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之后,我学习了文件,一方面感觉到这里传递了很多信息,我们做城市研究、区域研究的,看到很多观点感觉都很亲切。另一方面感觉到党中央对城市工作的重视,很多内容也切中了城市工作的要害之处。
今天我主要讲两个问题,一个是城市之外的问题,一个是城市之内的问题。
第一个是城市之外的问题。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我认为这个属于“城市之外”,体现了城市和城市之间的关系。城市不是孤立的,尤其是大城市和周边城市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我国有7个超大城市、14个特大城市,这些城市的规模都很大。根据空间经济学理论,大城市、特大城市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就是所谓的“虹吸效应”,对周边城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很多经济要素都被吸引到核心城市,周边城市就很难发展。这是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的,我国很多城市尤其是省会城市“一市独大”,与周边城市存在很大的落差。但如何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也是一个难题,因为城市的吸引力是客观的,经济要素包括人口向大城市集中是很难遏制的。这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发展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这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前几年,国家发改委推出了《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有十几个都市圈规划得到了国务院的批复。这些规划体现了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思路,比如建立城市间的轨道交通,促进都市圈的同城化。当然落实起来难度比较大,比如建设轨道交通体系需要城市之间的合作,虽然说规划中都提出建立合作机制,但要具体落实并不容易。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之后,“十三五”期间推出了很多城市群规划,但规划效果比较差,规划并没有很好落实,一个重要原因是合作机制没有建立起来。每一个城市都是一个利益主体,让所有的城市之间相互协调的难度非常大。而且城市群的规划范围太大,后来搞都市圈规划,范围大大缩小,有利于落实。我的观点是都市圈要搞要搞责任制。每一个都市圈都有一个核心城市,核心城市要负主要责任,发挥辐射带动和引领作用。如果仅仅推出一个规划,指望它自然落实不太现实。都市圈中有大城市,有的有特大城市甚至超大城市,如果和周边城市建立了轨道交通体系,周边城市就可能在核心城市的带动下获得较快发展,就能够实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目前我国的都市圈有30个左右,“十五五”和“十六五”期间,规划得到落实,将成为推动我国城市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动力源。
除了城市体系建设之外,还有城乡融合发展,这也是城市之外。城市之外有很多农村,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也提出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城市带动农村是所有城市的责任,大城市通过扩大需求带动乡村。县城和小城镇也是城市。我最近在各种场合问一个问题,县城和小城镇是城市还是农村?是城市为什么实行农村的体制?毫无疑问,县城和小城镇是城市,不是农村,而且离农村更近,尤其是小城镇,是周边农村的经济中心,小城镇离农村更近,因此小城镇应是城乡融合的主体。应把小城镇作为城市规划管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实现城乡融合,促进乡村振兴。
第二个问题,就是城市之内的问题。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稳步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加快老旧管线改造升级,提升城市发展质量。我国的城市长期以来以外延扩张为主,主要是建设工业园区,开发房地产,征用农民的土地建工厂、建房子。城市高质量发展就要内涵提升,要求对老旧小区进行更新改造。城市更新非常重要,既可以解决居民改善居住条件的问题,也可以解决基础设施老旧和城市风貌问题,还可以扩大消费需求。因为老旧小区很多设施年久失修,很多老区居民迫切需要改善居住条件。但难度也很大,处理的关系更为复杂。如果按照过去房地产开发的模式,就要给这些老旧小区居民高额补偿,需要大量的经费,难度相当大。钱从哪里来的问题更值得关注。我为此写过文章,提出城市更新要规划引领,要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过去搞房地产开发,主要是房地产商从银行贷款,贷款以后搞开发,建了房子去卖,房地产商赚了钱,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都能买到房子,政府财政也获得了收入。要编制城市更新规划,包括哪些地方要更新、更新多大的规模、更新到什么程度。要解决资金从哪里来?如何筹集资金?能不能通过贷款或者发行债券解决城市更新资金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深入研究,需要解决资金来源、资金渠道、资金回收机制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