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银行刚刚发布的一项统计在中国社会引起了广泛关注:旅居海外的中国侨民和赴海外务工的工人对国内汇款金额2008年达到406.3亿美元,约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笔者并不十分清楚世行上述数据是如何得出的,但根据对这些国际经济组织的了解,相信也是直接间接来自中国政府统计。在现行国际收支统计制度下,上述数据包括“侨汇”和“职工报酬”两个部分,两者均属于经常项目收支,其中侨汇列在“经常转移”项目下的“其它部门”科目,职工报酬列在“收益”项目下的“职工报酬”科目。由于“经常转移”项目下的“其它部门”科目除了侨汇之外还包括其它项目,所以世界银行上述统计数据并不等于《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上述两个项目之和,如在《2008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上,“经常转移”项目下的“其它部门”科目收入为525.16亿美元,“职工报酬”科目收入为91.37亿美元,合计616.53亿美元,比世行上述数据高出一半还多。但由于侨汇通常占“经常转移”项目下“其它部门”科目的主体,所以这一科目的变动大体上也能反映出侨汇的变动。分析《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上述两个项目的多年变动,当能得出结论,这两个项目收入的增长相当程度上是受汇率、利率变动引发的。
侨汇曾经是中国的重要外汇收入来源,如果说早年的侨汇更多地是为了满足国内亲友的必要生活需求,那么,随着国内生活水平和经济开放度的提高,侨汇已经日益成为海外侨民及其亲友的理财工具,对国内外利差和汇率变动趋势日益敏感。人民币升值预期、侨居国货币贬值预期、国内利率高于海外主要经济大国和华人侨居国利率、国内资产市场(股市和房地产等)上涨预期等因素将吸引侨汇更多的流入国内,人民币贬值预期、国内利率低于海外主要经济大国和华人侨居国利率、国内资产市场(股市和房地产等)下跌预期将使侨汇减少流入,此前已经流入的侨汇也会寻机汇出。1998年经常转移项目下其它部门科目收入比上年减少5.16亿美元,降幅10.3%,相当程度上就是因为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人民币贬值预期黑云压城驱使侨汇减少流入、加快流出。由于中国经受住了东亚金融危机的考验,而且国内利率较高,以及出现人民币升值预期,2000—2004年间,该科目收入连续5年增长30%以上,最高增幅达52.5%(2002年)。正是由于侨汇流动显著,国家外汇管理局在发布《2004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新闻通稿中还专门指出:“2004年,经常转移顺差规模达到228.98亿美元,同比增长30%,大大高于往年水平。其中,经常转移收入243.26亿美元,支出14.28亿美元。我国居民个人来自境外的侨汇收入增长,是经常转移呈现大幅顺差的主要原因。”2007—2008年,增幅分别为35.2%和23.2%。
职工报酬流向也有类似趋势,只不过许多海外务工人员承担的养家责任更重,他们能够运用的理财工具也相对有限,这种营利动机下的变动趋势没有如此显著而已。1998年,在东亚金融危机冲击下,我国职工报酬收入锐减41.6%,只有9700万美元,但次年便开始连续大幅度增长。1999—2005年间历年增幅在38.4%—126.9%之间。2007—2008年,增幅分别为58.2%和33.7%。特别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因为不考虑收入水平变动,职工报酬收入取决于我们在外各类劳务人员人数,而2008年末在外各类劳务人员74万人,比上年同期减少3000人;即使考虑到我国海外务工人员层次和收入水平提升,但在人数减少的同时汇回款项却猛增1/3强,很大程度上应该是归因于由于全球性金融危机而国内相对稳定,海外务工者为了避险和追求更高收益而更多地把钱汇回国内。
侨汇和海外务工者汇款回国增多,亦喜亦忧。喜的是这表明我国侨民和务工者地位提升,收入提高,而且对国内的向心力增强;忧的是正遭受热钱冲击的中国宏观经济管理势必要因此承受更大压力。我们不能要求我们的工人和侨民不去海外寻求更高的收入机会,不能要求他们不承担汇款养家的责任,不能要求他们汇款回国躲避海外风险,不能要求他们追求国内更高的投资收益,我们只能从其它方面着手中和负面冲击,稳定宏观经济全局。此外,从政治角度来看,这也意味着中国对海外侨民和工人的领事保护面临更高要求。