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曾被视为全球一体化的黄金时代,贸易和投资的市场化则成为实现全球繁荣与互联的主要引擎。然而,过去几年来,全球化的格局被彻底重塑:从不断升级且变化莫测的贸易争端到经济工具的武器化,我们正处在考验多边合作制度框架,探索新的全球经贸格局的关键转折点。
首先,贸易冲突给发达经济体带来新的通胀压力。当前全球经济深度融合背景下,贸易保护主义会将传统的关税壁垒升级为复杂的成本传导机制,其连锁反应通过供应链层层传导,最终将局部价格波动放大为以欧美国家为主导的通胀压力。在美国总统特朗普2025年上半年的激进贸易政策下,IMF预计全球通胀回落速度将低于此前预期,并将对美国2025年通胀率的预测大幅上调了约1个百分点,至3%。此轮全球通胀趋势和进入2025年以来的关税政策冲击还对各国经济造成了差异化影响:发达经济体面临通胀控制与经济增长的两难抉择,而部分高度依赖出口和海外市场的新兴经济体则可能因外部持续的通胀冲击而将面临预期脱锚风险。
其次,关税进一步削弱了全球经贸治理的有效性。自由贸易一度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关税措施的过度使用,往往导致贸易壁垒的升高,进而引发贸易伙伴的报复性措施,形成恶性循环。同时,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作为维护国际贸易秩序的基石,正面临着规则更新滞后、争端解决机制受阻、成员国分歧加剧等多重困境与挑战。目前,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一些在贸易格局中占据优势的少数国家倾向于采取单边主义行动,而非通过多边框架解决问题。
此外,关税已日益成为地缘政治博弈的棋子。当前大国博弈已超越经济范畴,演变为技术标准、资源控制、规则制定的复合型争夺。例如,美国对华高科技产品加征关税以遏制产业升级,同时促使盟友参与供应链重组,其影响已远超双边范畴。历史经验警示,1930年美国《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引发的关税战加速将全球经济拖入“大萧条”的深渊。如若放任关税武器化,20世纪30年代的全球秩序崩坏危机及其冲击可能会局部重演。
此次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发起的贸易战升级带来的外部不确定性冲击,使得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以及国际货币体系面临着新一轮的深刻重构。全球金融体系在某种程度上,依然是一个被美元和美元资产涨跌引导而起伏的市场,在美元依然占据国际货币体系主导地位的今天,美元的变动影响到全球市场,例如,基于对美元和美债的担忧,一些资金从美国市场流向中国香港等市场,直接推动香港的利率水平大幅回落到低位。同样,在全球制造业走势上,全球在任何时候都不应当忽视中国,因为中国的加工制造能力相当强大而且产业链完整,具有相当强的韧性。
历史已反复证明:以邻为壑的贸易政策终将反噬自身,这种冲突从长期看没有赢家,只会造成全球经济的整体受损。面对全球化新变局,国际社会亟须重建基于规则的多边秩序,在公平竞争与合作共赢之间寻找新的平衡点。各国唯有超越短视的零和博弈,重构开放包容的全球经贸体系,才能为世界经济开辟新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也为全球货币与金融体系找到平衡和可持续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