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对华玩不了《广场协议》那套
2018/3/27 9:47:00
 

    最近,中美贸易战的硝烟瞬时腾起。一些人在分析相关话题时,拿中国当前的情境与上世纪80年代日本签订《广场协议》时相比。对此,笔者以为,中国虽与日本不同,但确有经验教训可以吸取。
  二战后初期,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美国凭借自己的超强实力,主张贸易不平衡的责任在逆差一方,而非顺差一方。因为当时,美国是最大的对外贸易顺差国。但到了上世纪70年代,多年的资本输出、制造业外流使美国渐渐变成了贸易逆差国,于是美国转而追求顺差方的责任。1985年签署的《广场协议》,就是美国为了扭转财政赤字剧增、对外贸易逆差大幅增长而提出的。在那之前,日本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贸易顺差方,世界最大债权国,日本制造的产品遍布全球。
  《广场协议》要求美元逐步贬值,以解决美国巨额的贸易赤字,并规定日元与马克大幅升值。这次调整使得日本迎来日元突然大幅升值而产生的经济下滑,造成短暂但急促的危机。后来,美国在松了一口气后,允许各方调整政策。这时,患上日元“恐高症”的日本趁势把提上去的利率调低。但在当时日本经济已经过热的背景下,这种超低利率持续了两年多,使得过热的经济最终变成泡沫。
  但美国不能对中国使用汇率手段。由于处在经济转型期,我们的汇率政策方向更倾向于稳定,而不是像日本那样的“恐高”。因此,美国很难用当初《广场协议》的那套跟中国打贸易战。
  另外,中日之间存在的结构性差异,也让美国动用关税手段打压我们的意图很难得逞。当初日本制造业对美国制造业的冲击可谓“真刀真枪”。由于以贸易立国,日本允许短期资本自由进出,以解决贸易货款问题,而对本国进行直接投资的长期资本进行限制。因此,日本制造业几乎100%都是本国投资,然后把自己生产的“真金白银”出口到美国。美国在动用关税、汇率等手段打击日本的时候,也就打得实实在在。
  而中国的政策正相反。我们的制造业,特别是出口企业,有相当一部分是外资的,而且是原料和市场“两头在外”,组装加工在国内。这样的情形使得我们对美出口看起来很大,但大部分是外资甚至美国公司主导。那么美国对中国进口产品增加关税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反而对美国国内的福祉是一种伤害,造成新的不公平。
  那么,美国精英这么多,为什么还使用关税这种简单粗暴的手段?我认为,一定是有后手。美国现在也就是叫牌,还没有真正出牌。所以我们需要冷静观察,放眼长远。日本当初就只想着眼前的“一亩三分地”,算计着能多出口一辆汽车到美国,结果忘了后面的大账,没看清形势。跟美国对垒,要考虑下一步、甚至后三步。打仗很容易、打赢也不难,难的是战后体制怎么安排。我们需要把眼界提高到这一层次,再去考虑跟美国的贸易战如何打,不然就是盲目。中国的战略思想非常丰富,且不说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甚至围棋十诀就已足够伟大。但是我们更需要看到当前的世界经济结构、新的制度安排朝什么方向发展,同时以斗争和博弈追求新格局、新体制的达成。

(来源:环球网 2018/3/27)

 
 
发表评论: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我的公告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我的分类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文章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检索
维护主页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评论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留言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友情连接
基本信息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