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动内需之“三问”
2009-11-2 17:41:00
 

(成文于20081217日)葛兆强是“饱读诗书之士”,看他博士加博士后的头衔,大约可知。但此人绝不是等闲之辈,更不是迂腐之徒。“呼啦啦似大厦倾”的危机,他不仅仅是看到了华尔街金融泡沫的砰然破裂、全球实体经济的急转直下,更意识到就此“宣告了(中国)持续30年的出口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已走到了尽头,启动内需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已真正成为决定中国经济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这就是观察家的高下之分和文野之别了!

启动内需既是必由之路、人间正道,那径直去做就是了,又何来“三问”?但细细读毕,觉得有理有理。其实搞不明白启动内需的重心所在,笼而统之地“冒叫一声”,真的是会办出不少蠢事来的!

一问启动内需的主动力何在,是投资还是消费?若是在科学发展观提出之前,但求总量扩张,不问人的发展,倒也罢了。现在言之凿凿“以人为本”,加之党的十七大论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强调“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主动力为何应当是再明白不过的了。但架不住人们轻车熟路、习以为常,还是会不知不觉误入倚重投资的歧途。因为“政府依然保持着对重要资源的配置权,干部业绩考核的主要标准依然是GDP增长速度,税收收入依然主要来源于生产性增值税”。

二问启动内需的主体何在,是政府、企业还是居民?如前所述,既然主动力为消费,那顺理成章的,主体就应为居民。居民的消费,才是最终的消费;由这种消费带动的投资,才是更为有效的投资。但居民的消费,也不能一概而论。文章把我国的消费者从总体上分为三个群体:一为富豪,虽然一掷千金,但毕竟凤毛麟角,加之进入他们法眼的都是高档乃至稀有的“舶来品”,其对内需的拉动,实在是“贡献率很小”;二是一般的消费者,虽然茫茫人海、为数众多,但毕竟针头线脑、小打小闹,倾其所有就是为了温饱无虞,其对内需的拉动作用,也不过是杯水车薪;倒是中产阶级,应该成为当之无愧的主力军,但无奈在中国的国情之下,区区8000来万人,仅占总人口的6.15%(美国的比重居然为80%,德国为50%,连印度也有23%)。加之在前一轮的股价房价暴跌中“资产严重缩水,几乎使之全军覆没”,根本也就撬不动巨大的消费。

讲到这里,先生似乎陷入了一个悖论:消费能力低下的主体,又怎么能撑起扩大消费的“台面”?在我看来,政府和企业的投资拉动不可或缺,尤其是在当下的解救“燃眉之急”时刻;但下决心调整长期失衡的国民收入分配比例更为紧要,包括保持股市和房市的稳定,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都是增加一般消费者和中产阶级消费能力的切实举措。

三问启动内需的着力点何在,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仍如前所述,既然主动力是消费、主体是居民,那顺理成章的,着力点就应为服务业。我国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畸高畸低、不成比例,和我国的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农民的“转化(市民化)”滞后于农民的“转移(进城)”一样,都是体制病。服务业动辄和意识形态、监管权力挂钩,又有谁敢触碰、敢“放手”呢?“农民工万岁”的制度安排,正是造成低成本、低价格的工业品泛滥成灾,而服务业难以形成规模需求的深层原因。

启动内需之“三问”,起承转合,密不透风,“篱笆扎得很紧很紧”。这使我想起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阐述促进经济增长的“三个转变”:一是“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二是“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三是“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有人谓之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真谛,和葛文结合起来阅读理解,似乎确有其不可多得的针对性和“联想空间”。

凡事要勤思多问,读书似这般“过一遍筛子”,大约也是得其所哉了吧!

 

(刊于《发展规划研究》2008年第12期)

 

 

启动内需与转变增长方式是成败关键

◎葛兆强/

 

启动内需的动力:投资还是消费?

内需包括投资和消费两个方面,就当前形势而言,拉动经济的增长应该更多地依靠消费而非投资。其一,“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客观上要求政府把民生和国民福利放在重要位置上,而我国长期以来“重积累、轻消费”的倾向使我国居民消费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一直偏低;其二,政府在医疗、教育、养老、安居等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方面,欠账太多,有必要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等方式来予以弥补;其三,亚洲金融危机以后,我国政府采取了增加投资和刺激出口的方式拉动经济,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但消费所起到的作用非常有限。

笔者认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增加投资是必要的,但增加消费意义更为重大。1978年至2007,在世界平均消费率提升趋势中,我国居民消费率却从48.81%下降到了35.3%。这意味着我国消费增长的空间是巨大的。我国人均GDP2003年就超过了1000美元,但现实却与钱纳里的理论及美国等国家的实践相悖。这并不意味着这一规律在中国失效,主要是由于我国长期投资和出口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以及住房、医疗、教育等体制改革,使得城乡居民不得不维持高储蓄,导致消费滞后。

 

启动内需靠谁:居民、企业还是政府?

从经济学理论讲,内需的主体包括三个部门:居民部门、企业部门和政府部门。鉴于启动内需的动力是消费而非投资,所以,启动内需不能依靠企业与政府这两个投资部门。如果继续依靠企业来拉动内需,那么,我们最终会成为“世界工厂”。如果继续依靠政府来拉动内需,那么,不仅政府的职能转变难有实质性进展,而且腐败现象难以得到遏制,关键是涉及民生的一系列社会制度也难以得到有效建立。由此可见,真正需要依靠的是居民部门。我国拥有13亿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1/5。如此巨大的市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是难以估量的。

但是,鉴于不同消费群体的消费能力、消费偏好和消费结构存在较大差别,所以,启动内需的着力点和效果也是不同的。对于富豪阶层,其消费能力很强,但数量太少,该群体消费的主要是奢侈品,而且这些奢侈品基本上是国外制造的,所以,他们的消费对内需拉动的贡献度很小。因此,内需的启动要依靠中产阶级和一般消费者。从发达国家情况看,内需的主要拉动力量是中产阶级,我国内需不振的核心原因就是中产阶级比例较小。然而,我国的阶层结构呈显著的“金字塔型”,低收入人群占比很大。据官方报道数据,我国中产阶级人数为8000万左右,占总人口比重为6.15%。如此小比例的中产阶级是难以拉动内需的。未来一段时间,我国中产阶级能否继续发展壮大,尚取决于他们的财产性收入能否随着股市和楼市的恢复而不断增长。对于一般消费者阶层,笔者认为,他们的消费贡献也是比较小的。尽管这支消费力量的规模巨大,但他们的钱主要不是用来消费,而是为了保生存。

 

启动内需的着力点:制造业还是服务业?

依靠低劳动成本和高要素投入发展的制造业,曾经支撑了我国出口拉动型经济的长期高速增长。随着外需的衰退,这种曾经被我们当作比较优势的产业已经面临着严峻考验。启动内需必须开放服务业市场,利用服务业的发展推动“由外向内”的结构转型。

事实上,增加消费与大力发展服务业基本上属于同义词,因为消费和服务总是密切相关的。服务业大致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直接向消费者提供服务的,如学校、商店、医院等;另一种是为企业生产提供服务的,如金融、物流、广告、产品设计等。发展服务业既要注重前一种类型,更要重视后一种类型。只有第二类服务业的发展,我国企业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长期处于世界产业链中低端位置的被动局面,才能不断提高其在整个产业链中的利润分配能力,才能使“中国制造”不再成为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象征。尤其是,当实体经济增长开始放慢的时候,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往往会上升。从长期来看,以服务业发展为主导的经济增长速度肯定会低于两位数的水平,但却是更加可持续的。因此,我国政府应制定服务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要从市场开放入手,降低民间资本进入服务业的门槛,为金融、医疗、教育、商务服务以及资讯类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 标签:内需 消费 
  • 发表评论: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我的公告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我的分类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文章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检索
    维护主页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评论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留言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友情连接
    基本信息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