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发展模式(上)
2009-12-2 14:47:00
 

(成文于2007年8月2日)感谢兰溪市委、市政府的盛情邀请。我个人有幸参与了省“十一五”规划和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的起草工作,因而也有机会深化了一些实践中理论问题的思考。

今天我讲的题目是《创新发展模式》,具体分四块来讲。首先,解读“创新发展模式”的渊源。接着,谈一个相关联的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然后,分析“三化归一”论。所谓“三化”,是指“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所谓“归一”,就是归一到现代化。以后进一步展开的“三化”,不是指传统的“三化”,而是指新型的“三化”。最后,我再讲一下“现代化与‘新三化’的良性互动”。

 

一、创新发展模式

“创新发展模式”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在审议通过关于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当中提出来的,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又一个比较正式和系统的表述,具体分为两层意思展开。第一层是重申“四个坚持”:一是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二是坚持小平同志1992年“南方谈话”时讲过的“发展是硬道理”;三是坚持江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中讲的“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四是坚持“以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这“四个坚持”,排山倒海、一气呵成,中心要强调的就是胡总书记“6.25讲话”中关于科学发展观的第一句话:“第一要务是发展”。

但在讲完这“四个坚持”以后,请大家注意,接着有一个很重要的转折,也是我们中国人常说的“但是”以后做文章。做什么文章呢?做的是“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然后把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对此,我有时也把它叫做“转轨发展”。在“但是”以后做的“文章”,呼应了总书记“6.25讲话”中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后三句话:“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6.25讲话”可以看作是党的十七大报告的一个雏形。每次党代会召开之前,总书记对省部级高级领导在中央党校都会有一番讲话。每个讲话又都是党代会报告的“热身”和“预演”,含金量极高。科学发展观大家都耳熟能详,经常挂在嘴上了。但真正的含义是什么,大家又“模糊数学”、语焉不详了。所以,中央在“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总书记在“6.25讲话”中,都特意作了经典性的表述。

2005年年中,浙江省委为了更好地学习贯彻总书记对全省关于“继续走在前列”的讲话精神,曾组织召开过一次专题会议。会上习近平书记指出,“进一步加快经济转型,实现由粗放型、外延式的发展模式,向集约型、内涵式的发展模式转变,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目的,也是‘十一五’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的主旋律”。而吕祖善省长的提法是,“切实加快发展模式转型,这是一个关键。如果我们抓住了这个关键,浙江就能够在下一轮的发展中继续处于领先位置,就能够做到总书记提出的走在前列”。无论是“发展模式转变”,还是“发展模式转型”,实际上讲的就是发展模式的创新。它的地位和作用,应当是成为发展的“主旋律”和“关键”。

2006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又有一个很重要的提法。那就是把“又快又好”的发展,正式调整为“又好又快”的发展。这句话一字不易,虽然只是前后顺序变了,但意味深长。现在谁是“老大”了?“又好”是老大,“又快”是老二;“又好”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又快”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现在强调的是好字当头,以好为重;是好中求快,以好促快。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整个发展历程看,当初最大的任务,是要解决由于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体制所造成的“僵化”问题。农民种地没有积极性,所有的市场主体都没有积极性,所以一开始的农村改革,就决定要实行类似于“大包干”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种什么,种多少,卖什么价钱,都由农民自己来决定。这一下子,就把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给激发起来了。所以我们的粮食问题,到了朱镕基总理执政的时候,他对老同志说,现在不是过去的吃不饱饭,而是粮食“多得没有地方放”。所以从1998年开始,中央安排了这么多的国债资金,在全国各地大建粮食储备库。

当然,从长远来看,粮食始终是一个最大的战略性问题,万万不可掉以轻心。温总理到美国去访问,在哈佛大学里正式演讲结束以后,听众问他一个问题。“说您是一个大国的总理,您在这个位置上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温总理稍微想了一下,然后从容不迫地说:“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在一个大国、主要是一个有13亿人口的大国当总理,我感受最深的是这么两句话:一句话是在我们中国,再小的问题,乘上13亿人口,就是天大的问题;但是再大的总量,被13亿人口一除,就是微不足道了。”这个话说得真是透底、到位!

 

二、发展的可持续性

经过近30年的快速发展,现在中国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我个人理解,不是像过去那样,僵化的体制束缚了人们的手脚,发展的动力严重不足的问题;也不是能不能发展得起来,或是发展得快还是慢的问题。现在的问题,更主要的是一个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

什么叫发展的可持续性?我在这里引用吕祖善省长在2003年就问过的一句话:“奔驰了20多年的浙江经济这趟快车,今后到底还能不能持续地、快速地奔驰下去?”这句话讲得很生动、也很形象,是对发展的可持续性的一个通俗表达。当然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借用早年土地革命时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党内的一场争论的主题:“红旗到底打得多久?”

发展的可持续性主要体现在哪里?主要是两个方面,共六个词、十八个字。第一个方面是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三个词就是“三个力”,即资源的支撑能力、环境的承载能力和市场的竞争能力。

先说说资源的支撑能力。我国地虽大但物不“博”,人均占有资源极度贫乏。拿现在最具战略意义的能源来说,我国的人均储量仅为世界人均储备的56%,而其中的石油和天然气,则仅为8%6%!中国现在是举世公认的“世界工厂”,有这么大的一个制造业规模,但是资源在哪里,又能够支撑多高的增长率?

第二个是环境的承载能力。制造工艺再先进,再是“清洁生产机制”,也不能不在生产的过程中排放废弃物,包括固体的、液体的和气体的,从而给我们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无可挽回的污染。无锡所在的太湖蓝藻暴发,近百万人口的饮用水发生困难。6块钱一桶的纯净水,价格一路飙升到56块钱!但是,已经过去的两个五年计划期的“治太工程”,国家共花去了100多个亿。结果怎么样呢?照这次太湖水污染治理工作会议上的讲法,一是太湖水质继续恶化的势头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二是如果继续恶化下去,太湖就会成为第二个“滇池”!滇池是云南省昆明市附近的一颗“高原明珠”,但由于严重污染乃至重度富营养化以后,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功能。

太湖水质按照现在的评估,如果说要得到有效治理,需要花去多少钱?初步测算的结果是千亿之巨,是“九五”、“十五”投资的10倍以上!日本在修复以琵琶湖为代表的淡水湖泊生态方面比较有经验,我们请他们来对太湖的生态修复做一个评估,结论是如果耗费10年的时间,恢复到上个世纪80年代初太湖的水质状况,足足要投入2251.5亿元!我得知这一“天文数字”后感慨良多,当时就写了一篇“浙经时评”。文中引用了中科院牛文元老先生的两句话,一句是“要像关注财政赤字一样关注生态赤字”;另一句是“借债要还,生态债务同样要还”。我认为太湖暴发水危机,是大自然向我们“讨债”了!“无锡水危机事件究竟是因为天灾,还是环境污染长期积累的结果,那是‘秃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这也就是说,环境的容量,的确有一个还能不能承载进一步发展的问题。

第三个是市场的竞争能力。现在不管是提供商品,还是提供服务,都是在创造价值、实现价值。所有的商品和服务,都有一个在市场的交易中价值得以实现的过程。马克思说过,商品有两重性:既有使用价值,又有价值,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就像我面前的杯子,能够装水、用来喝水,这是它的使用价值。但是再便宜的杯子,包括纸杯在内,总都有它一定的价值。在这个过程当中,马克思说“最惊险的一跃”不是把杯子生产出来,而是这只杯子生产出来以后,是否能够卖得出去,是否有人愿意花钱按照你所设定的卖价买走你的产品。到最后,你投入的全部能源、原材料、动力、机器装备折旧和人工工资等,都要通过市场交易收取回来,完成一个循环,或者说是完成一个投入货币的增值。这个全过程,叫做价值的实现,货币的资本化,也即马克思所说的从“商品体到金体”的飞跃。

我们现在对国内外市场提供产品和劳务,关键就是看价值能否得以实现,而且在实现的同时,能不能把剩余价值给赚回来。我们现在的出口产品工艺并不先进,技术也不超前,但我们硬是在短短的十几年里,就把政府的外汇储备一下子增加到1.3万多亿美金,雄居世界第一位,超过了日本。是不是因为我们控制了核心技术和设备,健全了像研发、销售这些真正赚钱的环节呢?都不是。那我们又怎么会赚到那么多的钱呢?其实比较了解中国国情的人,或许都会知道,这主要是我们靠“两个透支”打的天下。

一个是活劳动的“透支”。我们大量地在制造环节或是在城市的服务业中使用农民工,农民工一生最好的时光,也就那么十几年二十多年。然而,在生产线或其他岗位上工作的时候,谁付给他们足额的工资收入、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费用,特别是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开支呢?其实是远远不足的。还有一个就是环境的“透支”。谁也不支付或者稍支付环境成本,谁都想着把应由企业内部解决好的污染治理,推向社会去“外部化”。前面讲到的太湖水危机,就是一个环境“透支”的经典案例。两个“透支”的结果,就是我们的出口产品物美价廉,极具竞争力,像是黄河水决堤那样,洪水“泛滥”到哪里,哪里的产品就会被冲得稀里哗啦、一败涂地。

然而,靠两个“透支”是不可能长久的。活劳动的成本要补偿,生态环境的成本也要补偿。这样一来,我国产品的低成本、低价格的竞争力就难以为继了。

除了经济以外,社会也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过去讲社会发展,就直接和科教文卫体等社会事业划上等号,但这是不够的。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更多的是一个就业的“充分性”、分配的“公正性”和社保的“全面性”问题。

今年上半年,兰溪市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中央一再要求要防止经济发展由过快转向过热,防止出现大的起落。应当说,占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还是一个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问题,是一个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总书记才把自己首先提出的“又快又好发展”,特意在不长的两年以后,就做出了重大的调整,精心把“好”字提到了前面,希望全国既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更要“用好机遇,科学发展”。

这次浙江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对全省未来的发展也提出了五大要求:第一个叫“又好又快,率先发展”;第二个叫“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第三个叫“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第四个叫“节约集约,可持续发展”;第五个叫“以人为本,和谐发展”。这五个发展当中,大家可以注意一下,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实际上就是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三大基本要求。

我们省里比较有特色的提法就是“率先发展”、“创新发展”。要率先必须创新,也只有创新才能率先。但需要注意的是,这里讲的创新,是一个全面创新的概念。既包括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又包括体制创新、文化创新。而其中最大的创新,就是发展模式的创新。

 
 
发表评论: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我的公告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我的分类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文章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检索
维护主页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评论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留言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友情连接
基本信息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