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运转良好的商业银行风险定价体系,能够以适当的价格把资金提供给最为需要的资金运用者,从而提高资金的运用效率,同时,通过这种灵活的利率定价的调整,促进经济的平稳运行
而一个不能很好地对风险进行定价的银行体系,往往会盲目地向高风险行业以较低利率贷款,从而成为经济大起大落的推动力量
2005年中国的利率政策的重点在哪里?目前看来,具体的利率水平的调整当然值得关注,但是,在相对有限的利率水平调整的预期下,合理的利率结构和市场化的利率定价已经日益明显地成为2005年利率政策的主题。
实际上,这两个重要的主题正好体现在2005年3月17日实施的两项利率政策上。为促进房地产业健康、持续发展,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5年3月17日起,调整商业银行自营性个人住房贷款政策。同时,金融机构在人民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由现行年利率1.62%下调到0.99%,法定准备金存款利率维持1.89%不变。
稍微解读这项政策就可以发现,因为高法关于抵押住房的规定,以及局部地区的房价上扬,使得商业银行在房地产行业面临的违约风险在加大,因此,从风险收益对称的基本金融原则出发,银行体系或者是提高贷款利率,或者是提高准入的门槛,以此来应对提高的风险水平。这就涉及到利率定价问题。
而超额准备金利率的下调,则是顺应国际趋势,逐步降低乃至取消超额准备金利率,促使商业银行更为积极有效地运用资金,而不是在信贷紧缩的政策环境下被动地依靠上存央行来获得利益。这涉及到利率结构的合理化问题。
金融业面临定价难题
从功能角度考察,金融行业的实质,在于通过承担风险来获取收益,因此,无论是银行、证券、还是保险,如何对风险进行准确的识别、衡量、定价和控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机构最为关键的核心竞争力。但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因为严格的管制,金融业很少有定价的自主权,以至于现在不同金融机构几乎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定价的能力。
因此,随着市场化的推进,当监管机构逐步把定价权转移到金融机构手中时,不同领域的金融机构几乎同时遭遇了“定价困境”:缺乏足够的数据、足够的经验、足够的激励约束、足够的投入等,来进行准确的定价。
在银行领域,表现为利率市场化带来的贷款利率定价的困扰。2004年10月28日央行的利率调整,最为影响深远的政策调整之一,就是取消了贷款上浮的限制,商业银行可以自主企业和具体业务的风险状况进行定价。这意味着商业银行的竞争将真正从原来的规模竞争转向价格竞争,转向风险定价和金融创新的竞争。
2005年2月1日,央行发布了《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报告》,强调了在2005年要继续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政策信号,特别强调要促进金融机构提高贷款风险定价的能力。
实际上,衡量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关键性指标,并不在于银行的资产规模等,而主要在于净利差水平、资产回报率、资本回报率等,特别是在银行依然以存贷款利差作为主要盈利来源的业务环境下,银行如果能够以更低的利率吸收存款、更高更准确的利率发放贷款,银行的净利差才会越高,盈利能力才会越强。(时间:2005-3-21 来源:国际金融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