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在国际贸易中的摩擦
2007-9-17 10:51:00
 

  当前中国的崛起会改变全球的利益格局、市场格局和资源格局。中国将要进入一个国际贸易摩擦的多发时期。这种国际贸易摩擦当然有多种表现形式,有的是强调汇率升值的压力,有的是强调反倾销,有的是环境与企业的社会责任等非贸易壁垒,还有,就是最近讨论得沸沸扬扬的市场经济地位。许多论者从中国市场机制的缺陷、法制体系的不完善、金融体系的市场化程度不高等,来分析为什么中国不被美国和欧盟认可为市场经济地位。这种分析也许有其一定的道理,但是,现实的情形是,国际贸易中的利益机制还是决定性的因素。

  所谓市场经济地位概念,是一个主要针对于企业、而非国家的反倾销和补贴条款。在企业面对反倾销调查时,可以通过证明其公司完全按照市场机制运营,来避免歧视性待遇。为什么中国能以一个非市场经济的国家身份加入到世界贸易组织中呢?事实上,这是中国人世谈判的一个遗留问题。当时中国旨在打破中美人世谈判的僵局,在入市的问题上作出相当大的让步。即中国同意在人世后的15年内,美国可以继续将中国视为非经济市场国家,从而维持人世前相对不利的反倾销机制,即第三国的替代制度。在严格意义上说,这种规定本来就是违反世贸基本原则的.在这一条款下,在我未获得市场经济地位时,反倾销案件发起国可任意选择某一替代国该商品的成本数据计算正常价值,确定倾销幅度,而不使用我国企业自身的数据,这样往往导致倾销幅度易被高估,倾销判定容易成立,从而使我国企业遭受不公平待遇。

  一些研究人员不太意识到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中的利益因素乃至政治因素,实际上看看欧盟和美国对于其他转轨国家的态度就可见一斑。目前还不是世贸组织成员的俄罗斯,在承诺了许多领域的超出加入世贸的代价之后,已经先后被欧盟和美国认定为市场经济国家,其中重要的原因是欧盟的东扩需要给予俄罗斯一些安抚,而相比之下,中国尽管创造出自己独有的经济转轨道路,并证明相当成功,无论是从国际公认的标准测算还是从中国自身的市场化进程来看,中国都应算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市场化国家。却依然只停留在转型经济国家的行列中,不能不使人想到其中显然掺杂了相当成分超越经济标准的政治因素。

  从2003年的414号,中国和新西兰同时宣布,双方达成协议,新西兰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起,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这座冰山开始出现了消融的迹象,随之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吉尔吉斯等国家的相继承认,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这座冰山的消融速度。但是,对于中国的国际贸易具有极大影响力的美国和欧盟则依然持有令人意味深长的消极态度。英国《金融时报》2004628报道,欧盟已经决定,将拒绝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这份报纸还特别报道欧洲官员一个表示:得到欧盟和美国政府的承认将被解释为另一个迹象,表明中国已与大型工业化西方列强有同等地位。这似乎也是欧盟拒绝的一个现实理由之一。欧盟委员会在这份长达15页的过渡性评估报告中强调,中国政府迄今只满足欧盟制定的5个标准中的1个,即在与私有化相关的企业运作中没有政府引起的扭曲现象没有易货贸易,但是在另外4个问题上没有达到标准,即:政府对经济施加影响的程度,如税收歧视;为确保适当的公司治理而制定的透明和非歧视性公司法的存在和实施,为确保财产权与破产法体制的运作而制定的一套有效透明的法律的存在与实施以及一个独立于政府而运作的、真正的金融业。

  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即使中国目前满足这些要求,欧盟还可能会找出新的用于进行国际贸易摩擦的手段和工具。这是一场利益的游戏,我们要有耐心,有智慧,因为从目前趋势看,中国的崛起会伴随着这种陡然增大国际贸易成本的游戏,我们要争取成为这种游戏的熟练玩家才行。(时间:2004-8-25

 

 
 
发表评论: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我的公告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我的分类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文章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检索
维护主页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评论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留言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友情连接
基本信息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