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的路子该怎么走
2018/9/4 14:40:00
 
    审视全球,湾区经济已成为带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引领技术变革的领头羊,彰显国际竞争力的新载体。可以说,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经济增长新动能、全球经济新支点的作用明显,成为世界一流湾区的前景广阔。
  从运行机制看,粤港澳大湾区与世界三大湾区有着明显不同。
  世界三大湾区是“一国一制”,即在同一政治制度和经济体系下运行,由此形成的产业较为单一,其中东京湾区定位于“产业湾”,是日本最大的工业城市群;纽约湾区定位于“金融湾”,是世界金融的心脏;旧金山湾区是“科技湾”,拥有举世闻名的硅谷。
  粤港澳大湾区则是在“一国两制”背景下的“三税区三法律三货币”,即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背景下、三个关区、三种法律、三种货币,由此形成了多产业格局,特别行政区、经济特区等行政区划和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港等经济区域叠加,以科技创新、金融服务、制造业为主导产业,集合了纽约湾区、东京湾区、旧金山湾区的主要功能。
  对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未来走向,目前探讨比较多的是,如何实现整个地区的全方位一体化。我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在“一国两制”背景下“三税区三法律三货币”体制已经显示出巨大优势,这样的体制决定了,我们用不着也不能走东京、纽约或者旧金山湾区的发展路子,必须探索符合我国实际的湾区经济发展模式。
  一、保持“一国两制”背景下“三税区三法律三货币”体制,是粤港澳大湾区最大潜力所在、动力所在、特色所在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须坚守“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利,不追求同质化的特区、关税区、货币区。这至少会带来5大好处:
  一是实现各优其优。湾区内城市资源禀赋各异,坚持特色、精准发力,“禀赋”就能转化成“优势”,“比较优势”就会变成“核心竞争力”。香港经济孕育于高度的市场化环境,在金融、航运、商贸、专业服务等方面极具竞争力,“超级联络人”角色突出。澳门是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在加强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深圳是世界领先的科创中心,广州是大湾区联系内地、辐射内地的桥梁和纽带,佛山、肇庆、东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门有雄厚的制造业基础,都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中成长起来的。这些优势的彰显,是基于“一国两制”背景下制度的多样性造就的。未来,保持现有格局,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会更加各优其优、各美其美。
  二是促进互惠互利。制度的差异性,给贸易和产业的合作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得益于毗邻港澳,既有国内市场为依托,又能借助港澳的国际平台快速联通世界,实现了飞跃发展。2017年,广东对港澳进出口额、实际吸收港澳投资和对港澳投资分别占全省的17.3%、82.8%和57.5%。
  香港因为内地的改革开放为后盾,其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三大中心的地位不断巩固和提升。比如香港资本市场,依托“一国两制”的独特机遇,快速甩开台湾、新加坡、韩国等资本市场,现在市值差不多5万亿美元,仅次于美国、中国A股和日本,内地上市公司总市值占港股全部市值的比重超过65%。如果香港只有与国际接轨的制度,没有内地企业支撑,其资本市场不可能具有如此地位。总之,在现有格局下,粤港澳各地区是互利共赢的。
  三是优化资源配置。建设好粤港澳大湾区,关键是要优化资源配置,使其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香港、澳门最缺的是土地和人口资源,而广东有比较大的地块、比较多的人口。港澳地区的制造业可以到广东扩大规模,从而腾出宝贵的空间和人力专注于金融、贸易等产业发展。
  科技创新是粤港澳大湾区主攻方向之一,香港和澳门有一批世界一流的高校和科学家,有很强的原始创新能力和配置全球创新资源能力,而珠三角地区在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方面有巨大优势,各地各展所长,就能实现“1+1>2”的效果。如果在管理制度、管理方式上把整个湾区同构化,所有这些资源将趋于平均分布,资源配置效用就会大打折扣。
  四是避免同质化竞争。湾区经济同样遵循竞争与合作的天然法则。按照过去经验,如果把粤港澳大湾区搞成同质化的区域,这看似和国际接轨了,但恰恰把大湾区天然的体制优势和潜力给抹平了,最后极大可能是深圳抢香港的优势、珠海抢澳门的优势、广州抢深圳的优势,导致九个城市竞争大于合作,九个各具动力特征的发动机变成一个普通发动机,造成内耗局面。比如,香港的金融制度使得港币与国际货币是一体化的,也让香港成为一个独特的国际金融中心。
  如果湾区金融制度一体化,不仅不能增强湾区内各城市的金融竞争力,反而会束缚和绑架香港金融,甚至影响到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应当说,保持现有格局,可以有力促进湾区内各城市差异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
  五是有利于更好发挥“一国两制”作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必须确保“一国两制”“不动摇”“不变形”“不走样”,如果实行统一的关税、统一的货币就一定牵涉到改法立法。从这个角度讲,保持现有格局,不至于伤筋动骨,是对“一国两制”的最有力保障。
  总之,正是由于粤港澳大湾区具有制度多样性、互补性的优势,才有效促进了人才、技术、资金的汇聚流动和优化配置,形成了在世界湾区中名列前茅的地位。
  二、努力推动交通、关检、人员和规划“四通”,实现人流、物流、资金流高效互联互通,增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活力和竞争力
  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当务之急是破除生产要素自由流动障碍,克服不利于融合发展、不利于更大范围有效配置资源的硬件制约和制度瓶颈。最重要的是“四通”:
  一是交通互联互通。“对标”世界级湾区的发展路径,经济融合发展是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前提的,这方面粤港澳大湾区仍有较大差距。在这一点上,要向东京湾区学习,其庞大的港口群和世界上最密集的轨道交通网,对发展城市工业群形成了巨大支撑。
  首先,要高效通达全球。发挥香港作为国际航运中心优势,带动大湾区其它城市共建世界级港口群和空港群,形成铁水联运、公水联运、公铁联运、空铁联运等综合交通优势。
  其次,要强化与内地联系。优化高速公路、铁路交通网络布局,加强珠三角与粤东西北中心城市和泛珠周围省市的紧密联系。
  再次,要畅通湾区内部。完善环大湾区的城际轨道网,尽早建成“一小时城轨交通圈”,发挥好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粤澳新通道等对空间优化的引领作用。总之,要通过提高通勤效率,促进大湾区经济交流和资源整合。
  二是关检互联互通。从全球和国内贸易实践看,关检的互联互通是经贸融合的重要手段。比如,中欧班列的常态化运营,就得益于各国海关实现了“互通”。推动关检一体化,是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营商环境的重要突破口。关检一体化,不是要把三个海关合并成一个海关,关键是要做到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的“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口岸管理服务更加便利高效,但依然是各自的法律、各自的关税。
  当前,尤其要抓住内地关检机构整合的契机,大力推进粤港海关快速通关,实现“一个窗口、统一受理、互联互通、并联审批、同步作业”。要推动粤港澳产品检验和认证结果的互认,推动内地与港澳在教育、金融、文化、医疗等领域进一步开放。
  三是人员互联互通。人是决定性因素,在湾区经济发展中也不例外。推动人员互联互通,不是要把湾区内所有人都变在一种关境区域内,关键是要满足居民频繁往来的需求。数据显示,目前香港居民经深圳出入境日均40万人次,深圳居民往来香港日均12万人次,这个数字今后肯定还会上升。最基础的层面,是确保人口进出的便利化。现在,湾区内人员进出粤港澳,还需要简化通行证之类的证件手续。
  我认为,可以实行这样的政策:只要是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学习、工作、生活的人群,就可以有特别通行权,在湾区内来来回回、进出自由。比如,可以白天在深圳工作,晚上住在香港,也可以白天在香港工作,晚上住在深圳。
  更进一步的层面,是提升湾区内居民就业、就学、就医、安居等方面的便利化。粤港澳三地应进一步深化合作,放开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限制性规定,真正实现生活在港澳、学习工作在广东,或者反之都可以,消除人员流动的后顾之忧。
  四是规划互联互通。湾区经济发展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强化规划引领,注重政策协调,提高区域发展的整体性。
  首先,产业发展要错位。目前,区域内城市间主导产业差异化程度还不明显,需进一步细化和明确各城市的核心功能,整合产业集群,用产业链的思维参与全球化竞争,把本地区最能发挥优势的产业搞上去,加快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迈进。
  其次,科技创新要协同。大湾区内有173所高等院校,多于旧金山湾区的73所,东京湾区的120所,仅次于纽约湾区的227所。应充分发挥这一优势,积极吸引和对接全球创新资源,构建国际化、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推动四地加强科研合作,促进创新资源共享,打造大湾区科技创新中心。
  第三,合作领域要拓展。不仅是经济领域的资源优化配置,还要在提高社会管理能力、增加优质公共服务供给等方面加强标准对接和资质互认,共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总之,在中央政府的全力支持下,坚持“一国两制”背景下“三税区三法律三货币”体制,实现交通、关检、人员和规划“四通”,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就能乘风破浪、潜力无限,建成世界一流湾区,为中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展现出“一国两制”新实践的勃勃生机。
  (来源:国际金融论坛)
 
 
发表评论: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我的公告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我的分类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文章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检索
维护主页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评论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留言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友情连接
基本信息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