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惠政策扭曲市场宏观调控≠干预体制复归
2007-9-17 10:48:00
 

  中国经济的最大挑战,可能并不来自外资流入是否充足,而在于宏观调控过于依赖货币政策

  目前,对于宏观调控的力度和方向的争论十分激烈。从趋势看,政府对于投资热的降温不宜过分依赖行政审批等手段来限制,而应该着重纠正政府行为对于市场机制的扭曲,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宏观调控不能成为计划审批和干预体制复归的借口。

  优惠政策扭曲了市场机制

  目前造成一些特定行业投资过热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在一些地方政府的行政倾斜下,项目投资中成本收益比发生了人为扭曲。据对一些钢铁投资增长最快地区的调查了解,许多企业家之所以积极投资钢铁等行业,一方面是市场价格走高,另一方面是地方政府在土地、税收、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倾斜政策。因此,在企业家看来,当前投资钢铁等行业确实是见效快的投资,常常是一年建厂、二年投产、三年回本,这样的投资回报率,即使采取审批管制等措施,有一些地方依然还是可能设法投资钢铁。

  又比如,一些沿海经济发展比较快的地区已经十分缺电,但是,对于电解铝等高耗能行业,依然给予的是与居民用电差不多的优惠电价;中国的石油资源短缺已经是一个中长期的现实问题,但是中国的油价水平在世界范围内却相对较低,以至于在中国的汽车市场上油耗最大的汽车车型销售状况非常好;一些高污染的行业,因为政府没有对其污染行为进行监管、采取税收等方式将其外部化的污染内部化,使得这些高污染行业在不考虑污染时依然是赢利水平很高的行业。

  特定行业的投资过热,还是基于其赢利空间过大,资本在赢利动机下必然要进入这些行业。相应的调控,应当着眼于影响企业家的成本收益权衡,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宏观调控必须适应的一个调控趋势。之所以做出上述判断,其前提是一些地方政府在电力、财税、土地等方面对于特定行业的支持,实际上是将公众的资源转移给了特定的企业,造成企业在投资过程中高估了收益、低估了成本。当前的宏观调控不应过于强调恢复行政审批和管制,而应当采用市场化的方式,着力于消除扭曲企业进行成本收益判断中的干预因素,让企业家在市场化的竞争环境下,自己作出判断。

  地方政府之所以热衷于上项目,实际上也与当前的财税体制的导向有关,地方政府一上项目就可以增加税收,当然会投入最大的热情、动用各种公共资源来促使企业上项目,因而目前应更多考虑财税体制的改革、规范税收的减免、规范地方政府对公众资源的转移行为等。实践已经证明,采取行政审批的方式来限制准入,往往会导致低效率和寻租行为。

  防止新的大规模不良资产

  从国际经验看,一家银行的贷款增长速度超过30%,往往被视为不稳健经营的信号,中国处于经济快速增长时期,贷款的快速增长有其必然性,但是同样要关注当前的快速贷款投放可能带来的未来的资产风险。

  强调运用市场化调节方式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当前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一个重化工业化时期,这个时期的投资通常是大规模、分期进行的,如果在已经投入前期的资金之后进行严厉的紧缩,就有可能在银行形成新的不良资产,此时银行体系承担了经济紧缩的风险。目前对钢铁、水泥、电解铝三大行业,以及其他一些行业的资金,其投资资金中涉及的不仅是政府资金,更多的是企业自筹资金,相当比率是银行贷款。据调查,投资于钢铁的资金有76.1%是企业自筹资金,财政资金仅占0.63%。考虑到投资资金中大部分来自于银行贷款,因此政府有必要考虑,如果通过限制银行贷款的方式来行业降温,那么目前的在建项目将使银行无法收回贷款。

  强调当前要关注银行不良资产隐患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因为此次上游产业的价格上扬,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供求关系的制约下,不太可能顺利地传到下游产品,并形成全面的通胀,而可能促成中间产品的行业整合以及下游产品的分化,在这个阶段,银行的贷款不仅要判断企业单笔贷款的还款能力,还需要判断其在整个行业的相对地位、所在行业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的相对地位。而且,这种产业的整合阶段,往往是十分容易形成银行不良资产的阶段。

  因此,当前要强调强化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防止2003年以来的高速信贷投放,在经济周期的回落阶段形成新的大规模的不良资产包袱。

  不会出现硬着陆

  一季度显示的经济数据,加深了管理层对经济过热的担忧。根据一季度9.7%GDP增长的趋势,二季度GDP增长极有可能在10%以上。这主要是因为,尽管投资增长率在一季度可能已经到达阶段性顶部,但是二季度的消费需求会有一定的回升,同时因为2003年二季度正值非典期,2003年经济增长在二季度的波谷必然会促成经济增长在2004年二季度形成一个新的高点。

  但我们没有必要为即将到来的二季度的高增长过分担心。2003年以来,央行采取的一系列预警性的紧缩措施已经开始发挥作用。投资在一季度的快速增长有一些特殊的原因,例如季节性的原因、2003年底紧缩的原因以及地方政府希望赶在中央政府紧缩政策出台之前尽快启动项目的原因等等。从趋势看,2004年的投资增长可能呈现前高后低的格局,已经在平稳回落,不会出现所谓硬着陆

  从两方面来分析,中国经济出现硬着陆的风险不大。一方面,在经济内生性增长力量的推动下,尽管一季度投资仍显示高增长,但目前投资率已经出现了阶段性顶部,一季度的投资增长具有一系列特殊原因;另一方面,贸易项下的逆差和资本项下的顺差是任何一个处在经济起飞阶段的国家、处于经济周期上升阶段的国家所面临的正常现象,是正常的经济周期的反应。目前没有任何迹象显示资金外流的趋势,中国吸引的外资流入主要依靠的是庞大的市场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而不是通过投资金融工具流入的金融性投资,而且从发展趋势看,我国外汇储备今年以来仍然保持高增长。

  中国经济当前的最大挑战,可能并不来自于外资流入是否充足,而在于当前的宏观调控过于依赖货币政策。尽管货币政策已经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预警性、超前性明显提高,但是还应当强调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等与货币政策的积极配合效果。实际上在许多问题上,例如结构调整等,货币政策调节的效果往往并不令人满意,目前的货币政策调节也遭遇到缺乏有效工具以及传导渠道不畅等问题。(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

  特定行业的投资过热,还是基于其赢利空间过大。一些地方政府在电力、财税、土地等方面对于特定行业的支持,实际上是将公众的资源转移给了特定的企业,造成企业在投资过程中高估了收益、低估了成本。(时间:2004-5-11

 

 
 
发表评论: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我的公告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我的分类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文章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检索
维护主页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评论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留言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友情连接
基本信息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