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制度改革的“底线思维”
2014-2-26 18:06:00
 

  一、形势与判断
  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后,社会解读非常混乱。
  任何政策,不论出发点如何,最终都要看其实际的效果。
  由于错误的政策解读,导致很多城市,小产权物业价格飙升,资本大量涌向农地,城郊违章迅速抬头。虽然后来国土部和建设部紧急制止小产权,使这股浪潮得以暂时遏制,但农地补偿大幅上涨预期,依然导致征地拆迁阻力急升。很多城市,过去一年较大规模的土地征用基本停止了。很多基础设施项目(特别是道路等线性工程)半途停工。
  尽管在十七届三中全会也都有过类似表述,但对实际的影响远没有这次大。会前,一些中央的“智囊”机构(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高调宣传,使得原来将信将疑的人觉得,这是最高领导层的意见--“这次可能是动真的了”。但更主要的原因,是过去几年征地、拆迁难度的增加,使得学界、舆论界、政界形成了现有模式“难以为继”,必须另起炉灶的共识。
  但以我在基层的观察,这个所谓的“共识”,并不反映全部的现实。现实中,钉子户是少数,暴力拆迁是个案。大部分被征地、拆迁的人,比拆迁前改善了(甚至是巨幅改善)。现今征地拆迁难,大多源自于不切实际的补偿诉求。
  随着温饱的解决,居民希望自己的不动产能更多地分享未来社会财富的增长。索要高额赔偿,是所有发展模式在这一阶段共有的现象。新加坡城市化高速发展阶段,据李光耀回忆,90%以上的征地拆迁都导致诉讼(但政府打赢了每次官司)。世界上没有轻易的成功。中国也不会例外。
  盛世危言,夸大危机,是书生参政的惯常做法。问题是不少身居要位、只爱惜自己羽毛的官员(中央到地方都有),面对暂时的困难(舆论压力、群体事件),惊慌失措。他们不是想要怎么解决问题,而是忙于指责别人。
  厦门PX就是如此。现在PX的后果已开始向变电站、垃圾焚烧场、殡仪馆甚至医院这样的公共设施蔓延。一个直接的后果结果,就是导致政府为发展经济获取土地失去了正当性,这反过来又进一步强化了改变现有土地制度的呼声。
  土地制度攸关国运。在此关键时刻,中央一定要有战略定力,不为危言所动,不为舆论所控。敏锐发现危险,坚决果断出手(就像这次快速遏制小产权房)。此时的任何犹豫含混,都可能给基层带来难以逆料的思想和行动混乱
  二、改革与底线
  习近平提出: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土地制度变革,首先要想好“最坏”的可能是什么?“底线”在哪里?有没有退路?没有经过详细的设计,仓促进行教科书式的改革,很可能给中国社会经济带来极大的风险
  农地,特别是郊区农地,自由入市的有可能触到的第一个“底线”,就是地方政府土地融资剧减。其结果将全面影响从高铁、公路到小学、医院等各类社会资本积累速度。现在全国通过土地抵押融资,每年达6万亿,加上土地收入4万亿总数超过10万亿。离开现在土地财政,根本找不到替代的融资模式。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多年,但积累下来的人均资本依然不到美国13%。如果放弃土地财政,即使赶上发达国家社会资本如果还存在可能的话,时间也会大大延长。“两个百年”目标,基本上就是一句空话。
  更危险的是,目前地方债务的绝大部分,都是直接或间接以土地作为抵押。一旦一级土地市场崩溃,地方政府的信用就会破产。高达6万亿的违约,会给银行带来巨大的系统性风险。如果被迫接受国际资本援助,势必危及经济甚至政治自主。届时,社会每一个阶层都将无法幸免。这是放弃土地财政可能触到的第二个“底线”。
  第三个“底线”,就是地方政府对企业的补助迅速枯竭。中国的税率高于多数国家,之所以在全球市场上有超强的竞争力,端赖地方政府的补贴(包括地价暗补)。而地方政府的补贴,大部分来源于土地收益。一旦企业竞争力不再,逆差就会剧增,中国的外汇储备就会迅速耗尽。人民币的信用和中国的国际地位就会一落千丈(很多人把现在巨额外汇储备视作理所当然,完全忘记的当年捉襟见肘的苦日子!)。
  同时,企业的大面积外移或倒闭,也会导致以依托增值税作为主体税种的中央政府收入显著减少。随之而来的就是国家转移支付、重大国防装备投入、应对金融风险能力的全面萎缩。国家的稳定、政治经济安全形势都有可能恶化。
  有学者说,我们可以仿效发达国家,转向税收为主的财政。但中国边际税率已经不低,很难再增加新税种。能否可以先减税,再加税?理论上也许可能,但现实中根本行不通。中国是间接税为主的税制,政府减税到不了居民个人账户。但加税则是直接影响个人收入。
  如果政府把企业的间接税免掉,转而向个人强行征税,党的执政基础很可能会在一夕间崩溃,大规模社会动荡将是可以立刻预期的。因为我们要开征的是一个要替代地方政府卖地收入的税种,而去年地方政府的此项收入超过4万亿!世界历史表明,几乎所有的“革命”,导火索都是加税。这是土地制度改革可能触到的最大“底线”。
  任何改革,首先要计算好成本,研究好退路。决不能还没有明白“底线”在哪儿,就鲁莽出手。
  三、坚持与变革
  中国的改革模式,前所未有。行百里,半九十。我们已经接近峰顶,现在是最困难的时候。关键时刻,我们最需要的是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早在1938年,毛泽东就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中说过“往往有这种情形,有利的情况和主动的恢复,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毛泽东选集》笫二卷412页)。
  1938年,是抗日战争最困难的阶段。今天,中国的城市化也进入了这样一个阶段。所有的国家,在城市化的这个阶段,都会遇到既得利益集团的极大阻力。这是正常和不可避免的。此时放开小产权,允许农地自由入市,中国经济极有可能掉入“中等收入陷阱”。
  什么是“中等收入陷阱”国家?经济学有不同的界说,但这些国家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都在城市存在一个庞大的不支付公共服务成本(“小产权”的经济学定义)社会阶层。这些居住在成片贫民窟的市民,一旦超过城市人口的一定比例,就会通过选票维护自己的利益,城市化就会被长久锁定在“中等收入”无法升级。这就是为什么掉入这个陷阱的国家,迄今还没有一个能成功从中爬出来。
  我的一个基本思路,就是要渐进式调整,要充分利用现有机制(土地财政)的潜力,快速完成原始资本的积累。然后,分几十年,逐步把积累增量为主的经济(土地财政),转变为维持存量为主的经济(税收财政)。
  为此,现在的土地融资模式就不能完全放弃。土地财政的本质,就是一个积累原始资本的工具。工具无所谓好坏,关键是如何使用。前一阶段,土地财政主要用来积累政府的公共设施(铁公基);下一步,要转向帮助居民积累个人资本(通过“先租后售”保障房制度)。
  当前工作的一个核心目标,就是要尽快在城市形成一个稳定的中产阶级,从而极大地扩大党的执政基础(就如同当年的土改)。只有建立了巩固的政权基础,才能为更困难的改革(比如税收制度)赢得宝贵的空间。

 
 
发表评论: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我的公告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我的分类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文章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检索
维护主页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评论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留言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友情连接
基本信息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