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五大迷思 |
2012-2-17 15:26:00 |
最新一期美国著名《外交》杂志发表两位美国学者Sebastian Mallaby和 Olin Wetbington合写的文章《人民币的前途》。作者有两个结论:其一、中国采取渐进式“走一步看一步”之策略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却没有清楚地认识到,货币国际化与中国增长模式难以调和。其二、就算中国渐进式国际化策略取得成功,也难以撼动和取代美元霸权地位,顶多能够跻身国际储备货币第二梯队,与欧元、英镑、瑞士法郎和日元并驾齐驱。即使要实现此目的,亦需要漫长时间,远远不是某些乐观者所预测的未来10年。 两位作者之分析和结论算不上新奇,却是人民币国际化“国际观点”一个很好的总结。自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爆发,我国领导人明确倡议创建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尤其是2009年我国开始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以来,人民币国际化逐渐成为国际学术界、企业界和政界关注的焦点。支持和反对,悲观和乐观,怀疑和辩论,各种声音不绝于耳。 我将人民币国际化之“国际观点”,概括为“人民币国际化的五大迷思”。 第一大迷思:人民币国际化需以人民币名义汇率持续升值为基础。此论点认为,外国投资者之所以愿意持有人民币,主要是看好人民币持续升值,为他们带来丰厚的汇率投机或投资收益。因此,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就必须加速人民币升值。这个“迷思”的始作俑者,就是多年强烈主张人民币名义汇率大幅快速升值的那些人。几年来,他们眼看中国政府一方面对人民币升值颇为谨慎,一方面却开始积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于是提出上述“迷思”,“醉翁之意”不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而是刺激人民币名义汇率大幅快速升值。2011年下半年,市场出现人民币贬值预期,香港离岸市场人民币存款增速放缓甚至有所下降,似乎印证了此“迷思”之正确无误。 然而,上述论点既没有理论基础,更缺乏历史证据。纵观世界历史,没有哪一个货币是通过名义汇率大幅度升值来实现国际化的(许多论者完全不懂得区分名义汇率升值和真实汇率升值)。英镑、美元和马克走向国际化的时代是固定汇率之黄金时代,最近20年,日元名义汇率始终维持升值态势,国际化趋势不进反退。 归根结底,货币国际化之基础是实体经济快速增长、真实财富创造能力持续提升(尤其是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市场规模(特别是资本市场)不断扩大、政治社会高度稳定且富有弹性。依靠名义汇率升值来“刺激”外国投资者持有人民币,最多算是一个短视权宜之计,搞不好会弄巧成拙。 第二大迷思:人民币国际化之前提是名义汇率自由浮动。此论点与第一个迷思密切相关,却更加肤浅无趣。倡导此论点之人以为,汇率与普通商品如鸡蛋白菜价格无异,应该完全由“市场力量”决定,完全任其自由浮动,况且浮动汇率早已成为世界潮流,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因此,人民币若要国际化,首先需要让名义汇率自由浮动。 系统批驳此类观点并非易事,笔者曾经大张旗鼓,颇费心力。此处只需强调:任何稍微有点儿国际货币体系运作常识的人都明白,汇率从来就不是所谓市场决定的自由价格,全世界唯有美国不需要“管理”汇率,那正是美元成为国际最主要储备货币和美元霸权之后的“特权”。希望通过让汇率浮动来刺激国际化,只会引火烧身。 第三大迷思:人民币要国际化,首先需要将国内金融市场完全自由化和完全对外开放。此迷思听起来言之凿凿,理直气壮。诚然,该论点包含一些重要真理。然而,真理朝前一步就会成为谬误(现象世界的真理都是有条件的真理)。实际上,货币国际化与国内金融市场的渐进式开放并不矛盾,反而是相得益彰。过去数十年全球许多国家的惨痛经验一再证明,贸然实施国内金融市场的完全自由化和全面开放,往往会造成灾难性后果。当然,经过30多年快速发展,中国金融金融业和金融市场之开放尤其是对内放开之程度确实已经远远滞后经济发展的需要了。我们需要一次真正的金融革命(核心是市场准入和公平竞争),需要金融业之对内放开和人民币国际化齐头并进、相互促进,而不是先贸然全面“自由化和私有化”,然后再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第四大迷思:人民币国际化是因为中国害怕累积的美元外汇储备太多,不愿意承受管理庞大美元储备的巨大成本和可能面临的巨大损失。曾几何时,中国美元储备资产太多的呼声不绝于耳,多少储备算是“最优储备”之讨论连篇累牍,皆是肤浅戏论,令人啼笑皆非。世上哪有恐惧自己钱多或储蓄多的人?关键是如何管理。单靠外管局来管理数万亿外汇储备资产肯定是强人所难。解决办法易如反掌,那就是放开民间投资,鼓励中国企业家和公民拿着美元到全世界寻找商机,纵横驰骋。中国企业走出去,人民币才能最终走出去;无数中国企业成为真正的国际性大企业,人民币也才能最终成为真正的国际性货币。易言之,庞大美元储备不仅不是人民币国际化之障碍,反而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强大基础和有力支持。 第五大迷思:要实现人民币国际化,中国必须放弃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或“中国模式”。倡导此迷思之人,对于“中国模式”究竟是什么却语焉不详。大概意思有两点:一是说人民币要国际化,中国就不能再过度依赖出口来刺激经济增长,二是说人民币要国际化,中国就不能再依靠国有银行提供“廉价信贷资金”来大搞基本建设和以投资来推动经济增长。然而,能否将“中国模式”简单总结为出口导向和投资拉动,是需要慎重思考的。 上述五大迷思,识者一看就知道大体就是“华盛顿共识”之翻版或应用。虽然我历来反对“华盛顿共识”,却并非不承认它包含有真理成分。客观而言,“华盛顿共识”和“市场原教旨主义”都包含着部分真理。然而,现实真理都是有条件的真理,需要结合自身国情和条件,绝对不能盲目照搬。1982年,邓小平同志明确号召中国人民“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反复证明:中国要成就任何事情,都必须坚持走自己的路,人民币国际化自然不能例外。借鉴不等于照搬,借鉴是批判性接受,照搬则是不顾国情和条件亦步亦趋,或以为国情和条件不具备而裹足不前。事实上,任何国家之货币和金融发展,包括人民币国际化,都不可能照搬英镑和美元的路子,何况美元和英镑国际化的路子也不是某些教科书上所写的那样简单和顺利。 积极鼓励国际贸易人民币结算;推进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有序推进利率市场化、金融业对内放开和资本项目自由兑换;继续稳健推动国内金融业和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我们不仅可以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金融发展道路,而且必然会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货币国际化道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