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中国金融形势预测、分析与展望专家年会于2005年3月20日至21日在京隆重举行。本届年会由搜狐财经、中国金融网联合主办,邀请政界官员、银行家、企业家、著名学者对2005年中国金融形势做全面精辟的分析与展望。年会对六个主题进行形势预测、分析与展望,分别为: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金融和房地产金融。下面是搜狐财经独家专访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
搜狐财经:对这次减免农业税您怎么看?
温铁军:最近两年中央提出的减免农业税政策,并且在2006年全部开除农业各项税费,这个提法本身是积极的,效果也应该是比较明显的。第二,几千年来“皇粮国税不交有罪”,这句话并不是绝对的。我们知道历朝历代每当新的唐朝诞生的时候都会提出均田免赋。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皇粮国税是存在的,但如果要是出现王朝登基的时候,农业社会安定民间的主要方式就是进行免税。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在1978年以后的农村改革当中已经实现了。而且在1998年以后第二轮承包的过程中,这一条再次得到了落实。就是说在改革开放25年时间里面,没有免付。现在2004年开始,减免农业税,现在开始落实免税了。我们说“皇粮国税”几千年都存在,但不是绝对的,需要的时候可以进行免税。
第三,农村并非完全没税。大家知道农产品的交易性,无论是选择的交易性,还是大宗农产品的收购等等。其实都是有税的,就是扭转环节的税。第二从农产品的加工角度来说,在生产环节,包括营业税、所得税等等所有这些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环节的税都是完整的,并没有减。农村在生产资料购进方面也并没有按照一般增值税去抵扣。如果农民的种植是一种生产的话,他买的化肥、农药都应该是作为生产环境购进。近年来,国家为了贯彻落实东北老工业基地计划。才开始允许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企业在这个过程当中抵扣增值税。而在农村并没有允许农民在购买生产资料和原材料方面抵扣增值税。所以并非是农民完全免税。在商品交易和商品加工环节等等全额缴税。而在生产原材料方面也并没有抵扣。所以并非农村的所有税费都免了。
第四,现在的农村税费改革是一个历史过程形成的,并不是说短短两三年之内有免农业税。已经在十几年前就在讨论税费改革如何进行。从1993年,当时温家宝总理还是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人。当时就在讨论如何以农村税费改革作为农村的第三次革命,而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当时就有五个省来作为税费改革的试点。包括河北、湖南、贵州、安徽等等。也就是说,酝酿过程、讨论过程、实验过程已经有十几年了。这一轮的税费改革,比如说河北省实行公粮制。每亩地交一百斤公粮,其他的都免,低于历史上的十一税制。有些地方实行文费地税。比如说贵州,土地就是土地税、人要按人头承担社会性的负担。还有像安徽,算出来县乡村各级的开支,把这个规范的开支做成粮食增收和粮食购销体系相结合。就是把税费制度、农村基层管理制度和粮食购销制度三个制度结合起来改革。类似这些试点早在90年代上半期就已经开始了。第二轮税费改革是和粮食税费改革结合的。当时对粮食、金融、税收这几项,就是流通、税费、金融、财政各个方面相关性太强了。所以98年代以后随着粮食购销体制改革的同时推出,把农业税提高到7.4%,再加上20%的相关开支,算成农业税附加,这样农业税就是8.4%。也是多多少少吸取了93年以后的税费改革经验,大体以低于10%的税费增收。因为当时没有考虑到农业生产资料购进,和其他加工等环境的税费,实际上是把农业税从原来的3%多提高到8.4%以后,客观上农民负担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复杂。在这个过程中间,至少是社会冲突量比较大,规模也开始了。这是原因之一。
总之,第二轮和粮食购销体制改革相结合的税费改革,因为大幅度提高税率,一定程度上是和当时农民负担增加的问题有所相关。和当时农民负担增加的出现的复杂局面相关。这是原因之一,和其他的复杂因素交织在一起出现了情况。总之,是在那种情况之下到2001年后,这个问题就已经非常严重了。从1997年开始正好是赶上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连续四年下降。97、98、99、2000年下降。连续四年下降的结果就是农民相对负担加重了。因为农收入增长速度下降,但是地方政府的开支确实刚性增长。你规定这8.4的税率是不能满足地方政府刚性开支增长的客观需求。于是当然会导致基层出现一些不良现象。由于税率提高,同时税费增收本身的约束也太刚性了的。就是说你不能交税,就不能有工资。于是就导致地方官员、干部的工资直接和这个挂钩。这样的话,各种各样的社会冲突就发生了。因此应该看到这次的免税政策其实是针对了这一段时间,也就是90年代末期到现在的矛盾复杂化,你必须要解决它。不解决社会就稳定不了。为了安定团结的大局,为了化解“三农”问题重中之重的矛盾,而出台了这样的政策。所以简单说皇粮国税不交不行,这些是表面化的。这并不是简单的对策,而是有相当长的过程。又经过前两轮的一些经验和教训,现在是迫在眉睫。断然化解长期以来形成的党群关系、党和人民恶化的这样的问题,希望各界领导,这不是一个突然的政策。
它并不是对政府突然采取的。除了93年以来有这么长的实验、试点之外,在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江泽民同志对“三农”问题予以重视的时候就已经提出要在适当的时候推出免除农业税的政策。当时是提出要把这个政策留给接班的同志来做。这体现了我们党中央领导的胸怀。
就是说这并非突然,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上一届领导班子已经充分考虑的,由现任领导班子突然,是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也是为了安定团结的大局。是为了化解“三农”困境。也是为了和谐社会。
搜狐财经:您觉得是完全减负了吗?
温铁军:这个事说起来也比较容易回答。农村的税费并没有完全的减免。所以说,完全免掉的其实只免掉了农业税和农业破产税。而不是所有的农村税费都免了。下一步应该考虑的方向是如何按照中央提出的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来考虑城乡的税费制度。到底是按照目前这样城乡人结构来考虑税制,还是按照将来长期可能实现的城乡统筹来考虑税制。这是下一步的试题,我还无法说。第二,定律是指什么呢?是指你还没有地方政府机构做改革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继续以其他的方式增收各种各样的税、罚款来满足地方政府的开支。现在来看,两个全部免除农业税的试点省并没有出现这种情况。温家宝同志在2003年两会答记者问的时候明确讲,农村税费改革并不是简单的调整税率的问题,而是要改变农村不适应生产力的上层建筑。他说这是一个综合改革,一定要同步推进农村基层的机构改革。当年他说我们共产党领导之下一定能改??定律,就是因为他明确认识到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税制,而必然伴随机构改革。所以他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很清楚的。只要我们能够进一步推进农村的机构改革,要让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要让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而不是相反的,那我们就能够改这个定律。
搜狐财经:现在有种说法,说农民的幸福感其实比城市的居民更强,您怎么看?
温铁军:农村剥夺感可能比城里的剥夺感相对低。第二农村是我们国家相对而言尚未出现经营矛盾的地区。传统农业社会最主要的经营矛盾就是就是农民与地主之间的。而我们现在没有地主阶级。农民人民平均占有土地。所以农村是构建和谐社会最好的领域。因此农民可能相对幸福感会比城里人高。这是可信的,也是可能的。
农民素质从来不低,我一向反对说农民素质低。你去接触接触就知道,他们很聪明,也很有能力,只不过他们面对的资源有限。所以他们不能像城里这样大范围的整合资源。而按人均来平均分配土地资源,所以农民的聪明才智,即便有很好的素质,而发挥力就很小。其他的问题,谁也不会那么乐观。不会认为这个问题就都解决了。
搜狐财经:现在农业税的问题解决了,下一步农村经济发展关键是要解决什么?还是体制问题吗?
温铁军:很多人都以为“三农”问题主要的问题就是制度问题。说是制度问题,比如说大家一句俗话,现在来街头巷尾的黄口小儿都认为中国的问题都是“制度惹的祸”。其实他们只是没有说全,他们认为都是社会主义制度惹的祸。对于农村来说很多人的批判,就是农村坚持了土地集体所有,所以才出现这些问题。只要你们推进了土地私有化,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农村就会产生规模经营,放弃的土地农民就会经营。农村问题就解决了。这个事应该这样看,在解放前民国时期中国只有4亿多人口。农村土地完全私有化情况之下,农民也并没有富裕起来。大家都可以看到,有很多的调查资料,看一下贫穷的比例占多少。地主人口是占7、8%。这是相对日子好过一些。其实也没有好到哪儿去。所以并不能说只要怎么着就怎么着,这个简单的逻辑形式并不存在。日本、韩国,包括我们国家的台湾省,有这么大的农业投资力度,这么大的扶持力度,农业人口只占10%以下,解决没解决问题?总体来看日、韩、台,东亚小农模式基本处于破产边缘或者是破产。温家宝总理2005年答记者问,都提出以中国大陆这样一个条件来帮助台南的农民解决问题。我说台湾农民人口已经占到了10%以下了,我们还帮助他们解决农业问题。这好像是一个很不合逻辑的情况。其实看得到,发达国家的小农经济乃至于像欧盟国家的小农场经济也普遍不经济。这几乎是规律。所以我经常看中国农村问题不妨稍微看得复杂一点,不说得太简单。不要以为都是制度惹的祸。其实首先是资源约束条件下,有很多的制约无法突破。这是第一点,就是把问题看得复杂一点。
第二,到目前为止能够让农民无障碍进入的领域还没有放开。我们要做的改革主要是针对利益部门所控制的领域。这些问题需要利益结构重新调整。这恰恰是改革的主题,但是今天人们很少碰这个主题。认为比较容易的相信一个简单逻辑,只要怎么样就能怎么样。这恰恰是改革的一大障碍。就是我们无法讨论真正改革的领域。反而把问题简单化到了一种意识形态的讨论。也就麻烦了。而用这种简单意识形态化来讨论“三农”问题的人往往是书斋里的学者和办公室的官员。这就很成问题了。如果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所以农村中主要的问题,就是涉农领域尚未放开,农民进入的门槛非常高。所以客观来说这个问题不是一个所谓的简单问题。涉及到一些利益结构的调整。而改革的目的就是利益结构的调整。而这个问题也是最难的。
第三,应该看到农村特别是农民自身的不足。院子化的小农,77%的比重,怎么可能应对市场风险。我们有很多朋友,大概脑子里面的理论是从国外大农场条件下照搬过来的理论。我们一项强调是中国无农场,美国无农民。因为美国农民占2%点多,实际上都是美国的农厂主。并没有真正像中国这样的农民。而中国没有农场,是因为一家一户拥有的土地仅够维生而已。所以中国客观没有农场,美国客观没有农民。所以照搬过来的理论绝对不适应中国。大家应该有一个共识。这个共识还没有形成。因此农民自身的问题是过渡分散院子化和而且兼业化,如果要进一步深化改革要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这一点我想也是一个大家应该关注的领域;所以我说这三个情况是对你问题的回答。(时间:2005-3-30 来源:搜狐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