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与日本的经济伙伴关系协定(EPA)2月1日正式生效,一个拥有6.4亿人口,占全球GDP28.4%、贸易额36.8%的“巨大经济圈”形成。加上去年底生效的“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日本主导的东西两个方向的自贸阵地构筑完成。因其以抵制美国贸易保护主义,重构国际贸易体制为目标,备受包括中国在内的各方瞩目。
遗憾的是,为应对美国政府的“汽车关税威慑”,日欧不得不下先手棋,搁置矛盾,降低标准,委曲求全,抢筑FTA阵地,优先构筑经济圈的“外墙”,导致其原本应有的贸易扩大效果,乃至主导国际规则的初衷都被摊薄了。
在东线,美国退出的CPTPP因冻结了“关键条款”质量下降,无法形成“区域原产地”效果。美国退出意味着占比60%,规模达20.41万亿美元的GDP飘移出去,其全球经济占比从40%锐减至13.2%,贸易占比也降至14%。原来标榜的高标准“市场准入”和高质量“制度设计”不再,凸显出“地理分散”的特征,使得“贸易扩大效果”大打折扣,不具主导亚太区域秩序的功能。
在西线,日欧EPA将“非关税壁垒”搁置起来,仅在关税上达成有限妥协。迄今,欧盟在贸易投资领域有独自的“欧盟指令”,与美国对等形成完全不同的体系。在日欧谈判过程中,欧盟始终以“欧盟体系”为主,敦促日本降低非关税壁垒,扩大市场准入范围。为应对特朗普的关税威胁,日欧放弃原来追求的高标准、高质量,转而争时间抢速度,以期在与美双边谈判前构建对美谈判阵地。“FTA阵地争夺战”成日美欧争夺国际经济秩序主导权的序幕。为了争夺阵地,双方都降低了标准,忽略了框架协议的功能,自然难挡美国的规则攻势。
在关键领域和行业,关税废止的缓冲期过长,使日欧经济圈魅力下降。
农业和汽车是日本贸易的两大重点领域,保护农业是日本的重大任务。这导致日本的零关税覆盖率不及发展中国家水平。在日欧EPA中,名义上日本将进口品目的94%、欧盟将99%设为零关税,但关键商品的零关税都设了缓冲期,且“非关税壁垒”被束之高阁。日本汽车进口关税虽为零,但其“非关税壁垒”像一道道玻璃墙,使欧美汽车难以深入。例如,2018年日本出口贸易构成中,对美汽车出口占比29%,进口仅占1%。日对欧汽车进出口占比分别为12%和15%,零部件占比仅为1.6%和5.8%,贸易额非常低。显然,当前生效的日欧EPA成了低水平低质量的框架协议,既难实现静态的“贸易扩大效果”,也难形成抵抗美国攻势、主导国际规则的动态外交效果。
中美都是日本最大的出口市场。日本若要在贸易战上制衡美国,不借助中国建立战略纵深很难奏效。国际金融危机后,亚洲的经济、产业、贸易和投资结构已然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印、东盟人口约占世界的45%,已成为美欧日跨国企业都看重的贸易投资重地。回归亚洲,构建本土经济圈和根据地,才有条件参与和主导全球贸易体制的重构。
(来源: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