而在竞争性行业中间发生了国进民退现象的话,我觉得这更值得担心。因为如果这个趋势不断扩大的话,可能市场竞争范围会越来越收缩,垄断的范围会变得越来越强大。而且由于制度改革滞后带来的政府管理的不透明,幕後交易等等问题,未来中国走到哪一种市场经济,是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还是官商勾结的、垄断的市场经济,我觉得是很值得担心的。

 
 
发表评论: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我的公告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我的分类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文章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检索
维护主页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评论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留言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友情连接
基本信息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