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年以来CPI(消费者物价指数)飘忽的走势(1月份CPI增幅低至1.9%,2月份却跃升3.9%),再次让人们担心宏观经济的发展趋势。如何巩固宏观调控成果、使宏观调控在保护宏观经济健康平稳发展中有所作为?就以上问题,《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专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巴曙松博士。
《第一财经日报》:资产价格,特别是房地产价格是如何影响宏观调控决策的?
巴曙松:当前宏观调控的一大特点就是物价走势主导了宏观调控的基调。
以现在最热的房地产为例,我国2003年以来的宏观调控中,房地产市场的走势一直成为货币政策决策的重要参考指标。应该说,我国的房地产市场是在低利率的摇篮里诞生的,尚未经历过一次非常完整的利率波动周期的洗礼,开发商和购房者的利率风险意识远比西方国家投资者淡漠,而且房地产业对银行贷款的依赖程度很高,积累了大量的风险。因此,房地产价格一旦存在背离基本价值的倾向,就会对脆弱的金融体系形成潜在压力,决策者必须提前干预。
《第一财经日报》:你认为我国宏观调控手段的新趋势是什么?
巴曙松:我国现在的宏观调控已经发展到市场化、多元化的层面,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调控开始起步。
在2005年财政政策方向转向稳健后,我们可以看到,财政税收政策开始尝试与货币政策协同配合,逐步从以国债手段为主转向以税收和财政贴息手段为主刺激总需求。一个明显的例证就是,在央行调整商业银行自营性个人住房信贷利率的前后,税收部门表示将课征房地产交易税以抑制房地产市场的投机需求。
在两项政策的配合下,货币调控的手段将会呈现进一步的变化。如在货币政策工具方面,2004年10月底的加息和2005年3月16对于房贷利率的调整可以看到,调控从前期“以数量型工具为主导”转向“充分利用价格型工具”的新阶段,通过影响资金成本从而对资金的供给和需求都产生影响。
可见,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正逐步走向间接化、柔性化,从而替代一些震荡太大、与市场化取向相悖的行政性调控手段。
《第一财经日报》:当前宏观调控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巴曙松:要在政府和市场之间寻找适当的边界,为宏观调控措施的实施创造有效的传导机制,完善微观经济主体的公司治理结构,使之对宏观调控产生合乎理性的反应,改善宏观调控工具,使之更为市场化。
《第一财经日报》:您认为这一轮宏观调控的着力点在哪里?
巴曙松:要素的市场化改革是下一步改善宏观调控和改革的着力点。土地管理方式改革、资金市场化、劳动力保护和资源市场化已经或者正在被纳入下一步的政策重点。同时,在当前过分依赖间接融资的背景下,金融体制改革仍是最紧迫的任务。(时间:2005-4-20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