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
保险货币错配之险
应稳步扩大保险资金投资资产证券化产品的规模和品种,开展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和创业投资企业试点,扩大保险公司的海外投资范围,以改善货币错配和期限错配。
“应进一步丰富外汇保险产品,通过保险渠道实现对部分外汇储备的分流,为扩大‘藏汇于民’和资本输出提供更多的资金管理和增值手段”
11月8日,在中国保监会举办的“保险与和谐社会”研讨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作出上述评价。会后,巴曙松在接受本报采访时同时提醒,应关注外汇保险业务开展而加剧的货币错配风险,可通过扩大资产证券化产品的规模和品种等方式改善。
《21世纪》:对于进一步拓宽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您持什么样的态度?
巴曙松:保险资金特别是寿险资金带有储蓄功能,能积聚大量稳定、长期的货币资本,其投资遵循的首要原则是安全性,追求相对稳定收益,是各国资本市场机构投资的重要来源。
研究表明,当居民的金融资产逐渐转化为养老基金和人寿保险的形式时,整个金融体系的品种结构都会发生深刻变化,表现为企业的直接融资比例提高,以及资本市场相对货币市场有更快的发展。
《21世纪》:日前,已经有保险公司推出了新开发的外币保单,这对于缓解我国高额外汇储备能否起到一定作用?
巴曙松:可以。
赋予保险资金进行跨境、跨市场的投资和资本运作的资格,不仅能够从一定程度上缓解迅速累积的外汇储备,并能开拓保险外汇资产的全球配置机会,分享优质中国海外上市公司的利润,在全球范围内分散风险。
因此,应进一步丰富外汇保险产品,通过保险渠道实现对部分外汇储备的分流,为扩大“藏汇于民”和资本输出提供更多的资金管理和增值手段。同时,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实质上反映了过高的国民储蓄率,反映了本土的金融体系不能吸收和有效配置这些金融资源,保险资金投资渠道拓展,有助于金融市场深度和广度的拓展,提高金融市场吸收储蓄的能力。
《21世纪》:但是外币保单的诞生可能会进一步增加保险资金对汇率市场的依赖性,如何解决这一矛盾?
巴曙松:从资产负债特点来看,我国保险资金存在着明显的期限错配和货币错配的问题,特别是寿险资金的期限错配问题较为突出。根据中国保监会的统计,20年以上的资金占比接近50%,而在保险可投资的金融工具中却缺乏与之相匹配的品种。在期限上,更是缺乏长期的投资品种,如国债、金融债以3、5、7、10年居多,超长期国债的规模较小,难以满足保险资金在期限上的需求,造成了保险资金“长钱短用”,保险长期资金运用的压力较大。
前一时期500多亿元的利差损实际上也是资金缺乏有效匹配所致。
随着保险公司进行海外融资以及境内保险公司海外业务的扩展,货币错配的问题正逐步凸现出来。
近期平安寿险获准试办外汇人寿保险业务,这将使外币资金积累速度加快,将更加直接地带来货币错配的加剧,保险资金对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变动也将日益敏感。与此同时,人民币汇率屡创新高,货币错配的风险也随之加大,保险外汇资金能否有效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保险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因此,应该稳步扩大保险资金投资资产证券化产品的规模和品种,开展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和创业投资企业试点,扩大保险公司的海外投资范围,这能够改善保险资金运用中存在的货币错配和期限错配。(时间:2006-11-20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