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份CPI高达8.7%。从直接的推动因素看,除了输入型的外部因素外,内部也是由多重因素造成的。一是雪灾导致的运输困难加剧了商品的供求矛盾;二是国际大宗商品如农产品、铁矿石等的涨价;三是国内原材料、燃料等的涨价;四是春节因素和翘尾因素。
这些因素里面有些是不可持续的,例如雪灾导致的供求矛盾正在逐步恢复解决;春节因素也是特例。因此,一季度CPI可能维持在高位,并是个阶段性高点。但是到下半年,随着一些控制手段效果逐步显现,CPI会有所回落。但总体而言通胀风险仍然是比较大的,因为导致2007年高通胀的根本原因(经济结构问题、以及供给方面的问题)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缓解或消除,特别是粮食等价格的上涨,目前看来正在成为一个中期乃至长期的问题。
从2007年全年出现的情况来看,CPI和GDP双双高位运行,说明在经济增速提高的同时,伴随价格水平的提高,这是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的典型特征。
央行大规模地发行票据,是对冲国内过剩流动性的一种手段。但是,从中长期的角度看,仅仅依靠对冲并不能消除通货膨胀背后反映的经济结构的矛盾,因此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对冲流动性只能为经济增长创造平稳的货币金融环境,以此为结构调整和加快改革赢取时间。最根本的还是要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内需,扩大对外直接投资,放松国内服务业等的管制。
提高贴现率、提高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三种货币政策手段中,在我国目前的经济金融环境下,可供选择的余地十分有限。
就存款准备金率来说,目前我国银行体系的超额准备金率还相对较高,因此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空间依然存在。提高存款准备金不仅可以直接冻结一部分资金,还可以降低银行体系的货币乘数,因此调控的效果更为明显一些。
对冲则是更为常见、更为市场化、但是也是成本更高的一种货币政策操作,因为对冲是需要央行付出成本的。
过去几年,公开市场操作一直是央行用来对冲贸易顺差导致的过剩流动性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2008年以来,央行票据的到期量逐渐增大,首先需要发行大量的新的票据来对冲到期票据。公开市场操作已经成为央行越来越依赖的一个调控手段。
三者比较而言,未来央行可能还会比较侧重数量型的调控手段,即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发行央行票据来对冲过剩的流动性。后者实施的力度应该会大于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