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人关注的八月份宏观经济数据陆续发布,再次引发了利率政策、以及宏观走向的争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接受记者采访称,宏观政策应当是降低对行政管制措施的依赖,逐步引入市场化的调控措施,巩固前一阶段主要通过行政管制措施取得的调控成果。表现在金融政策方面,应当是放松贷款管制,适度提高利率。
巴曙松认为,2003年下半年以来的宏观调控所取得的效果是十分明显的,但同样值得关注的是,从近期的市场走势看,有两个重要的信号值得关注:钢材和房地产的价格在宏观紧缩初期出现了明显的价格下滑,在近期却出现了明显的上扬;物价一直保持在高位运行,月环比出现了明显的上升趋势,工业增加值明显回升。
这是否意味着宏观调控的效果出现了一些反复?这种市场迹象与利率的调整、信贷控制有没有直接的关系?巴曙松分析说,今年上半年开始,宏观调控转而主要采用行政管制措施,但仅仅依赖行政管制措施,同时不及时进行市场化的改革,不进行价格信号的配合、改革的配合,就可能使得初期依靠行政管制取得的调控效果出现反弹,同时也可能使得宏观调控的持续时间延长。
巴曙松指出,行政调控如果紧过头了就松一点,如果松过头了就紧一点,这种基于行政措施基础上的试错,可能会造成宏观调控持续时间的延长。实际上,2004年上半年,资本市场一度预期,本次宏观调控可能会在年底结束,而从目前的情况看,调控的时间可能会延长到2005年中。
从宏观政策的发展方向看,他认为,在初期以行政调控为主要特征的宏观调控取得明显效果之后,宏观调控方式向市场化的调节方式转变是一个必然的方向,目前重要的内容,就是通过利率调整来巩固宏观调控的效果:一方面是利率水平的调整,另一方面是利率的市场化及利率管制的放松。
巴曙松说,今年以来,利率波动幅度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物价上扬带来的负利率的压力,但是随着物价的进一步上扬,进行利率水平调整的压力在增大;并且如果考虑到当前的国际市场的利率走向,从人民币与美元的互动关系看来,人民币利率进入一个加息周期也是必然的趋势。
他指出,与利率调整时机成熟相对应的是,应当逐步放松对于信贷的管制,避免过于严厉的信贷管制对于经济运行的冲击。(时间:2004-9-15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