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于《中国城市化》2003年12月号)这是一篇杂“碎”,因为不知道作者的主张到底是什么。乍看题目,似乎是要讲“城市化是必然”的客观规律。但一看小标题,毁了,居然是在宣讲城市化的结果就是城市病!
我们当然要强调推进城市化必须以产业发展为基础,但眼下中国的基本国情,是城市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中国依靠改革开放20多年的农村工业化,大幅度地提高了工业化的水平。但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仅仅是在不愿触动计划经济留给我们的城乡二元结构前提下的“不得已而为之”。这种“非城市化的工业化”道路,成本是极其高昂的。而且最糟糕的,是它与生俱来的“弱质”。这注定了它在“体制差”的那一点便宜不复存在之后,还得乖乖地回到“城市化和工业化互动”的正道上来。浙江的乡村企业大举搬迁到城市的工业园区(在中国的《城市规划法》中,建制镇属于城市的范畴),实际上就是工业化在补城市化的课。
城市病有没有?当然有。但中国的城市病恰恰是由城市化发展不足造成的。发展中国家“过度城市化”造成的最大的城市病是什么?是贫民窟!我曾专门去墨西哥和巴西考察过人口大国的城市化问题,亲眼目睹那满山遍野、动辄几十万人口的庞大贫民窟,而中国反而不存在这个问题。这说明,一味地照搬照抄是多么的要不得!
为了中国能够实现参与全球化竞争的工业化,为了真正消除“中国特色”的城市病,还是让我们义无反顾地推进城市化吧!
背景文章:
城市化是绕不开的发展之路
城市化:经济发展的救命稻草
尽管中国城市化历程曾经教训惨痛,但在中国,起码是目前,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仍然富裕程度最高。绝大多数人都因此坚信: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必成正比。有专家预算,在现有水平上,城市化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直接拉动GDP增长1.5个百分点,是推动我国经济再高速发展20年最基本的动力之一。“如果城市化与工业化同步,即达到50%以上,每年可望增加上万亿元的消费需求!”类似的乐观论调充斥了媒体,似乎城市化是扩大内需、振兴经济的唯一途径。
中国城市化的常用方法是“摊大饼”,即围绕中心城市,像摊饼一样布局,乡改镇,县改区,县改市,每一级改制升格都有相应的经济与人口指针为依据。在客观上也会形成一种错觉:高速城市化不仅带动经济发展,同时也能彰显经济发展的“业绩”,但真实情况远非如此,不仅农村没有变富,城市反而变穷了,有的地区出现了“城市乡村化”。也难怪普通人有这样的看法:城市化嘛,不就是换块牌吗?
城市化带来城市病
一般认为,城市化水平应该与工业化水平保持一致,缺乏工业的支撑,强行推进城市化策略,可能城市化的甜头尚未尝到,城市病已经接踵而来。
仅就城市化所带来的环境恶化因素而言,在中国,不得已而为之的控制环境质量继续恶化趋势的投资就需要至少2000亿元,城市化所造成的资源紧张局面就更令人瞠目,东部城市或多或少地都存在着能源紧张的难题。交通拥堵、住房紧张也几乎是中国几个特大城市的常见病症。
作为城市化运动和都市扩张的一个重要环节,乡改镇、镇改县、县改市的改制升格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但在中国,真实情况却是,这种改制升格并没有避免反而加重了大城市扩张的通病,并在一定程度上因城市发展差异而使城际冲突日益明显。
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不是世界上最高的,而城市病却一点也不比其他国家少。城市化可能是双刃剑,绝不单纯是把农村人口变为城市人口或者换块牌那么简单。
[来源:《新周刊》(经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