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开放是与虎谋皮
2013/9/17 15:49:00
 
    继2012年央行发布名为《我国加快资本账户开放条件基本成熟》的报告,揭示了中国开放资本项目的时间表后,围绕中国金融开放的讨论日趋激烈。近日一些高级别业内人士在公开场合的发言,令外界感受到中国开放金融市场的脚步正在加快,甚至有“毕其功于一役”的猜测。笔者对金融开放有几点建言,简单来说就是“北风寒,慎开窗”,另外,开放的策略安排和风险评估也须多加探讨。
  违背天时不可取
  首先,金融开放要讲究天时,也就是大的形势背景。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跟国际大形势结合起来,改革开放恰逢世界经济的景气周期,发达国家开放国内市场,所以我国凭借外向型经济为主导的模式,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果。
  然而,2008年金融危机后,外部市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连正常贸易都难以维系。发达国家出现了贸易保护主义,原先的贸易区域格局都在改变。如果说以前是艳阳高照,现在就是北风劲吹,发达国家都在筑墙,防范外部冲击,此时贸然开放国内金融市场,无异于逆势而动。
  就目前来看,全球经济还远没有走出危机,导致危机的原因不但一个都没有消除,还在不断深化。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不匹配,美国的金融服务业过于庞大,依托于一个相对规模过小的工业实体,整个国民经济呈倒金字塔结构,这就是所谓失衡。很多人说世界经济失衡是因为中国人不消费,实际并非如此,真正的失衡是美国金融泡沫扩大。
  既然如此,就应该缩小泡沫,但直接收缩是非常痛苦的,意味着社会福利的减少。之前美国的做法是注入流动性,开错了药方,因此危机不可能就此结束,不但将在金融领域深化,而且正在向社会领域蔓延。在这种情况下,各国都有“以邻为壑”、把祸水引出去的动机。例如美联储退出QE,绝不会以其他国家的利益为准,一定是从美国利益出发。最近美国的经济数据并不好,股指上涨乏力,长期利率上升到3%,达到2008年的水准,再次表现出危机前兆,这时更不能奢望美国做出对其他国家负责任的政策。
  现在,中国实体经济到了转型阶段,如果再同时进行金融开放,一旦实体经济出现问题,巨大的金融动荡不可避免。这场危机的本质是美式全球化的危机,美国在过去几十年里建立了完整的全球化秩序,现在这种秩序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当一艘船正在下沉时,我们应该造一条新船,现在跳上船去充当救火队员,是非常不明智的。
  金融博弈绝非君子之争
  第二,金融开放要讲政治。金融是一个国家的命脉,涉及到权力结构和利益的分配,这种分配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不局限于一国,也不局限于经济领域。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之后,美国获得了国际货币主导权,是最大的获利者。中国要在金融方面与美国博弈,意味着要改变权力格局,必将困难重重。
  从16世纪开始,世界经过了几次权力的重新分配。从西班牙、葡萄牙占强势地位,到荷兰在海上称霸,接着是英国统治阶段,最后到了美国的时代。大部分周期都经历了实业发展的夏天,过渡到金融收割的秋天,再到万物凋零的冬天。现在正处于危机之冬,美国希望通过新的产业革命走出危机,如页岩气、物联网等概念被反复炒作。但新产业革命未必属于美国,比如电商起源于美国,但在中国才得到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中国有十几亿人口,有庞大的消费市场,能够以极低廉的价格实现创新,这在美国是做不到的。现在发达国家想要从中国的发展中获益,搭中国的“顺风车”,我们要做的是“上车收票”,要有商业博弈意识。
  在目前的利益格局里,中国依然没有发言权。在世界银行、IMF等国际组织的投票权等更小的领域尚且处于弱势,更不可能通过金融开放实现对世界事务的主导。现在世界储备货币的结构,美元占比63%,随后是欧元、日元等。日本之所以能够采取安倍经济学刺激经济,跟日元的地位有关。人民币将怎样冲击这种货币格局?其他国家对此将作出何种反应?这些问题中国必须做好充分准备。
  现在美联储扬言准备退出QE,派出很多经济学家到中国来“讲课”,内容包括美国退出QE会对中国造成哪些影响,所以中国只能采取哪些做法等等。我认为中国不需要听从美联储的指示,既然外界认为中国的资本市场没有完全开放,那么我们完全可以使用非市场的方法,或市场手段与政府手段相结合的做法。金融市场的博弈是残酷的,君子之争的想法是危险的。央行不应仅从经济技术层面制定策略,必须从全球政治格局出发去考虑中国的金融开放。
  不宜贸然试错
  第三,金融开放要讲战略和策略。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形成了一种战略智慧,通俗点讲就是“摸着石头过河”。具体来说,首先要进行试验,争取得到快速的反馈;第二要在非腹心的边缘地区进行试验,以免影响全局。
  现在上海自贸区处在我国的腹心地带,如果进行过于冒险的试错,我认为风险很大。金融和贸易不同,贸易出现问题,在某些区域是可以封闭的,金融一旦放开,就会成为扎破气球的针眼。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凡是金融开放的发展中国家,当出现外部经济政策变化时,几乎没有招架之力,因为金融一旦开放就难以设防。
  从今年发生的几件事情来看,中国处理金融问题的经验仍然不足。金融事件的冲击之大、速度之快,让人措手不及。“8·16”光大证券事件,本来是一个小团队的错误操作,涉及资金几十亿,就对几千亿的证券市场造成极大冲击。这件事同时反映出中国金融市场在尝试发展衍生品时,操作手段还很不成熟。之前中国金融机构产品单一,杠杆率低,现在谋求多样化发展是必要的,但西方金融危机的教训还是要吸取。发达国家都在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中国不能逆向操作。
  应防范华尔街打劫
  第四,要防范华尔街金融利益集团对我们的打劫。在商业领域,通过某些竞争手段谋取利益是常见现象,并不是“阴谋论”。不能否认,华尔街金融利益集团将利用中国金融开放的契机来从事投机活动,通过竞争策略造成对中国的损害。
  有商业经验的人,都知道博弈中不能把底牌给对手看,更不能官方宣布短期、中期和长期计划,拿国家信用抵押,造成政治约束。现在中国把自己的金融开放时间表讲的很详细,反观美联储,加息还是减息,何时退出QE,这些问题在美联储会议之前极其保密,对未来的政策指向说的非常含糊。这不是因为他们语言表达能力不好,而是说了明确的话后对其自身不利。如果提前表态,后来不兑现,是损害信用的;如果兑现了,别人形成预期并依此行事,就会损害本国利益。现在,华尔街必然会利用中国政策的宣布来谋取利益,而中国是否做好了应对准备?
  谈到美国战略,要区分“华盛顿美国”和“华尔街美国”,前者考虑的是国家利益,后者考虑的是金融利益。有时他们有同谋关系,有时相互制约。在对中国的策略上,两者存在配合。在美国战略东移之前,中国和东盟、日韩的两个自贸区都在谈判过程中。2010年中国和东盟十国的自贸区正式启动,中日韩也要进行货币互换,这些极大地撼动了美国在这一区域的金融利益。美国政治上的战略东移,实际上压制了中国的对外合作环境。
  在调动各种资源进行博弈上,华尔街的经验比中国丰富得多。中国的金融市场对华尔街开放,在某种意义上是与虎谋皮。与其引华尔街之“虎”进入,不如将金融开放转向其他金砖国家、中亚和东南亚等与中国有贸易关系的发展中国家,到更广阔的地缘领域跟美国博弈。
  必须坚守国家利益
  第五,要防止国内利益集团为谋取私利损害国家利益。在中国,金融的使命应该是帮助实业发展,但跟华尔街一样,中国也有一部分人更希望直接通过金融投资获取利益,而不是把金融作为资源配置于实体经济,通过经济发展获取利益。现在中国的政策不鼓励这种投机,但如果金融市场放开,这部分人就与西方利益集团形成了共谋关系,这对中国国家利益是有影响的。更要特别警惕国外机构利用评估权,采取授奖等手段鼓励和诱导中国的金融机构进行投机。
  金融与国家利益的关系在历史上屡被印证。中国明朝银本位时期,经济总量是世界最大的。但中国的白银储量十分匮乏,最初是日本和越南提供白银,尚且在中国朝贡圈以内。随着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开采美洲白银来跟中国作交换,货币总量就超出了中国的控制范围。在这个过程中,明政府既没有主权意识,也没有汇率意识。那时中国的金银比率是1:5到1:7,欧洲是1:10到1:14,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八十年间不断将白银运到中国换取黄金和商品,常年套汇行为使中国资本大量外流。明朝的灭亡跟白银紧张有很大关系,而白银紧张跟西班牙银荒密切相关。可见在全球化背景下,外部环境的变化将极大影响国内形势。
  现在中国对美元有一定依赖,但依赖程度不高,至少两国的内部经济体制不一样。如果实行对接,美联储的政策对中国的影响会非常大。在此之前,当一个国家表现出脱离美元结算的意图,美国都会进行干涉,有时用军事手段,有时用政治压力。当中国在金融领域不设防后,美国将很容易通过金融杠杆改变中国的经济基本面,从而实现对国家利益的绑架。
  要意识到金融开放的政治风险
  最后,金融开放要做好局面大坏的准备。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突出特点是高投资、高储蓄。高储蓄在未来是很重要的金融活力,能支持中国以较高的投资力来发展。如果通过金融开放,把这些储蓄转移到世界上去,那就变成了”穷帮富”。金融要投到实体经济是不容易的,因为利润率低,必须要有某种压力才能让资金往实体经济流转,如果对外放开,中国的资本就更不可能到实体经济去了。
  另一方面,中国通过这些年的大力投资,已经积累了一批优质资产,还没有充分发挥效益。开放后,国外就会用美元来置换中国的实业资产。所以即便开放,也要讲条件:中国开放了,美国开放不开放?中国能不能在美国买银行、买实业资产?美国一方面以国家安全为名限制中国投资,与此同时对中国实体经济进行渗透,这种渗透在不开放的情况下已经十分严重,一旦开放必将变本加厉。
  于是,一方面是中国储蓄外流,一方面是外国资本入侵,金融开放有导致国内经济大局发生危险的可能。现在中国应对危机已经捉襟见肘,但并没有引起民众不满,因为国际整体经济形势不好,中国毕竟还有7%以上的经济增长,是相对不错的。如果因主动开放而导致问题,可能会在政治上陷入被动。
  金融改革的目标并非人民币国际化
  有人认为金融改革的最终目标就是人民币国际化,这种看法是错误的。金融改革的最终目标是支持中国产业发展,为实体经济提供金融资源。人民币国际化是资本之树的果实,秋天才会成熟,中国现在是实业的夏天,金融要跟它配套,在中国,金融的目标就是服务实体经济,不是直接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赚钱,而且即便到了国际市场,中国投机者也很难与华尔街匹敌。
  金融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是一种结果,并非目标,不是通过设立时间表就能达成的。可以积极推进,不能拔苗助长。现在中国既面临国际金融资本的外部压力,又有国内利益相关者的投机冲动,引发了越来越强的金融脱离实体经济的趋势。凡是激进改革,都很可能引起社会动荡,与其贸然开放然后中途夭折,不如稳扎稳打。
  现在世界其他地区的实体经济利润大多只有百分之零点几,甚至是负利润,唯有中国能达到3%,全世界都在盯着中国这块“肥肉”。中国的金融改革更应立足于国内利益,防范为私利而不顾国家的行为。中国需要全球化,但我们要依托可以获得的资源。在金融开放领域,应该更多地推进跟有贸易关系的国家进行双边货币结算,这样既有利于实体经济,又能扎实地进行人民币国际化。
 
 
发表评论: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我的公告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我的分类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文章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检索
维护主页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评论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留言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友情连接
基本信息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