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112届广交会召开之际,全球经济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图景,中国的贸易形势随之发生了巨大变革。面对当前这种波诡云谲的世界市场,如何防范和管控汇率风险,成为中国进出口企业必须严肃对待的基本问题。
让我们开门见山,首先认识三个重大现实。
第一,全球经济正在发生结构性板块移动。二战以后至今,美国几乎一直是世界复苏和增长的火车头,但2008年华尔街倒台彻底改变了这一轨迹。过去5年来,美国政府倾力救市,联储更是在利率为零的情况下三推量化宽松,能想到的招数全用尽了,但经济依然低迷,难以再度发挥引领世界的引擎作用。与此同时,欧元危机和欧债危机交相引发的欧洲衰退,正在将欧洲导向更大程度的萧条时代――今后5到10年,欧元区看不到增长前景。日本的经济、政治、社会也停滞不前,其微弱的增长亮点来自对华出口,但由于在钓鱼岛问题上采取错误政策,日本经济有可能重回黯淡,经历前途不确定的痛苦转型。另一方面,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大部分国家、多数拉美国家、尤其是非洲国家,其经济扩张仍在正轨之上,非洲的增长还快于全球平均增长。
也就是说,中国传统的第一大出口市场欧洲、第二大主顾美国以及位置再次的日本,今后能维持贸易现状就不错了,中国的希望是新兴市场和广大发展中市场。
第二,美欧金融危机留下了永久的印记。自从2008年9月15日雷曼公司倒闭以来,所有的富国政府,都不再坚守此前40年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它们争先恐后实行“量化宽松”,推出了各种各样的非常规货币政策,——货币战争不仅正在发生,而且是故意为之,进而形成只顾自己利益、不管别国死活的极端自私现象:富裕世界的货币针对发展中货币,世界的北方针对南方,北方和南方内部又各自为战。亚、非、拉等发展中市场,为了使本国货币相对于美元不致升值太快,以便在市场定价其出口产品,只得正式或非正式地管理美元汇率。其结果是,美国宽松的货币政策通常以更低利率的方式传导给发展中世界。为了提振需求,就一定会推高商品价格。而量化宽松的实质,恰恰就是一种赤裸裸的贸易保护,旨在一方面摆脱自身债务,一方面窃取发展中世界的市场份额。
换而言之,正是由于西方国家实施的这些非常规货币政策,催生了当今外汇市场思路和运行方式的嬗变。相应地,汇率风险也不同以往。
第三,人民币渐获认同,国际化势不可挡。在国际货币史上,美欧金融危机之后,大多数国家追求强势货币(或至少是稳定的货币)的做法已经不再流行。因为强势货币会造成出口商破产,还会通过强行降低进口价格造成国内通缩。反之亦然:抬升一种货币,要求一国的中央银行不惜耗尽外汇储备,压低一种货币,只需印发更多这种货币就万事大吉了,而自印货币可以自己做主,超级发行的意愿或诱惑更是无须别国置喙。值得庆幸的是,人民币国际化真可谓应运而生,正是在美欧金融危机之后才成为中国的国策,并且香港和伦敦正在成为名副其实的离岸中心。
由此可知,人民币在中国全境进入贸易结算体系,是中国货币史、也是世界货币史的里程碑事件。中国企业需要求新顺变,迅速扭转多年养成的“创汇”思维定势,奋力拓展以中国本币为计价单位的多种贸易方式。
在明白了上述三大现实所决定的市场、规则和货币三大前景之后,就不难发现,中国外贸企业科学管理汇率风险,不仅是必须尽快掌握的生存技能,实际上还有多个独特优势。
首先,从短期来说,比如本届广交会期间,中国企业应当力图实现进出口合同都用人民币标价。这样,就能一劳永逸,彻底免除汇率风险。一个十分合理的推测是,人民币作为成长中的未来国际货币,稳中趋升也好,随美元同等看跌也罢,已经成为国际金融市场上持续向好的关键货币之一。
其次,就中期来看,即合同覆盖本届广交会并延至今后3年,最佳的策略是,依然坚持进出口合同均以人民币计价;若实在不得已,退求其次,则应尽量出口使用人民币计价,进口采用美元、欧元等外汇计价。因为未来三五年内,整个西方集团的经济难以恢复增长势头,它们将继续乞灵于弱势货币政策,即看不见尽头的量化宽松。
再则,就长期而言,即签订3年以上的贸易合同,那么,还是回归进出口均以人民币计价为妥。理由已经充分阐述,但主要是在3年以上的较长时期内,人民币的国际功能将更加巩固,也更为完善。
最后,若签订上述界定的中长期合同,不论出口或进口,建议遵循首选人民币、次选美元和欧元、再选其他货币的顺序。如果金额巨大,建议委托银行等专业机构,对汇率风险进行期货、掉期、换币及衍生产品等对冲管理。
总之,进出口行为中的货币选择事关重大,如果选择不慎,会带来汇率风险,轻者失去应有利润,重者损害初始本金。因此,绝非小事,必须认真对待,巧加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